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www.xxzywj.com/汉朝儒学家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意思是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这句话也可以应用于所有诗歌的理解。当诗人某种情景下创作出某首诗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肯定是确有所指的,但是读者的理解却可能千差万别。历史上就有这样两首诗,朦胧得似乎不知所云,又丰富得似乎解读不尽,深受历代读者喜爱。第一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杂言古诗《花非花》。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诗语言上仍具有白诗语言浅近的特点,但在内容是却是白诗的一个特例。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似花非花,似雾非雾,来如春梦,去似朝云,但究竟本体是什么,作者却不明言,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只留给读者去揣测。也正由于这几个隐晦不可捉摸的比喻,为这首诗增添了朦胧飘渺的意味,激起读者无尽的联想。第二首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七律《锦瑟》。《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锦瑟[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将诗歌的朦胧之美发挥到了极致。诗的首句以“锦瑟”起兴,引起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忆,似有所指。但接下来连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四个典故,寄托自己情思。作者的真实寓意不可会意,但透过这几个典故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曾经的美好与作者的沉迷,现在的迷惘与作者的悲伤。诗读到最后,我们仍然不知作者情由何生,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神奇空灵的意象,却不知不觉地深深地映在我们的头脑里,使我们随着无穷无尽的追忆感到无边无际的迷惘,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清初叶燮《原诗》:“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又焉能一一徵之实事者乎?”读诗的乐趣便在于会心的一笑,倒也不必拘泥于字句事理的考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