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玉的历史。玉是什么,东汉《说文解字》解释说玉是石之美者,就是美丽的石头。玉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乃至中国史中都是一个重要主题。
我们的祖先寻找玉的历史很漫长,几乎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寻找到现在。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有过在河边捡漂亮石子的经历,特别是寻找那些有光泽的、滑溜溜的石头,这其实就是原始人类寻找美丽石头的起步,我们的祖先当年也是这么寻找玉石的。
于是寻找玉石成为原始人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行为,对美石的雕琢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度,其中讲究也越来越多,比如材质越来越追求纯净,雕刻的图案越来越丰富。
同时随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不断的扩展,更多种类的石材矿藏被发现,比如水晶,比如玛瑙,比如翡翠。虽然这期间世界其他地域的宝石不断进入中国,如猫眼、钻石等,但中国人还是偏爱那些可以进行雕琢的美石,于是中国各个地方的特殊石材不断被发现,最著名的有浙江的青田石、鸡血石,福建的寿山石,内蒙古的巴林石等等。
问起玉的分类,不同行业专家有不同的分法,如,如果去问玩玉的行家,他们会告诉你玉分为真玉和假玉,如果去问矿物学家,他们会解释说矿物学意义上的玉是真玉,分为软玉和硬玉,软玉是指透闪石,硬玉则是翡翠,其他的石材都不是玉,顶多看起来和玉相似,是假玉或者是似玉,就是如花似玉的似玉。但其实这种对玉石的分法其实是一种19世纪后期以来才出现的矿物学分类。古人发现的美食种类繁多,比如有绿松石,玛瑙,琥珀,滑石,汉白玉,蓝田玉等等,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分,都不是“玉”。
那为什么很多玉能够“价值连城”呢?就拿流传甚广的和氏璧来说,卞和为了肯定和氏璧的价值,甘愿忍受被剁去双脚、长达数十年的痛苦,秦王愿意拿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归根结底是因为玉本身强大的功能。那么玉有哪些功能呢?
第一种功能是古人认为玉能够沟通天地,古代玉石是用于祭祀的礼器,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不同形状的玉器承担着不同的祭祀功能,春秋时期人们总结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讲的是以圆形的壁礼天,方形的琮礼地,因为古人主张天圆地方,祭祀天与地就是与天地中种种神灵进行交流。
后来专门诞生了一种职业,叫巫师,就是所谓能够“绝地天通”,能够沟通天地神灵的人,这些都是后话了。浙江省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很大的良渚玉龙,重达6.5公斤,除了形状特别之外,上面还雕刻出了奇特的人像,看起来非常复杂的人形,仿佛是一个戴着高高的羽冠的神人,如果这件玉器真的是祭祀天地的,那么这个人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当时的人认为能够沟通天地的巫师或王在精心装扮之后出现在祭祀仪式上的形象。
玉的第二种功能就是超越死亡,古人认为玉既然能沟通天地,那或许也能够沟通生死。比如,汉代的帝王和贵族在死后有一种高级的下葬方式,用玉片做成完整的人形,看起来像是一件玉做的铠甲,又像是一套贴身的衣服和面罩,把全身严严实实的裹了起来,玉片和玉片之间用金丝串联,俗称金缕玉衣。
年,河北的满城汉墓,也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第1次为我们揭开了金缕玉衣的神秘面纱,刘胜的玉衣从头顶到脚底长1米88,一共用了一片块编织玉片的金丝,重达1.1公斤。
金缕玉衣的传统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西周时期,当时在入殓的时候会用一块仿制品把墓主人的头和脸裹上。然后用玉做成人的五官,看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玉做的覆面,我们叫做玉覆面,古人相信人死之后只要魂魄不散就可以找到渠道来复活,无论是玉覆面还是玉衣都有类似的保护魂魄不散的功能,同时人的七窍也会用小型的玉器给塞上,尤其是嘴,耳朵,鼻子,肛门等部位。
玉的第三种功能是护身保命。汉代的时候道教兴起,方术盛行,人们相信仙人的食物就是一种琼浆玉液,凡人如果经常食用玉,久而久之也能够羽化登仙,如果你翻开一本传统的本草类医书,你还会看到软玉的粉末是一味很好的药材,叫做玉屑,内服润心肺清胃热,外用可以治疗眼疾。很多人相信在生活中使用玉,无论是佩戴在身上还是摆放在案头,都会与人体发生着一种神奇的互动。
古代帝王也相信玉能护身保命,如,在乾隆46年,也就是公元年,经过三年的运输,一块产自新疆和田,弥勒塔山的巨大的青白玉料终于遇到了北京,被雕琢成巨型的大禹治水玉山,这件作品高厘米,宽96厘米。重达公斤,这座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最大的玉山,最后被安置在乾隆做太上皇所居住的灵寿宫乐寿堂中,为皇帝的长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