西安蓝田
光绪蓝田县志·卷三·纪事沿革表
史重纪事,地理家重沿革,合而表之,宋《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例也。蓝邑蕞尔([zuìěr]很小的样子,多指形容比较小的地区)僻在山陬([shānzōu]山角落,借指山区偏僻处。),而南迤武关,钤束([qiánshù]管束,约束)秦楚,戎马交错,靡代不争,加以灾祥(指吉凶灾变的征兆),征应郡县分合三千年来,昭著史册,均足以备善败而镜得失。
本朝嘉庆初,三省教匪沿山扰害蔓延幾(同“几”)及十稔([rěn],指的是庄稼成熟,古代谷一熟为年,因而也指“年”)。洎([jì],到)同治元年后,发、回、捻诸匪纷至沓来,上下数十年间,变故災祥层迭,出採而录之,用备参稽(参酌稽考;对照查考)焉。
蓝田县
注释
景定建康志:是南京现存第一部官修志书,首创纪传体志书编纂体例,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问世,共50卷,分为录、图、表、志、传5个方阵。主修马光祖,主纂周应合。
篇首冠以《留都录》四卷。建康府治今江苏南京市,南宋初曾建行宫,故称留都。次为图表志传四十五卷,末为拾遗一卷。作者取《乾道建康志》、《庆元建康续志》两书资料合而为一,又补充庆元(宋宁宗年号年-年2月5日)至景定六十余年事,正讹补缺,考辨详赅,条理明晰。较前两志完备,保存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为研究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马光祖(约—),字华父,又字实夫,号裕斋,又号桂山,南宋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宋理宗宝庆二年(年)进士,历任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建康知府、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知事。《建康志》系马氏于景定年间,嘱周应合取乾道、庆元二志合二为一,增补庆元后事迹,并正伪补阙,别编成书。
周应合(—),字淳叟,自号溪园先生,南宋隆兴府武宁县(今属江西)人。宋理宗淳祐十年()进士,官至实录院修撰。周氏博物洽闻,学力充赡,于史志之学深有研究,著有《鸿崖集》《溪园集》。他于宝庆、开庆年间曾纂《江陵志》。景定二年,他受马光祖之聘,纂成名志《建康志》50卷。
宋朝区划
咸淳毗陵志:是中国古代著名方志,于南宋度宗咸淳四年(公元年)问世,是现存最早的江苏常州地方志书,也是全国仅存的二十余种宋代官修府志之一。由南宋时期先后担任常州知州的宋慈、史之能编纂完成,历时三十余年。毗陵,是常州及附近地区的古称。
宋慈(—),字惠父,建阳人(今属福建南平)。他被后世尊为法医学鼻祖,以《洗冤集录》名播海内,他曾在常州任职,期间为编写《洗冤集录》搜集资料,也着手重修常州的地方志书。在宋慈任前,常州已有一些成书年代较早的地方志书,如成书在唐代的常州图经、北宋淳熙年间邹补之纂修的《毗陵志》等。随着宋室南渡、江南开发的深入,常州日趋繁荣,地理、人口、物产已有很大变化,这些旧志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当地的地情地貌,亟待重修。
宋理宗淳祐五年(年),宋慈调任常州知州。当时,恰好新科进士史能之也被委派到常州武进担任县尉。有一次,两人谈到常州《旧志》,都觉得《旧志》太粗略,很有必要重修。宋慈请来当地的贤达士子进行修志工作。可惜的是,淳祐七年(),随着宋慈调离常州,修志之事就此搁置。
咸淳二年(年),当年的县尉史能之此时升迁常州知州。找到二十年前宋慈留下的“未竟之书”,开始了重修之路。咸淳四年()正月书成,刊行《咸淳毗陵志》(三十卷)。
此志主要记载了自春秋吴季子采邑延陵至南宋咸淳年间常州地区(辖晋陵、武进、江阴、宜兴)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军事、人口、风土、物产、人物、古迹等发展演变的大量史事,是一部能够为今人及后人系统了解和研究春秋至宋时常州历史的重要史书。其史料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保存了现有最早的常州版图,对我们了解宋时常州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具有重要帮助。二是保存了诸多至今已是唯一可据查考的原始史料。三是记载了很多历代有关常州的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佚文尤显其重要历史价值。四是其采用纲目式和图、表、文字并用记述的编纂体例和方法,成为后世修志的范本,并对至今修志仍有其深远影响。清郡人赵怀玉在重修时称其为“体例赅备,可称良志。”因此,该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方志史书的重要资料。
武关:春秋时期称“少习关”,战国时改“武关”,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城,北依少习山之岩险,东、西、南临武关河谷之绝涧。“山环水绕、险阻天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有“重关天塞控神州”和“秦关百二”(以二敌百)之誉。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卷五十四中说:“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
蓝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