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日愈显著,唐王朝势力逐渐衰弱,直到宪宗即位,他励精图治,总结前人经验,提高宰相的权威,接连平定藩镇叛乱,致使“中外咸理,纪律再张”,才有了“唐室中兴”的盛况。
然而,晚期的唐宪宗,自认取得一番政绩,开始求佛问道,公元年,他命宦官从法门寺真身塔中将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此时,刑部侍郎韩愈看到这种劳民伤财的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以此劝阻唐宪宗的错误行为。书中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大都短命。这样的结果自然触犯到龙鳞,唐宪宗大怒,欲杀韩愈而后快。
后来经宰相裴度等人说情,韩愈才免遭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纵览青史,大家对韩愈应该有所了解。他仕途蹉跎,直到五十岁才因平乱有为而擢升刑部侍郎。没想到才两年就遭此难,可想而知他的心情是如何愤慨且悲伤。要知道潮州可是个生僻的蛮荒之地,距离京师有千里之遥,这对于一个为国为民的老臣来说,是何等悲惨,远离庙堂,代表着今后再也不能“致君尧舜上”了。
因为大刑在身,韩愈被逼孤身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一家老小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韩湘前来送他,路迢迢家在何方?他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颇深,于是写下一首诗给韩湘,也算交代自己的身后之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被后人认为是唐诗七律中的精品之作。
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作者首句叙事,说自己早上因为一篇谏书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到这路途遥远的潮阳去。这次贬谪完全是因为这纸奏疏,是他自己主动招惹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英雄气概。“朝奏”而“夕贬”,这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既然自己在《谏佛骨表》写着:
“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可见他即使获罪严惩亦无怨悔,其精神犹如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无畏!
诗人想要为陛下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为自己年老而吝惜剩余的生命。这表现了韩愈认为自己上奏劝阻陛下信佛是正确的,从而申诉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之情。尽管遭此大难,依旧不悔,可见他老而弥坚,胆识过人的英雄之态。
白云横上秦岭,看不到长安城所在,蓝田关被白雪拥堵,马都停止向前,诗人被贬不能延误期限,只能向前。“横”和“拥”而字,境界之辽阔,为全诗增加了雄浑之感。
因为韩愈被贬,他的家人都被逐出长安城,需要跟他一起远去潮阳。韩愈有文《女挐圹铭》写道:
“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没有告别家人的心情是如何抑郁。“家何在”三字中,不仅代表着他的理想长安城遥遥无期,也饱含着他血和泪的愤慨。韩愈借景抒情,语言悲壮,读之哀感顽绝。
韩愈看到侄孙韩湘远道而来送他,应该会有所打算,正好可以在瘴江边收殓自己的尸骨。
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早已做好此去必是九死一生的准备,他从容地向侄孙交代好后事,正好验证了他不吝残年,为了社稷苍生慷慨赴死,在所不辞的决心。
整首诗慷慨激昂,情真意切,悲痛凄楚,把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对比鲜明,不仅抒发了作者的英雄之志,还表达了他牵扯不断的骨肉之情不愧为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韩愈被贬潮州不久,唐宪宗便念及韩愈的德行,于次年冬季又重回长安,再度开启了忠君报国的政治生涯。
韩愈后来被擢升为京兆尹兼刺史大夫时,手下的人皆不敢违纪乱上,人们私下言:“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么敢犯法”。
因此,这封《谏佛骨表》和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千古流传,一直为后人称赞。
康熙年间著名大臣李光地在《榕村诗选》中曾言:《佛骨表》孤映千古,而此诗配之。
不知大家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