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无力抵挡外敌入侵,携六宫珍宝,自焚身亡,史料记载“积薪累日,尽驱宗室,六宫珍玩,一旦偕焚于摘星楼,秦玺煨尽,其亦明矣”。随大火而去的宝物中,有一件无尚的至宝——秦玺,即传国玉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始皇帝,获天下珍宝,命李斯取宝玉篆刻国玺一核,篆文“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后为历代帝王视为至宝,已示天命在身。这枚国玺因此被称传国玉玺。那传国玉玺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宝石呢?
传国玉玺的材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和氏璧制作而成。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两次献玉璞(原石)分别于楚厉王和楚武王,两位大王均不相信,并分别砍去和氏的左右脚。最终,楚文王慧眼识得此宝,切开原石,获宝玉一枚,将其命名为“和氏璧”,后又经“完璧归赵”事件发酵名扬天下。还有一种说法是传国玉玺由蓝田玉制成,如《汉书》记载“玺皆玉,螭虎钮,凡六,其文亦殊……外有大蓝田玉玺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皆以武都紫泥封”。
也有人认为传国玉玺原本就有两块,最早的传国玺确实由和氏璧制作。相传在秦王二十八年时,秦始皇巡狩洞庭湖,忽然狂风大作,舟船将覆,皇帝急投玉玺于湖而止。皇帝不可一日无玺,于是秦始皇重使用蓝田玉重新制作国玺一枚,故而造成传国玉玺有两枚的说法。但这个故事取自于《三国演义》,可信度不高。
事实上,传国玺的原石产地也存疑,如有人认为传国玺(蓝田玉说)产于陕西蓝田县,也有人认为蓝田玉是和田玉,和氏璧的产地则有河南南阳独山和湖北荆山之说。既然和氏璧和蓝田玉的产地有多种说法,那为何不能产自同一个地方呢?笔者大胆推测,和氏璧的材质就是蓝田玉,即和氏璧是诸多蓝田玉中的一块,所以后世时而记载和氏璧,时而记载蓝田玉。
传国玉玺为软玉,其主体矿物为透闪石,在-℃时解体,而碳火燃烧温度可达到或超过此温度,据此推测传国玉玺毁于公元年的那场大火中,也就比较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