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编者按:年至年,是一段我们曾经以不同年龄积极参与的历史,一个我们曾经以不同角色生活在其中的真实世界。我们曾经驱散阴霾,信心百倍;我们曾经备受挫折,心灰意冷。但是最终,我们没有迷失方向,我们勇敢地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沉思的时刻,使我们可以回望历史深处,记录荣与衰、权衡利与弊、评议长与短、分析得与失,从而得以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牵系国运进程的变革力量。
相对于这一持续40年的大变局,40篇巨细混杂的文章着实难以再现其全貌,甚至配不上这一段空前绝后的历史。然未有涓涓细流,何来历史长河之奔涌?哪怕是还原一部分记忆,也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将改革推向新的境界。
黄利明吴峰段寅燕/文年7月,当股市沉浸在业绩暴增、一片飘红的牛市欢腾中时,40名股民还在为5年前ST生态(原蓝田股份)造假所受的巨额损失而站在原告席上,为自己的权益而战。
至今依然令人难以相信,这家年6月被农业部推荐上市的蓝田股份,自踏上中国股市开始就充满了“造假”。当其上市三年后证监会宣布其“虚假上市”时,震惊之余的人们却更为惊讶地看到了蓝田及其最高层瞿兆玉被警告和罚钱了事。
但蓝田的业绩神话——业绩造假还在继续。
直到年10月,一份字的报告揭穿了蓝田股份连续5年的“业绩神话”。
年,宣告了蓝田神话彻底破灭。
刘姝威与字报告
年10月9日,是平常的一天。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将目光瞄准了蓝田股份。曾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的刘姝威当时并不知道她将被卷进一个旋涡,而且将在不经意间扮演一个“勇敢者”的角色。
此前,刘姝威应约写一本题目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的书。书的初稿完成之后,有人提议:你这书里有十几个案例,不如详细分析一两家上市公司,把这一两家上市公司分析透了,便于读者整体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分析技术。
刘姝威接受了这个建议,开始注意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
蓝田,这个上市5年的公司撞到了刘姝威的“枪口”上。
年10月8日,蓝田发了一个公告,称“公司已接受中国证监会对本公司有关事项进行的调查”。这引起了刘姝威的注意。
年10月9日起,刘姝威对蓝田的财务报告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年蓝田的流动比率已经下降到0.77,净营运资金已经下降到-1.27亿元。
这几个简单的数字在刘姝威看来说明的是:蓝田在一年内难以偿还流动债务,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
这令刘姝威震惊,蓝田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完全是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生存——它是一个空壳!
10月23日,刘姝威毫不犹豫地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字报告传真给了《金融内参》编辑部,两天之后顺利刊发。
《金融内参》是中国人民银行下属《金融时报》的内部刊物,报送范围只限于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刊物属于机密级。这份报告也摆上了国内各大银行最高层的桌面。
从这一天起,蓝田神话破灭的序幕徐徐拉开。
蓝田神话
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蓝田股份,作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企业,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
上市5年来,其财务报表显示业绩持续高速增长,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盈利0.60元以上,最高时更是达到每股盈利1.15元。即使在年遭遇了特大洪灾后,其每股盈利也达到了0.81元。
据蓝田股份年年报显示,公司业务收入的98%来自农副水产品收入和饮料收入。农副水产品主要是指桂鱼、鲤鱼、草鱼等淡水鱼类,和中华鳖、青虾以及莲子、莲藕、菱角、茭白、莼菜等水生植物。饮料则是出现在各个广告媒体上的野莲汁、野藕汁、蓝田矿泉水等。
当年的《财经》杂志曾对蓝田的“动人”故事进行了总结。
故事一:白捡的“第一桶金”
洪湖盛产一种淡水龙虾,当地人不吃,蓝田以极低价格收购来。每6斤活虾出一斤冰虾仁,冰虾仁的出口价为每斤20元。而整个成本仅靠虾壳等副产品加工后的饲料销售收入就可全部抵消,20元是纯利。
故事二:一只鸭子=两台彩电
蓝田所产的鸭子品种为“青壳一号”,只需散养在洪湖里,吃小鱼和草根,而且一只鸭子一年产蛋高达多只(比普通鸭子高出一倍以上)。同时鸭蛋个大味美,价格奇高(有报道称每只鸭蛋的平均纯利为0.4元)。原公司董事长瞿兆玉曾骄傲地说,蓝田“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相当于生产两台彩电”。
故事三:亩产3万元
蓝田股份与中科院水生物科学研究所共建的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对渔场的改造,将传统单一的粗放养殖变为名特优新品种的立体养殖——“水面有鸭,水里有鱼,水下有藕”,形成一条自给自足的生物链。据瞿兆玉称,一亩水面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3万元。
农业中的许多“新概念、新技术”都被蓝田发挥到了极致。
但蓝田的业绩神话也引来各种质疑。
上市5年,年中期未分配利润高达11.4亿元,蓝田却只在年6月进行过一次每10股派1.6元的分红。
钱究竟到哪里去了?
证监会的调查
面对着各路质疑甚至举报,同样充满疑问的还有证监会。
年9月21日公布的证监会调查,其实已经是证监会一年以来第四次进驻蓝田的结果,此次调查与第三次调查仅时隔一个月。
当时最近的两次调查涉及蓝田三年来的税票、与银行的往来账、与关联公司的往来账,但一直未有公开结论。
连当时调查的证监会官员也不得不承认,蓝田像一个巨大的谜团。最大的怀疑来自于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
但证监会的调查每次都收获甚微。蓝田股份上市后流动资产规模基本在一定区间内变动,而固定资产(包括在建工程)的增长速度却远远高于流动资产,公司每年都斥巨资投入工程建设。至年年底,蓝田的固定资产已达21.69亿元,占总资产的76.4%,公司经营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化成了固定资产投入。
蓝田强大的现金流也是被质疑问题之一,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账款仅.2万元。年中期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账款万元。
蓝田股份辩解称,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的问题是蓝田作为农业企业的真实情况,时任蓝田股份董事长保田同时指出:“蓝田的配股申请三年来都迟迟得不到批准,但相关工程却已经立项开工,造成固定资产投入进一步增大;第二,国家对蓝田的基础设施没有一分钱的投入,输电、道路、通信、供水全由蓝田自建。”对于现金流,蓝田则称:“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因此‘钱货两清’成为惯例,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表示了信任和支持。
但证券市场、媒体对它的质疑却没有停止,蓝田的各种解释也没有让证监会信服。
迷局破解与旋涡
当时《粤港信息日报》的记者苏征兵更是将这种质疑带到了蓝田所在地湖北洪湖,调查令他备感震惊,“蓝田股份水产基地异常冷清”,这使他更加相信蓝田在造假。
苏征兵的调查也佐证了刘姝威的判断。刘姝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报告就引用了苏征兵的调查报道。
这导致了蓝田神话的破灭,也令刘姝威、苏征兵陷入面临诉讼甚至恐吓的危机之中。
刘姝威的报告刊发24天后,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来了两个陌生人——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副总裁陈行亮。
瞿兆玉拿着本应是机密级的《金融内参》第16期复印件怒气冲冲地对刘姝威说,你的这篇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让全国所有的银行都已经停发对蓝田的贷款了。
瞿兆玉甚至还说:“中国证监会调查蓝田,银行都没有停发贷款,但是一位领导在你的文章上签字了,所有的银行都停发贷款了,我的资金链断了,我们都快死了!”
刘姝威似乎并不理解瞿兆玉的“激动”,她回应道:“银行停发你贷款不会影响你的业务呀,蓝田的资金量不是很充足吗?我看到蓝田的财务报表,至少在年,光是水产品的现金收入就有12.7亿元,这就相当于每天有多万元的现金收入,你们怎么会缺钱呢?”
争吵之后,瞿兆玉、陈行亮拂袖而去。
年11月26日,刘姝威把她对蓝田股份的分析过程又写成了一篇更详细的文字报告,递交给了有关方面。在报告内,刘姝威特别强调:“在我写给《金融内参》的字文章中,其中字的现场描述引自《粤港信息报》记者苏征兵的一篇文章,其他的是我研究的结论。”
然而,到了12月1日,刘姝威在互联网上看到了湖北《农村新报》登载的一则报道,说蓝田已起诉苏征兵,是因为他发表了刘姝威引用了字的那篇文章,而且向苏征兵索赔20万元。
这再次让刘姝威震惊与不安。
接着,年12月13日,刘姝威接到了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的传票,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诉刘姝威名誉侵权。传票由洪湖市人民法院民事庭庭长送达。
法院的传票彻底打破了刘姝威平静的研究生活。
从年1月10日开始,刘姝威陆续收到了来历不明的四封恐吓信,信称“1月23日是你的死期”。
这把刘姝威推上了风口浪尖,她不得不面对并与之抗争。
12月17日上午8时,刘姝威给瞿兆玉发去了一份传真。刘姝威说:“如果你不撤销对我和苏征兵的诉讼的话,我将向全世界公开我的分析过程。”
当天下午5时半的时候,瞿兆玉很高兴地亲自给刘姝威家打了个电话,告诉她《金融内参》第19期发表了声明。后来刘姝威才知道,12月12日,《金融内参》第19期发表了声明:本刊第16期刊载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纯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此时的刘姝威备感孤立。
12月28日,刘姝威向洪湖市法院发去了一份管辖异议书,提出:“根据《保密法》,洪湖市的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接触《金融内参》,所以关于《金融内参》刊登我这篇文章的民事诉讼是不归洪湖市法院管辖的。”
接二连三的消息,让刘姝威产生了不祥之感,她做好了应付各种情况的打算。
神话破灭
随着媒体和有关部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