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
和氏璧现世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件人人皆知的无价之宝,那就是和氏璧。时至今日,对它的记载也只有区区几则小故事。最初是《韩非子》中的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在一座山上见到一只凤凰从天而降,落在青石板上,他便认定这里必有宝贝,于是在附近找到了一块石头,卞和拿着它去城都准备献给国君,国君看见石头,认为卞和糊弄自己,就将他的左脚砍下以示惩罚。等到下一任国君继位,卞和再次献宝,依旧不被认可,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他因世人不识美玉而使它埋没伤心不已,抱着这块石头没日没夜的哭,直到又一任国君继位,听说了卞和的事,将石头拿来切开,和氏璧终于现世。
楚国经过三代的鉴定才拿到的宝贝没有保持多久,很快它就失窃,消失无踪,直到赵国一个太监,在集市上看见一块又绿又白的玉石,从此和氏璧归于赵国。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垂涎于美玉,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带玉出使,秦王仗着强国优势妄想抢夺美玉,蔺相如以碎玉相威胁,秦王才假惺惺的答应划出城池,蔺相如看出秦王的不情愿,就偷偷让人带玉回到赵国,自己留下跟秦王对峙,他对着秦王毫不客气说,你们祖上就没个讲信用的人,我不信你,反正宝贝你拿不到,想弄死我就动手吧!秦王不想因此坏了名声,只好放了蔺相如。
传国玉玺与天命
诸国混战最终以秦统一全国而结束,和氏璧还是落到了秦始皇的手中,它被制成了象征无上皇权的传国玉玺,上面刻着李斯的题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说明自己的皇位是老天所授,能永久昌盛。也有记载说玉玺是使用蓝田玉所制,并非和氏璧。但自从传国玉玺出现后,和氏璧的名字就再也没有了记载,所以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现在也还没有解开。传国玉玺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传奇历史,随着各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在各个势力中易手。这时它已经不是一块简单的玉。
玉玺变成一种象征,它向天下传达了天命所归的定义。皇帝们拿着它,底气十足地对天下宣称:不是我想做这个皇帝,是上一个王朝气数已尽,不适宜再统领全天下,于是上天命我来取代前朝统治,带领大家走下去,放心,我朝一定会福泽万民,千秋万代(并没有)。于是全天下的老百姓也就真的信服,安心做大×朝的子民。如果没有这块玉玺,那皇帝当的都心虚,没有“上天”的任命,那就是个篡国的乱臣贼子,谁有本事都可以上前,将人从龙椅上拉下来。
西方有一种说法: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千年以来,统治者们用这一套说辞来凝聚、团结整个国家,是非常有效的,哪怕玉玺经过战乱和纷争年代,已经不知去向,但是一统天下、天命所在这种观念已经传达给全天下,有能力的上位者无不以统一华夏为己任,这已经刻在了中华文明的骨血里,这也是今天中华强大向心力的历史渊源之一。
材质和归处
说回和氏璧,它到底是什么材质,只能按照记载去推测,目前,玉按照硬度分为软玉和硬玉,硬玉即为翡翠,软玉为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各色宝石等彩石玉,近代的地质考古学家有一种观点,认为和氏璧是月光石或者绿松石,其中绿松石的佐证更加多一些,史料记载的和氏璧颜色似碧似白、青绿而玄,光彩照人,绿松石的特征比较符合,尤其它的外面也经常包裹一层石皮,跟卞和献玉的故事也对应的上。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晋书》和唐代的《玉玺谱》中已经明确地阐明,和氏璧温润,呈现蓝绿色,材料为蓝田玉。目前和氏璧的下落已经不为人知,如果它依旧是和氏璧,便有很大的可能做了始皇帝的陪葬,或在楚汉争霸中流失,因此此后的历史再没有和氏璧的记载。而且对于并非所有的圆玉都可称为“璧”,对于它的形状定义有很多专业的讲究,和氏璧的称谓是否遵从了这一原则也犹未可知。如果它化为了玉玺,那么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真真假假的史书记载,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流失,就更加难追踪它的下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