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看吴承恩一生的经

查证可知明代《西游记》的版本上并未署作者姓名。在学术界,谈到《西游记》的作者问题是长期争论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到清初认为撰写者为长春真人邱处机。接着还有许白云说、宗沥说、鲁府朱观火定说、周王府朱睦神说、樊山王府集体创作说、陈元之说、华阳洞天主人说、李春芳说、史真人弟子说、尹真人弟子说、唐新庵说、唐皋说、阎希言师徒说、胶东人蓝田说等。而且以上说法均缺乏有力的证据。这样在本世纪20年代,自胡适、鲁迅以来,学术界都认同《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

吴承恩(约-),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为涟水人,后涉私阴(今江苏省淮安)。曾祖吴铭,为余姚训导;祖父吴贞,任仁和教谕。“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终于没落为商人的家庭。父吴锐,四岁丧父,由母梁夫人领取私山阳故土居住。因“家世儒者,无资,且颠沛宦游,归益贫”。吴锐娶徐氏以后,就继承岳父的家业,经营彩缕文毂,薄利多销,以养家糊口。说到吴锐,他是一个不善经营的小商人,闲时喜欢读书,具有文人的正义感。但是,在官府和社会的欺凌面前,也只能采取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悒郁到73岁时撒手人寰,留下寡妻幼子苦熬春秋。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吴承恩在少年时代,便被市井中人称做“痴人家儿”,回家来既“恚啼不欲饮”,嗷嗷于不平的人间。

第一,少年时期,发愤读书,试图考取功名。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著名)于淮”,但又“屡困场屋”。但在父亲吴锐看来,常常受乡里恶少欺负和官府吏胥的敲诈,是因为家中没有人做官,所以,极其渴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吴承恩自少年起即发愤向学,博闻强记。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序载云:“(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陈文烛为吴承恩诗词选所作的《花草新编序》中又透露道:“生有异质,甫周岁未行时,从壁间以粉为画,无不肖物;而邻欠命其画鹅,画一飞者,邻父老曰:‘鹅安能飞?’汝忠仰天而笑,盖指天鹅云。邻父老吐舌异之,谓汝忠幼幼敏,不师而能也。”

《中国文学史》一书说:“他从幼年起,就爱好神奇的故事传说,‘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呵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因之他具有丰富的民间神话和传说的知识,同时直接及间接地吸收了民间说话传统中的好东西,熟悉了这种形式,并且提高了自己的表现能力,这就使他能在《西游记》这部幻想小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才。”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吴承恩的科举之路,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当时科举制度。明洪武元年()三月下令设科取士,十月定国子学制度,十一月用孔子五十六世孙孔希学袭封衍圣。翌年,令郡县立学校。三年(),京师与各行省大规模开乡试。明朝的科举分为乡试和会式两级。子、午、卯、酉之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也叫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辰、戍、丑、未之年,各地举子会集京师举行会试,也叫春闱,考试合格者称做贡生。“贡生再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合格者统称进士,分三甲张榜公布: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所有进士均由朝廷委以官职。这一切很快就制度化了。”

洪武十七年()三月,由礼部奉命颁布了科举成式,规定乡试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诗》主朱子集传、《易》主程朱传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如此,科举考试的规则,考试的内容及被制度保证的利益,都已经得到权力的认可,但是知识与思想的边界却被限制得越来越窄。这种滥用皇权的行为,实际上不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了,而是为专制政权选拔奴才,严重阻碍了文化的进步,造成了学术必然衰颓的趋势。

第二,中年时期,目睹封建统治弊端,提出改良主张。由于科场和官场双失意,认识到了当时政治的黑暗,社会的不平,于是提出了实行“王道”、“德治”的政治主张,希望革除科场,官场弊端,以便早日实现自己考取功名的愿望。那种入世的情节一直不减。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朝廷又编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由成祖亲自作序,把“有发明经义者取之,悖于经旨者去之”,以致造成更多的“学者幼而读之,老而不知一言为可用者”,把本来具有相当深刻批评的程朱学说,演义成了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诠释文本。到了吴承恩生活的青年时期,即正德、嘉靖年间,这种思想被主义强奸得淫苦的症状越来越明显,以致范景文在《来禽馆文集序》中说:“今之治攻具者,生吞注疏之剩语以为理学,襞缉策论之蠹括以为经济”。王阳明在《答顾东桥书》中甚至说到,由于思想边界的限定,很多士人只能将聪明智慧转向训诂之学,记诵之学,词章之学,并“纷纷藉藉,群起角立于天下”,甚至“时君世主,亦昏迷颠倒于其说”。此时的吴承恩在思想、信仰、文化上受到强烈撞击。遇到了家乡的名人蔡昂的赏识,曾作《鹤江先生诔》说,“昔受公知,昉(始)于童孺;登门识李,即以斯文见赏。”⑤再后来,与沈坤交往,沈坤是南京国子监祭酒。据说在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时,沈坤组织了一个千人的民团进行抵抗,并邀吴承恩作军师帮助出谋划策,大败倭寇,保卫家乡的平安。

吴承恩大约在26岁前后与淮安望族叶氏之旁支的叶氏成婚。嘉靖二十三年(),已经44岁的吴承恩才补上岁贡生,在差不多熬了七年之久,才于嘉靖二十九年()入京候选。在京的三年多时间,正是奸相严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炙手可热之时。吴承恩入京候选的正月,恰逢严嵩70大寿,他与儿子严世番操纵政权,气焰熏天。傀儡皇帝明世宗佞道,根本不理朝政,只在西苑修道祷天,“不问苍生问鬼神”,把国家的政治搞得乌烟瘴气,致使民怨鼎沸。吴承恩《赠沙星士》说:“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吏部候选的结果出来,吴承恩终获浙江长尖县丞的卑微官职。正如他在七言诗《长兴作》诗中所云:“风尘客里暗青袍,笔砚微闲弄小舠。祗用文章供一笑,不知山水是何曹。身贫原宪初非病,政拙阳城敢惮劳。”诗中抒发了吴承恩初学尝海不惮冗务的感叹,也有啸傲江海的遐想。

第三,老年时期,以小说为武器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吴国荣在《射阳先生存稿跋》中叙之:“屡困场屋;为母屈就长光倅,又不谐于长官,因‘耻折腰’和母老家贫,第一次仕作吏,仅约一年便拂袖而归。”尔后,他还得过一个闲职,未到任便退官回淮安了,从此再未步入仕途。淮安汉为淮阳县,明为山阳县,淮水在城北五里流过。斯地江湖纵横,风光旖旎,地杰人灵,民风淳朴,民歌、民间传说灿若星汉,而哺育一代文豪吴承恩著出千古名著——百回本《西游记》。

吴承恩晚年无子,景况凄凉,唯有一支铁笔插向暮色苍茫的天地间。在为唐人传奇志怪小说《禹鼎志》做的自序中,“吴承恩自述道:‘幼年即好奇闻’,‘每偷市野言稷’,‘迨于既壮,旁求曲致,几贮满胸中矣’。”③家庭环境的影响,考取功名的愿望与炎凉,官场倾轧的黑暗与无奈,封建社会上层的丑恶行径,终于促使吴承恩化沧海为心田,著作出百回本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作者深感在现实社会中,自己的政治思想不能实现,对于当时那些‘五鬼’、‘四凶’,‘欲起平之恨无力’,于是就在民间传说创作的基础上,创作《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对封建社会里那些腐败黑暗的种种妖魔鬼怪进行扫荡了。”老年时期的他,在政治思想上发生了变化。已经没有了创作的《西游记》时,想要的揭露和批判封建统治者的丑恶行径,采取措施改良封建统治。

今天我们能查阅的吴承恩诗词古文的合集《射阳先生存稿》四卷本,含诗赋一卷,文三卷。第四卷的存词38首。吴承恩死后,其表外孙丘度整理的。书初刊行时,距吴承恩去世不到10年。万历十八年(),《射阳先生存稿》有陈文烛和李维桢的序与前一年吴国荣所撰的跋。老友陈文烛在序中,对吴承恩推崇备至,比拟为陆贾,枚乘、匡衡、陈琳、鲍照、赵嘏和张耒,称吴承恩为“文潜之后,一人而已,真大河韩山之所钟哉!”

正如歌德的《浮士德》的情形一样,百回本《西游记》并非全是吴承恩一人的功劳,而是在《大唐西域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平话》、《朴通事谚解》及《西游记杂剧》等的基础上,经吴承恩最后集大成。《西游记》的续书有南潜(董说出家后的法名)著作的《西游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