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上巳,距离月圆尚有时日。一群有趣的灵魂,却在用最扬州的方式,赏月了。富春茶社,扬州“皮包水”最典型代表的早茶店,二三十位耄耋老人们,一边品尝扬州最好吃的包子,一边谈天说地赏月亮。这里的月亮,不是天上月,不是水中月,不是诗中月,而是文字中的月!这是一片笼罩在扬州大地上的月亮光华。月光,照出了扬州城的诗意。我用了一串无趣的“最”,只是想说明,文字月色的制造者,一位不是“最年长”的八零后老人。油墨芬芳看新书作者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桃李天下。退休后,含饴弄孙,策马天涯。动静之间的生活,活色生香。在看了亚洲、欧洲等地的月亮后,他发现,最美的月亮在扬州。扬州人叫月亮为“亮月在”。这是一轮从隋唐便为扬州营造诗情画意的月亮。虽然我们都知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是,在扬州生活、经过扬州、淹留扬州的诗人们,不约而同地歌咏了扬州上空的月亮。仿佛,这是一轮与众不同的月亮,有灵性、有个性、俏皮与幽默。扬州的月亮,有时候像面纱笼罩下美女的笑颜,有时候像胸怀天下的王者,具有唯我独尊的霸气!上巳节第二天,老先生老太太们,品尝着“魁龙珠”独有的“一水煮三省”的兼容,体会着大煮干丝素菜荤做的雅致,讲述着扬州月亮照耀古今永不消失的魅力。“今人曾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位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假如同坐在今天的餐桌上,会写出怎样的诗行?是美食还是月亮?我看了“月色扬州”的编辑时间,作者跨入八十六春秋时。这是一个很多人望而羡慕的年纪。老先生笔耕不辍不说,还用镜头记下一个个美妙的瞬间。一年半前,他出过一本书。仅仅一年以后,又有成书结集。我等晚辈,不能仅仅用佩服应付。我们缺少老先生热爱生活的心。我与他恰好同坐一桌。听着他底气十足的声音,矍铄的精神面貌,感慨多多。八六作者端起茶杯,我到旁边桌上敬一圈。这一圈,虽然我已经知道来者的大致年龄,细细比对,还是惊诧不已。聚会中最年长者,已经九零后。保养得体的老夫妇,笑语晏晏地和我招呼。我与他在网上认识十几年,第一次走到线下,心甘情愿地尊称叔叔阿姨。不止这对九零后让我心甘情愿,一旁的米寿老叔,与我五百年前是一家。我喜欢叫他本家叔叔。做了一辈子物理老师的老本家,退休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爱好:写诗。他的诗,有物理的严谨,像宋诗一样。他也写散文,逐字逐句推敲。早些年扬州搞“红桥修鍥”,上述几位都是主人翁。身穿汉服,拈一枝柳枝儿,轻轻扫拂,如春风拂面,于传统中看到与时俱进。聊到激动时,一位八十三岁的“年轻人”站了出来。哈哈,“月之故乡”一曲,应景极了。“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难道词曲作者写的就是咱扬州不曾?绵绵的思念之情,伴随浑厚的男低音,像扬州又一道名菜“文思豆腐羹”那样,令人回味不绝。有了开头,便有了更多的跟从。有“晚博蒋大为”之称的“秋之牛”,在牛年的春天,高歌了一曲又一曲。歌声中,有牡丹的芳香,也有桃花的娇艳。伴着歌声,“舞蹈家”郑老师闪亮登场。一首欢快的拉手舞曲,欢快激烈。我却忽然发现我多余的担心。八十左右的舞者,风度翩翩,舞姿优雅。两位美女轮流相伴,却意犹未尽。跳舞,强健了他们的身体。两位骨灰级美女,伴着“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温婉柔美地展现自己的理解。九零后伉俪十几年前,扬州晚报博客网应运而生。扬州这群喜欢舞文弄墨的文化人,有了表现自己的舞台。那时候,我还年轻,羡慕他们从线上走到线下的友情。没想到,晚报博客网消失了。没有备份的文字随之消失。于是,出书成了很多“老博”的选择。我收到不少正宗“老朋友”的书,收获良多。我忝身其中,除了混吃骗喝,别无所长。既无年龄匹配,也无才华展示。好在我能吃爱吃。知道我情况的各位,看到我的好胃口,多少放心。我熟悉的玉荷清风,也是一对恩爱老夫妻。先生以妻子网名命名了小小家中园,多阔气的赠与。相比豪奢者,小小的玉荷园或许不值一哂。其中的辛勤和汗水,与爱情一起打包,丈夫亲手种植养护了妻子最喜的各种名品花卉。自己由此获得“花王”美誉。这么多年迈老夫妻共同聚会在“月色扬州”的赠书仪式上,一道风景,一件美事。我想起了扬州三湾的锦瑟桥。想起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这里没有鲛人,只有一对对携手半个多世纪的情缘。爱情如月,“月亮代表我的心”!夫唱妇随贤伉俪《月色扬州》,文雅画美。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可是,那么多人一起去吃富春包子,机会不多。人多味更美,我多吃了一个。这多吃的一个,算是我心中的月亮吧。曾经,我最喜欢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两个“无赖”在扬州。可惜,那个老无赖,不能和我一起,认识这群像月亮一样美好的博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