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

风格各异的春秋战国玉器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其年代即为公元前年前年。春秋指的是从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到洛邑(就是现在河南洛阳)开始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年)这一段时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各个诸侯国分庭抗礼,引发旷日持久的战争。但是连年的战乱,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玉器的制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公元前年开始,到公元前年即秦始皇赢政元年,则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提升国力,出现百家争鸣、文化经济技术一派繁荣的景象,因此玉器的制作又出现了新的勃兴。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在造型和数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一些新的形制和纹饰,也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玉器变得愈加精美细腻,完全从礼仪性质转向实用,更注重玩赏上的美感。所以,这个时期最占主导性地位的是一些把玩的装饰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文化遗址,更多分布在陕西和中原地带,主要有:陕西宝鸡、凤翔,河南陕县、温县、洛阳,辉县;甘肃灵台等地。有关战国时期的考古发掘成果极丰富。

中国考古界将春秋战国时期分为早,中晚三期,在春秋时期,每期约年,战国时期则每期约85年。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都设立了玉石工场与作坊。自年以来,全国各地春秋战国古城遗址,有数以百计的玉器发掘和出土。其中就有一些玉器制作工场和有关玉器的墓葬。据文献记载,玉器在当时贵族和平民的生活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年以来,有多座春秋战国墓葬得以发掘,玉器出土的数量也更加繁多,这些墓葬主要有三类:一是中原地区诸侯国墓葬;二是关中地区秦墓;三是江汉地区的楚墓。中原的墓葬玉器属于两周的形制,有座墓葬得以发掘,玉器出土的数量最多,有着最丰富的种类。这些玉器显得很精巧,形体优美。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而陕西关中地区的秦墓,直到现在有多座得以发掘,出土的基本上以春秋时期的礼器为主,相比起来,战国玉器则为数不多。至于江汉地区的楚墓现在发掘得少,出土的玉器也就不多。但是最有代表性的湖北随州的擂鼓墩曾候一乙墓,玉器占有很多的数量,大都是佩饰,在制作技术方面更显得精美,更显得富丽。在造型和纹饰上也显得丰富而多彩。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原材料的耗费量变大,同时对制造玉器的工艺技术要求也就更高了,一些镂雕和套环工艺,也日趋完美,这一时期的玉器制品,更显美轮美奂。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工艺造型与纹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所用材料基本上是透闪石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碧玉等,也有些是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与密玉,甘肃的酒泉玉,还有一些是岫岩玉和岷玉,以及一-些绿松石,玛瑙等等。这时期的玉器有着十分丰富的颜色,从白色到乳白、青白、灰白,从绿色到墨绿、黄绿、碧绿,从牙黄到黄灰、黑,这些颜色无不体现当时玉器的品质特征。这时期的玉料,所开采的地方是很多的,不但有陕西、河南等地的玉材,而且也有些出自山西五台山、吕梁山等地。相比起来陕西玉材粗杂一些,而河南山东等地的则更加纯粹。

这些玉材在开料时使用直径很小的金属圆砣,一些代表性的玉器,如出土于凤翔秦墓的仅0.1至0.35厘米的薄壁,只能采用这种砣具旋切完成。在春秋时期,制作者对许多玉器表面进行细致的抛光,但不及战国玉器那样更光洁晶莹润泽。

在造型方面,春秋时期的玉器有几何形、人物形、动物形等等,有一些龙虎合体的造型。在商代和西周时期,是很少见到这种造型的玉器的,它是春秋时期的新形制。最有代表性的一件龙虎合体佩,出土于河南。龙虎合体有三种形制:第一种是虎体龙首龙角,在龙背上有雕制出一个龙首,有虎的脚爪,尾巴也是虎形的,有龙鳞纹装饰于四肢上:第二种是龙首虎体,全身饰有老虎的毛纹,龙鳞纹装饰于两肢上,有虎的爪和尾,第三种是虎身,以细明线的龙首纹修饰全身,以阴线龙首纹为最常见,一些龙首纹在表现龙眼的时候,则以小圆圈来体现。

春秋和战国时期还有谷纹、龙鳞纹、虺纹、勾云纹、蟠螭纹等,另有一些是风纹。在这些纹饰中,谷纹、蟠螭纹、虺纹是当时新创出来的。春秋晚期玉器中出现了最早的谷纹,最有代表性的有谷纹龙形佩、谷纹管、谷纹璧,另外还有谷纹卷云纹玉版和谷纹兽面形佩等。

在春秋初期,纹饰显得很松散疏朗,到了晚期变得紧凑均匀细密起来。春秋时期的纹饰大多刻在装饰品上,但是礼器基本上是素面没有纹饰的。所有的纹饰是单阴线和双阴线的形式,线条很匀称而细密,基本上是用直径很小且很薄的金属砣具制作,线条仅有0.1厘米宽,但婉转圆柔。一些宽窄双阴线纹在西周晚期开始兴盛起来,到了春秋时期用得更多,在线形表现方面有了新的革新。双阴线之间的宽窄比例明显地扩增起来,在较宽的那条线的另侧刻上很细微的单阴线。

战国时期的玉器,纹饰基本上沿袭了春秋时期的式样,但也有一些新的纹饰,主要有乳钉卷云纹、列星纹和蒲纹等等,有些则把束丝纹、普面纹和谷纹有机和谐地组合起来。战国时期,玉器全身布满纹饰不留空白。战国时期,谷纹基本上采用有金属薄壁的管钻来完成,同时镶嵌和镂雕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尤其在镂雕方面,战国玉器更显得精笑细腻,图纹更加繁得规整,同时也在抛光上更加体现玉器的光洁度。

春秋战国玉器的种类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类别:一种是生产器具玉斧、玉刀等;还有一种是装饰品,有璧、璜、环、块、璇玑,以及其他形制的,如串饰、笄、管、珠、竹节形饰、双鸟首拱形饰、贝形饰、双龙环形饰、兽面形饰、龙鳞形饰等,也有龙虎、鸭首、鱼、蚕、蝉等和龙虎合体佩、人首形佩、玉人等各种形制的玉佩;另外还有玉梳、襟钩、带钩等生活用品;还有一种是殓玉,如玉瞑目、玉玖等等。

在春秋时期,环、璧和瑗虽然属于璧形玉器,但有了明确的分野,也符合《礼记》中的记载。战国时期的璧,有谷纹璧,有较高的旋星谷纹,谷粒很坚硬。在清代则把这种谷纹做成卧蚕纹,形状为小乳钉凸起,凸起得很高,有着较圆的乳钉上部。

春秋时期有一些谷纹与双龙纹结合的璧,用绳纹将璧分成内外层,分别装饰龙纹和谷纹。这种璧是用水苍玉制成的,有着四组双身龙纹,龙纹的中间则装饰有阴刻的兽面纹。但兽面纹须施刻外形轮廓。谷纹的谷粒大,但凸起很浅。有一些璧孔内带有奇兽纹的璧,则施与璧孔处,基本形制为兽形的龙,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有一些璧则在外缘装饰鸟纹,基本是镂雕的,鸟身向外。还有一些璧,是小勾云纹璧,在隐起的突丘上用阴线雕刻小勾云纹,阴线基本上是折线形或者弧线形的。

春秋时期的玉琮上继承了西周时期的风格,内圆外方,高矮不一,有些无纹,有些则有简单的纹饰。到了战国时期,大多已经成了素面的琮。最著名的是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基出土的一件,形制较矮,呈三角形,有镂雕纹饰装饰,作为一种礼器葬玉,是旧器改造而成的。曾侯乙墓葬中另有刻纹的玉琮,有兽面纹装布四面,但是这个时期,琮的礼器性质已经不再具备了。

春秋时期的圭,已经融合了戈的形制,呈长方条形,顶上有尖锋,亦有两面磨陡的边缘,如刀一般,有的形体很薄,饰有“S”形的阴线纹。在春秋时期,玉璋的形制也很多,有素面无纹的,扁平条形的,也有作弧形端面的,亦有呈斜角首端的,也有一些玉圭做成上下端斜角的,器身侧做成斜刃,另-侧做成斜角。但在战国的时候,玉圭的数量就很少了,相当多的圭是用质地较为细腻的石料制作的,没有雕刻纹饰。

春秋战国时代,在葬玉方面,继续使用西周晚期的除玉瞑目、玉玲外,还有成组整套的葬玉。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辉县战国中期墓葬中发现的整套组合祭玉,其中有玉简策50件、石圭50件、玉圭6件,另外也有一些玉璜、玉环、玉佩之类的葬玉,是墓主生前使用的遗物,从中可见当时的礼仪及殓葬制度。

春秋时期的玉玦,已经成为直径很小的圆形物,一侧打有缺口,以简化的龙纹和小兽面纹装饰。

到了战国时期,玉璜的使用场合更为普遍。主要用于组佩的中间部分。又分为谷纹璜和蒲纹璜等多种。其中,谷纹璜是当时见得最多的佩饰,形制是三分之--的圆周,装饰有谷纹。蒲纹璜同样是三分之的圆周,饰有六方形的网格式的纹饰。在网格的空白处,有-?.些谷粒纹。另有卷云纹璜,则是很有立体感的以阴线和浮雕形式结合的卷云纹,或单独成组,或呈连锁形。至于双龙首璜,则分别在璜身的两端分别琢出眼睛、耳朵和鼻子、嘴巴,呈现侧面形态的龙首形,龙首和璜身则以绳纹为界,有一-些璜身是素面无纹的,有一些则是有谷纹和勾云纹的装饰。战国时期的一-些素面璜则不加任何修饰,通常一-个环由三个璜组成,见之于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葬中。曾侯乙墓葬中的龙凤纹璜,则是以镂雕的形式制作。在安徽长丰的战国墓葬中,也有一些龙纹璜发现。

春秋时期的玉觿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同象牙和犀角材料的玉觿相比,以玉质制作的最为珍贵。战国时期的玉觿有两种形制,一种是片形的,上面是鸟兽纹饰,下面是阴线刻成的鸟身纹饰,其身侧则是呈钩形的鸟足和兽足。还有一种则是有着S形觿身,有较尖长的芒饰于下端。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玉环,主要有修饰着长弧线的细密的丝束纹环,以及雕刻有三只蟠螭的“三龙外蟠”环和饰有云纹、谷纹的环。另有一些玛瑙环。到了春秋中晚期,在玉器制作方面,传统的琢玉砣具已经有了革命性的改进,导致制玉工艺的飞跃,同样丰富了玉器的种类。因此也开始在青铜器中镶嵌玉石,镶玉也成为当时的一个新品种。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玉具剑,则是在铜质铁质的剑身和剑鞘上镶嵌玉饰,成为西汉时期玉具剑的前身。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有四种完整成套玉剑饰,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形制。除了玉具剑外,另外也在鼎、敦、壶、豆、缶等青铜器上进行嵌玉,代表性作品有河南出土的包金嵌玉琉璃珠银带钩、螭凤勾连纹玉尊、金链双舞女玉佩等。

在战国时期,还有一些玉韘将佩饰和扳指儿等功能结合在一起。玉韘的形制低矮了许多,装饰的性质更强了一些。但是战国的玉韘发现得很少。玉带钩已经开始使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玉带钩是早期的作品,主要有四种形式。一种是琵琶形的短钩,上有圆钮,有涡纹装饰其上,有较为细小呈兽头样的钩头,另有上凸装饰有小云纹的钩腹部。还有一种是方柱形的短钩,有很小的钩头,方柱形的钩身,大多是没有纹饰的,凸起的横纹饰则体现在颈部。另有一种宽腹带钩,有着短而宽的钩身,以及整齐的呈方形的钩腹,在该器的局部带有镂雕形式的纹饰,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山东曲阜鲁国都城遗址出土的一件。在战国的玉带钩中,也有一种是长扁担形的,主要的特征就是有着很长的钩身,钩头略细,琢成兽头形状。在眼睛、鼻子和嘴巴耳朵等细节上刻画得相当的精致。在钩腹部则有勾云纹装饰,小兽面雕琢在下面。有弧状上凸的腹部,钩头是兽首形式,钩身大都是没有纹饰的,有一长方形钮设于背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有一种用于穿绳的玉勒,其形制大多是柱形,也有扁形的,枣核形的,两侧带有镂雕的图案,表面装饰纹饰有谷纹、阴线的勾连纹等等,中部有一个孔,可以贯穿上下两端。这是一种生活用具。除此还有玉灯等等。在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是一件勾云纹玉灯,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灯的主要部分即灯盘、灯柄和灯座是由三块和田青玉雕琢而成的。这件雕琢精细的玉灯,是战国时期唯一的,绝无仅有的,堪称人间的绝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