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上,“财务造假”这个词的热度好像永远不会散去。
20年前的蓝田股份、银广厦,10年前的万福生科、绿大地,前两年的“二康”(康美药业、康得新),名企造假事件总能引发市场的海啸。
而最近被广泛讨论的疑似造假者,就是凭本轮猪周期成功上位的养猪老大—牧原股份。
对媒体和吃瓜股民们来说,财务造假可谓喜闻乐见,相关案例一出,各种深挖、剖析便接踵而至,从公司内幕到高管私生活,全给揭露的明明白白。
但对于我们投资者,一旦造假这事发生在自己的股票上,那就是损失惨重、欲哭无泪了。
所以,关于财务造假,君临知道大家想了解的是啥:
“有没有可能在公司暴雷前就发现造假的端倪,从而避免亏损?”。
这么说吧,造假是个很难实锤且在早期不易被发现的事情,等投资者察觉到时,公司往往已经病入膏肓、入不敷出了。
拿著名的康美药业来举例,证监会对其造假事实的认定是:
“康美药业从年至年连续3年有预谋、有组织、系统性实施财务造假约亿元,累计虚增收入亿元,虚增货币资金亿元”。
其中对康美的造假时间,证监会的认定限于16~18年这3年。
君临站在事后上帝视角,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存货两个造假科目分析发现,康美的造假行为应该在14年前后就开始了。
但证监会对康美的造假认定从16年才开始,应该是只掌握了这之后的造假证据,更早之前的造假行为,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难以查实了。
对股价复盘发现,正是14年前后出现的造假行为,开启了康美股价的长牛走势,期间市场对康美的认可度也一直不错。
直到年半年报出来,财报上数字已经相当离谱了,投资者们才开始意识到康美有造假的可能。
事后回溯,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任何异常指标我们都能找到对应的造假证据。
思考一下,康美造假了这么多年,为什么直到年底才被揭露出来,中间甚至还一度成为机构重仓的大白马呢?
原因是康美药业的资金运用非常娴熟,其操作思路与庞氏骗局类似,通过上市平台不断获取外部资金,来营造自己繁荣经营的假象,再通过这个假象,骗取更多的外部资金。
一个连续说谎者被揭穿,一般是他的谎言编不下去,而并非上当者变聪明了。
造假企业的败露也类似,多是因为自身出问题、玩不转了,而非外部揭发,出问题的核心就是现金流。
在被实锤造假的16-18年间,康美“存贷双高、大股东质押”的问题一直被外界质疑,但不仅没被质疑出个什么结果,股价还在一路向上,就因为康美现金流玩的好。
康美虚增的利润和货币资金挂在账上,实际并不存在,但却通过定增、借款、发债等方式从外界取得了大量现金。
我们通过对康美药业各类现金流的拆解,来看看其中的猫腻。
康美现金造假的过程主要体现在经营活动中,筹资活动由于跟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直接相关,造假难度较高。
因此,上图中经营活动现金流是有水分的,但筹资活动现金流与实际偏差不大。
经分析可知,在14~18年间,康美通过各种方式从外界筹到的净资金超过亿元。
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经过造假手法美化后,依然差强人意,到暴雷时也才6亿不到。
康美从外界筹到的亿资金,一部分用来支撑公司正常运转,一部分作为造假成本,剩余部分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出去,暗地里用来炒股。
实控人通过康美实业、博益投资,将这些钱相继在市场上买入康美药业、蓝盾股份、普邦股份等股票。
结果,随着18年股市一路阴跌,康美账上的钱也所剩无几,外加“幕后关联人“又在10月初被抓,这个维持多年的局终于崩塌。
最早怀疑康美造假的言论在年就出现了,但通过外部资金不断输血,其谎言始终未被揭穿。
康美的垮台,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资金盘撑不住了。
若非年企业部门去杠杆,叠加股市低迷,骗局恐怕还将持续。
与康美类似,大部分造假企业败露,都是从账上没钱开始的。
康得新是因为15亿的短期债务违约;
辅仁药业是因为发不出余万分红;
东方金钰是因为16.7亿到期债务未能清偿;
其他如獐子岛、长园集团、中健网农等企业,在暴雷前也都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
而相反,当一家现金充足的公司造假时,我们就很难及时发现问题了。
这方面的例子,除了上文康美、康得新、辅仁药业这三只白马股外,最出名的要数贾老板的乐视了。
乐视网一开始只是家普通的视频网站,以会员、版权分销为收入,在年上市后,便迈出了快速扩张的步伐。
年,乐视以超级电视闯入彩电圈,“硬件+内容+互联网”搭配亲民的价格,很快大受好评,乐视也在年成了市占率第一的电视品牌,超过了创维、海信、TCL等一众传统企业。
随着电视的成功,乐视也先后在智能手机、体育、汽车、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不断扩张,采用与电视板块类似的操作,通过烧钱扩大市场份额。
在乐视迅猛发展、股价高企的年,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董明珠闺蜜——刘姝威就曾发表过一篇质疑乐视商业模式的文章《乐视网:烧钱模式难以持续》。
文中她提到,虽然乐视当前的现金流量非常充足,但通过烧钱扩大用户规模的这种方式,不具可持续性。
在乐视风头正盛的时候公然唱衰,此文一经发布,就影响巨大,刘姝威成了当时万千乐视股民、网络大V、财经媒体疯狂嘲笑的对象。
外界评论五花八门,但大意基本一致,觉得刘姝威虽为教授,但不懂互联网企业和乐视的商业模式,并举出京东、亚马逊等企业来论证烧钱模式的合理性。
这场争论,随着年乐视集团出现债务危机,画上了休止符。
刘姝威可能不懂互联网企业、不懂乐视的烧钱模式,但她懂基本的商业逻辑,只烧钱不赚钱的公司不可持续。
事发多年,君临觉得再讨论谁是谁非没有意义,我们能做的只有事后复盘,总结规律,避免悲剧重演。
从年上市到年,乐视网实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只有区区5亿,扩张花出去的亿则完全依赖于外部筹集。
从现金流量情况就能轻松判断出,乐视网是一家缺乏造血能力,完全依赖外界输血来扩张的“伪成长型”企业。
比如乐视手机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买会员送硬件”的销售策略,每卖出一台就要亏元。
按乐视手机16、17年总销量万台来算,光硬件的直接亏损就高达70亿以上。
上表中只反映了上市主体“乐视网”的数据,预计整个乐视集团对外投资额超过亿元,这些钱大都有去无回,反而是贾老板自己通过减持,套现了近亿元。
通过事后复盘,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
1.只要有现金,造假公司的谎言可以一直编下去
2.经营活动赚不到现金、只靠筹资过活的公司,值得我们警惕
所以,作为投资者,大费周章寻找企业的造假证据没有意义,只要不缺钱,造假企业就很难暴雷,任何非致命性问题也都能搪塞过去。
重点是,咱们要通过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判断其是否具有不断造血和持续经营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看最近被外界质疑颇多的牧原股份。
牧原股份
牧原被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