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之美美到极致是率真

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13569.html
#深度好文计划#诗意之美,丰盈心灵

探究美妙诗意,独到发现;学习经典写法,顿生文采。这里是王老师的美丽语文课。

上一次课我们探究了王之涣的《凉州词》,感受了史上最不靠谱的春风,遇上最浪漫的苍凉,于是用一管羌笛来倾述衷肠,学习了一种奇妙的联想方法,让作文语言变得丰富而富有诗意。今天我们来探究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来感受这一场美到极致的人间送别,体会李白的率真气质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充分表现出来的,学习一种流水结构的写法,把我们的作文也像李白一样写出一种动人的气势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标题叫“送孟浩然之广陵”,所以这是一首明确的送别诗。从取标题来说,送别朋友,不一定非要写出送朋友去哪个地方,关键在于写送别这个事儿本身。比如《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如果写出送朋友去哪个地方,说明这个地方对诗情诗意的表达有重要意义。比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里孟浩然要去的广陵,对这首诗有怎样的意义呢?

春风十里扬州路

广陵就是扬州,扬州是个什么地方?春风十里扬州路,曾有诗人这样写扬州: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即使是天下纷乱,非太平时日,扬州的夜市依然如此热闹,千灯照亮,整宿笙歌,这就是后来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的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吧。孟浩然将要去这样的地方,这是一个特别的人要去一个人间天堂般特别美好的地方。

孟浩然有什么特别的呢?

当时李白二十出头,大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早闻其名,相当崇拜。孟浩然求仕不得后,转而修道归隐,就隐出了新境界,其诗无意雕饰,自然浑成,意境超妙,意韵清雅,在李白眼里,那就是凡间一仙。两人结识不久,李白就直称孟浩然为“故人”,这是使着劲儿把自己往偶像身上贴。

李白对孟浩然的崇拜的确是不加掩饰的,有诗为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是李白写的诗,诗题就叫《赠孟浩然》,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孟浩然像高山一样的品格,我李白仰望都望不到,只有在此弯腰做个揖,以表示我的膜拜。

李白是孟浩然的铁杆粉丝

在《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里,从头到尾都洋溢着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

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起笔就很特别。

李白写送别,写孟浩然辞别的是黄鹤楼,不是孟浩然“西辞李太白”,也不是自己挥手告别孟浩然,为什么呢?不能说李白没有写自己大名的习惯,他在另一首著名的离别诗《赠汪伦》中,就是直接写名字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通常的解析资料都说,这里写黄鹤楼是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此话看似有理,却是废话,诗中出现了一个地名,当然是点明了一个地点。但写诗又不是写小学生作文,非要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吗?况且黄鹤楼既非李白故乡,也非孟浩然故乡,不过是两人离别前相约在这里碰个面而已。

这只能说黄鹤楼也比较特别。

在李白出生前两百多年,古人写了一本叫作《述异记》的书,其中说到黄鹤楼,说有个人暂憩黄鹤楼,看见自西南方有一物飘然而来,原来是仙人驾鹤特来相会,于是宾主对饮,相谈甚欢。李白骨子里有寻仙问道之心,来黄鹤楼是渴望遇见仙人的。天界仙人没遇到,世间神仙倒是结识了一位,就是孟浩然。

这样一位人间大仙,当然要配上黄鹤楼这样的离别地,才相得益彰。

传说黄鹤楼是仙人驾鹤而来的地方

所以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提笔就是“故人西辞黄鹤楼”。辞是辞别,这是一个有形象的词,双手抱拳,齐胸而拜,这拜别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座楼,一座名满四海、仙气飘飘的楼,顿显一种豪迈之情。你可以试试这种感觉,向一座城拜别,向一条江拜别,想想就觉得豪迈。

所以,这起头一句,李白送别孟浩然,不是那种凄凄惨惨、悲悲切切的送别,在李白眼里,孟浩然的那一股飒爽豪迈之气概,表现出的是豪放之美。孟浩然拜别黄鹤楼的样子,简直帅呆了。这第一句诗一冒出来,就可见李白对孟浩然崇拜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句是千古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多么美好,前面讲过了。到这么美好的地方去,要一个多么美好的情境才能相配呢,李白灵光一闪,冒出了“烟花三月”四个字。

三月本是春花烂漫的时节,写花,可以写桃花、梨花、樱花,红花、白花、紫花,但李白用一个“烟花”,实在是妙不可言。

烟花三月,春花浪漫

这个烟花当然不是现在说放烟花的那个烟花,砰的一下,在空中炸开,转眼就没了。

这里的烟搭配花,花就是三月花,烟是修饰花的,传递出来的是一个整体形象,春花烂漫,遍地花开,却看不清具体的一朵两朵,整个春天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迷迷离离,灵动神秘,如痴如醉,妙不可言。

李白傻傻地看着人间神仙孟浩然帆影远去,目不转睛,半张着嘴,完全沉醉在这样一个人间仙境中,半天回不过神来,所以才有后面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人评价诗意之美,有这样一句话:诗家美境,如蓝田生玉,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美好的诗意,就像良玉生烟,远看能看得见,但想凑近细看,却又无形无色,无影无踪。可见烟这个字,本身就有妙意,用它来形容花,真是用得妙极。李白的这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算是把诗意之美写到了极致。

我们写作文,如果正好要写点浪漫感觉,也可以试着用这样的“烟感”来写,杨柳堆烟,柳烟花雾,袅袅烟云,烟雨蒙蒙,的确更能传递诗意的美感。

杨柳堆烟,柳烟花雾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在李白眼里,那伫立船头衣袂飘飘的孟浩然,在三月烟花衬托下,正如仙人驾鹤远去,升入碧空天庭,直入那云绕雾漫的仙境里去了。这个“孤帆”的“孤”,在李白眼里并不是孤独,而是孤勇归隐的人间果敢,孤高造诣的诗境修养,孤立不混的清高坚守,孤傲不凡的心气意诣。“孤”是李白心目中对孟浩然的形象写意。

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的帆影已经“碧空尽”了,李白还站在那里发呆,看长江之水滚滚东去,汇入天际,半天回不过神来。天地可鉴,我李白对你的崇拜,一如这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正在追随你向着天际而去啊。

在这个美妙的送别画面中,李白正切身经历一场人间胜景的自豪与欢乐。在著名的神仙之地,送一位著名的大诗人,去一个著名的人间胜地,这个经历,可以吹牛吹一辈子的。我们仿佛能看见一脸兴奋的李白正手指东方向旁人道:看到没?那位神仙一样的人物,孟浩然,那是我哥们!

这种膜拜真是到了天下少有、人间无双的地步,但是我们读李白这样的诗,却并不觉得他在拍马屁,也不觉得他是在向世人得瑟,只看到了他的率真可爱。他的这种不加任何掩饰的膜拜,不是脑残粉,而是天才诗魂之间引发的共鸣,是人格趋同的互相吸引。他张嘴就来的肺腑之言,在他瑰丽奇特的强大想象力的协助下,绽放出了耀眼的人格魅力。

李白的率真,是诗意喷发的能源

这首诗的语言之美,美到妙不可言,形象、色彩、音韵、修辞、情感、意境等,都美不胜收,四句都很美,而且呈现出不一样的美,各自美出天际。这里我们还可以从整体结构上来理解这首诗,学习一种奇妙的结构技术。

这首诗如果从内容秩序上来看,几乎就是一个流水账写法,从孟浩然抱拳而别,写到帆影远去,再写到江水流去。

就像我写送别一个人,他上了车,跟我挥手告别,车子渐渐远去了,公路一直向他去的方向延伸。画面挺好,离别之情也有,就是按顺序写嘛,像流水账一样,把眼前所见一步一步写下来就行了。

同学们千万不要看不起流水账,流水账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很多流水账不能成为好作文,是因为内容表达没有目的,没有详略,没有重点,并不是写作秩序的问题。事实上,绝大部分同学学习写作文,都是需要从流水账结构起步的。

流水结构跟流水账不是一回事

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说起古诗,特别是绝句的结构,就记得“起承转合”四个字,所谓“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意思是起句要平直,开门见山;承句要宏大畅达,拓展起句的意蕴;转句要摇曳变化,制造意外;结句要意味深长,深刻隽永。

不过,这样的结构样式,是后人总结出来的,李白那会儿没有这个限制,我们不能用后人的总结去套解所有前人写的作品,也不能用别人的总结,来套写自己的作文。总结本身是一种理论研究,给我们做参考的,不是给我们做枷锁的。

这首诗在流水一样流畅的写作中,有没有起承转合呢?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开门见山,说得很直,跟膜拜的老朋友离别了,的确是典型的起句。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下子把这个离别之境写得绚丽之极,正是放大了首句的情感,很好地承接并充分渲染了离别之意,的确是漂亮的承句。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不像是转,而是将送别之情进一步放大,一直目送帆影远去,直到看不见,可见送别者的恋恋不舍,深情厚谊。要知道江上行舟,速度不快的,一直看,看到帆影看不见还在看,那需要在河岸边站很久很久。

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确是合上第一句的送别之景了,但主要还是进一步放大了膜拜之情,看到帆影不见,还不掉头,继续看江水向前流,这就看得没完没了了,情意绵绵,无休无止。

所以要说李白这首诗的结构,属于情感喷发式的,一发而不可收,他这个流水账,是真格的流水账,就像滔滔江水,从源头发出后,越来越宽广,越来越磅礴,越来越有气势。这就是个经典的流水结构。

李白的美言与流水结构相得益彰

我们作文时如果用一下这样的流水结构,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比如:

我表哥今年初三,听妈妈说他是整个家族中最著名的吃货,那一次我们一起出去旅游,我才真正长了见识。早上约在一起打车去火车站,在等出租车的时候,他跑到旁边的小吃摊买了一根火腿肠二两生煎饺三个小肉包,狼吞虎咽转眼就全下了肚;到了火车站,在候车室里,他从背包里掏出两包虾条三袋薯片四盒奶酪棒,嘁哩喀喳全吃了个精光。我想,好家伙,上车前先把自己吃撑,这是准备到火车上专心学习了吗?上了火车,刚在卧铺车厢里安顿下来,他就拉开背包拉链往床上一倒,顿时出现了一座零食小山,我扒拉着数了一下,有三十多袋。我惊讶地问表哥:“你背这么多零食,怎么吃得完?”表哥呵呵一笑:“啊,就这么一点儿,还多啊,都撑不过一个小时。”

你看,这就是流水结构,按着表哥“能吃”的特点一顺儿往下写,一点一点把这个特点放大。有了这个一顺儿的过程,表哥的吃货本色就显得特别突出了。这个流水结构的写法,你学会了吗?

今天的诗意之美,我们就分析到这儿。下次课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9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