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首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清代青玉交龙钮孝庄文皇后尊谥宝玺中国玉器的历史悠久而漫长,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不仅忠实地记录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更是中国古代人文风貌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古代玉器不胜枚举,但是其中最为历代帝王所看重、象征古代至高皇权的国之重器,恐怕非“传国玉玺”莫属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青玉皇帝之玺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朝建立伊始,为了彰显皇权天授的正统合法,特制的一枚象征着帝王凭信和皇权威严的玉质玺印。
公元前年,随着秦国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面对前所未有的人生巅峰,秦王嬴政按捺不住持续膨胀突然的自我,声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始皇帝,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但秦始皇感觉光喊口号不够过癮,毕竟空口无凭,需要整个信物出来证明“始皇帝”身份的正朔合理,因此命令丞相李斯,抓紧时间搞个有说服力的东西出来。
丞相李斯奉皇帝之命,开始着手设计象征皇权帝位的“天下第一信物”。
但是想来想去,秦帝国刚刚建立,这家大业大的场面谁都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所以也没啥经验。
按照先秦时期惯例,玺印是最典型的凭证信物,印章甚至在当时讲究“生佩死殉”,足见古人对玺印的重视程度。
就这样想来想去李斯最后一拍大腿,干脆,刻个戳吧。
汉代玉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传国玉玺”诞生了,丞相李斯为了充分贯彻秦始皇此起彼伏的澎湃心情,还特意将传国玉玺设计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据史料记载“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
秦代的“一寸”,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因此这枚传国玉玺边长大约9.24厘米,印纽上面还精心雕琢了首尾相交的五条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螭龙纹玉剑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螭龙纹玉剑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螭龙纹玉剑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螭龙纹玉剑首在秦汉玉器中,龙的造型继承了战国风格,并非现代意义的龙,更不是恐龙,而是“螭龙”。
螭龙也叫“螭虎”,又称“蟠螭”。
螭(读:吃)是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传说的龙生九子之一。其形状盘曲而伏者,称蟠螭。
玉器上的螭龙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晚期,玉器上的螭龙纹已经较为常见,战国螭龙主要作为玉器的装饰纹饰,大多呈“S”形弯曲的行走状,多为镂雕。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传国玉玺除了雕琢有神彩飞扬的螭龙玺纽,印文则为丞相李斯亲自用小篆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意思是:是上天赋予了我皇帝的身份,因此这一切会既长久又昌盛。
小篆是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标准字体,因最初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篆”。
对于传国玉玺上的“秦篆”,史籍将其描述为“形呈龙凤鸟虫之状”。
秦篆同时,作为帝国的象征和皇权的凭信,传国玉玺使用的玉石原料当然也马虎不得。
但是和我们想像中不同的是,受秦国独特社会文化的影响,秦人治玉的审美也反映出秦朝独具一格的时代特征。
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意思是古人判断玉石优劣,主要考量标准是玉的质地而不是玉的颜色。
汉代玉辟邪秦人对玉色的偏好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大量的现代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出秦人更喜欢深色的青玉。
如陕西凤翔南河屯的两件玉璧、秦公大墓和益门秦墓中出土的刻纹璋形佩、烟台芝罘和西安联志村的出土玉器,这些秦地文化特点鲜明的玉器均以深青色玉材制成。
因此传国玉玺材质并非羊脂白玉,而是使用了产自秦都咸阳附近、色调更为深沉的蓝田水苍玉。
蓝田玉因其产于陕西西安蓝田山而得名,其矿物成分为蛇纹石化的大理石、透闪石、橄榄石等形成的沉积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蓝田玉卧牛蓝田玉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原始社会石器时代,就已经被远古先民开采利用,并且历朝历代经久不衰,至今当地仍然有玉料产出。
也正因如此,蓝田玉跟和田玉、岫岩玉和南阳玉并称中国四大名玉。
蓝田玉的使用在先秦时期非常盛行,在春秋战国时期,蓝田玉器在秦国贵族和上层社会中尤为流行,用现在的话说,是当时引领时尚、彰显身份的标志,贵族们不戴一块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因此,秦代传国玉玺使用蓝田玉料完全符合历史逻辑,同时更在情理之中,对此诸多史料也有记载。
茂陵出土西汉蓝田玉四神纹铺首综上所述,相信朋友们对“传国玉玺”的整体风貌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
这枚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天下第一玺”由蓝田玉料精心雕琢而成,形状为边长约9.24厘米的正方形,玉玺上部的印纽是精心雕琢的五条螭龙,印文则为秦朝丞相李斯用秦篆亲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清代青玉交龙钮孝庄文皇后尊谥宝玺一直以来,有观点认为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改制而来。
对此,笔者之前已经从古玉形制的技术层面作过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在此不再赘述。总之,那是根本不可能滴!
如果从历史文化层面分析,这种说法极有可能源自后世对史籍文献的曲解与误读。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皇帝玉玺如史籍记载: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我们知道,古代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就意味着读者必须自行断句。
而上述文献中将“和氏璧”的获得与“传国玉玺”的产生两个事件连在了一起,所以极有可能因此造成了后世的误读和曲解,并且随着添枝加叶的艺术加工,穿凿附会出“传国玉玺是和氏璧改制而成”的错误观点。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镂雕龙纹玉璧总而言之,从此以后传国玉玺成了秦朝皇帝最为重要的天子印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秦帝国并没有因此“既寿”,更没有“永昌”,仅仅在短短的十五年后,随着刘邦率军攻入秦都咸阳,秦帝国的统治在历史洪流中轰然倾塌、土崩瓦解。
《史记》记载: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秦子婴是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
历史文献对秦子婴最多的描写就是这位倒楣的秦帝国继承人,大冬天捧着传国玉玺向刘邦投降的画面。
清代青玉交龙钮孝庄文皇后尊谥宝玺就这样,随着秦朝的覆灭,传国玉玺成了刘邦的战利品。
刘邦开心的不得了,整天乐得合不拢嘴,成天把传国玉玺挂在身上到处显摆。
史料记载:初,汉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
《史记》传国玉玺就这么传来传去,终于传到西汉末年,出了意外。
西汉权臣王莽觉得自己是块当皇帝的好材料,于是提出想干一届试试。
西汉孝元皇后面对王莽的篡权逼宫并索要传国玉玺,心想这日子没法过了,情急之下抡起玉玺就摔在了地上,结果把玉玺摔掉了一个角。
王莽心疼的龇牙咧嘴,急令工匠以黄金补之,从此以后传国玉玺又被称作“金镶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皇帝玉玺篡位后的王莽建立了新朝,自封皇帝自娱自乐了23年,随后兵败被杀。
传国玉玺随之又重新归于东汉刘姓王室。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三国演义正式开播,混乱之际传国玉玺又一次被江湖豪强们抢跑了。
最后还是曹操出面抢回了玉玺,然后将玉玺塞给汉献帝,并且表示玉玺归你,你归我。从而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
曹操汉献帝如履薄冰地干了几年皇帝,最后还是被迫将帝位“禅让”给曹丕。
于是曹丕建魏,并命人在传国玉玺侧面刻上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意思是我这皇帝可不是篡位得来的啊,是他不要了,我捡的。
至此,传国玉玺经过镶金修补和后世题刻,在大致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也发生了一定改变。
汉代玉印传国玉玺在经历了历史上若干次的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时至今日,传国玉玺的真实模样已经很难考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历籍文献的记载,将这枚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凭信恢复原貌。
也许不久之后,我们能有幸一睹这件珍贵古代玉器的艺术风采。而通过玉文化历史遗存来拉近今人与古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得以与文化同行、和历史对话,这也许正是中国玉器历久弥新、千古不朽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皇帝玉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皇帝玉玺清代青玉交龙钮孝庄文皇后尊谥宝玺清代青玉交龙钮孝庄文皇后尊谥宝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