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之后,西周文化之前,在陕西地区主要是陕西龙山文化,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他类型文化。距今近一百万年的老祖母,就是世界著名的蓝田人。
陕西龙山文化的归宿在考古界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都认为陕西龙山文化是西周文化的老祖先。但是西周以前周族文化是什么样的面貌,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还做得太少,还不能明确的指出来。目前可以作为先周文化看待的只有斗鸡台“瓦鬲墓”的初期,这类墓葬出土的陶鬲,肥胖的袋足是其比较突出的特征。这种陶鬲不仅在宝鸡有发现,而且在西安、乾县等地也有发现。
我们知道周族的祖先后稷居邰,即今陕西的武功县;公刘居豳,即今陕西的邠县、枸邑、长武一带;太王居岐,即今陕西的岐山、扶风一带;文王、武王居丰镐,即今陕西长安镐村和张家坡一带。现在知道西周遗址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岐山、扶风、凤翔、宝鸡、武功、兴平、乾县、醴泉、邠县、枸邑和长武等地。总之,先周文化和西周文化分布的地域基本上与文献记载是一致的,主要在渭水流域及其支流地带。
周族起源于渭水流域,这在文化遗址的分布上已得到了证实。但是在渭水流域早于先周文化而又比较接近先周文化的,在上游有齐家文化,在中下游只有陕西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现在认识到的周文化之间,衔接得还不很密切,从文化面貌看似乎还有一定的缺环。但相对的来说,周文化还是比较接近陕西龙山文化,它与河南龙山文化差异很大,与山东龙山文化相比差异就更大了。
西周文化中的陶器,不论是陶质、器型和纹饰,从陕西龙山文化还是可以看出一些渊源关系的。如斗鸡台出土的陶鬲,它那个肥胖的形态,就有点像陕西龙山文化的陶鬲;张家坡发现的西周小口折肩陶罐,与神木石峁发现的龙山文化陶罐就很相似。西周石器的钻孔技术,陶罐的耳、鼻,陶器上的绳纹、篮纹和占卜习俗等,都可以从陕西龙山文化中找到线索。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几个基本情况:
第一,陕西龙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晚于它的文化,而且地域相符合的只有周族文化。第二,与陕西龙山文化关系密切,而且存在着承袭关系的,也只有周族文化。第三,在陕西境内或其他地区,发现晚于陕西龙山文化的其他文化,没有能够赶上周族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的密切程度。陕西龙山文化别无出路,它的归宿便是周族文化。至于两者之间的缺环,可以预断,在今后考古工作中是能够逐步解决的。
蓝田人蓝田人在中原地区还不是最早的人类。她的老前辈于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前后,曾居住在山西芮城的西侯度。西侯度人才是我们最尊敬的最遥远的老祖宗。但是他们长眠在哪里?现在还不知道,只见到留给我们的一些打制石器,还有他们生活中用火的痕迹。我们在遗憾之余,幸运地看见了居住在云南与西侯度同辈的元谋人,但是也不过只有两枚铲形的牙齿而已,真正元谋人的形态还是茫然无知。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中原远古文化的主人,蓝田人便是首屈一指了。蓝田人,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而得名。年,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了完整的猿人下颌骨;年,在秦岭北麓的公王岭又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另外还发现了一部分面骨。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对蓝田人进行研究,他认为蓝田人的头骨属于中年人。
因为她的头盖骨的骨缝已经愈合,上第二臼齿磨耗已达二度。另一下颌牙齿磨耗度更大,可能属于老年人。蓝田人的上颌骨细小,下颌骨的高度和厚度也较小,还有牙齿、颞骨椎体和颅中窝也都比较细小,根据这些特点断定为女性。所以说,发现的蓝田人是一个距今近一百万年的老祖母。我们没有见到蓝田人这个老祖母的时候,千万不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加以想象。
她的长相实在不太漂亮,额部后斜,没有额窦,眉不清,目不秀,眼眶上横列的眉骨嵴粗壮硕大,并向左右两侧延展,向后则明显地缩窄。她的嘴巴前伸,下颏很小,十分像一个大猿。蓝田人与著名的北京人相比,在绝对年代上有若干万年的距离,在体质形态方面,也具有更加原始的特征。蓝田人不仅头盖骨的厚度超过北京人,而且上下颌的牙齿也比北京人的为大。
蓝田人较北京人下颌骨前部倾角小、高度大,说明下颌后缩吻部前伸更甚;她的脑量约为毫升,高于类人猿而低于北京人。以上这些特征都反映了蓝田人处于较北京人更为原始的阶段。蓝田人没有第三臼齿,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属于先天性的缺失。这种先天性的缺失现象,在全世界发现的所有猿人中,还是第一个例证。
蓝田人生前曾经患有牙周病,其病理变化的痕迹很清楚,下颌骨右侧第一臼齿的颊侧齿槽,发现显著萎缩,边缘变厚。蓝田人这种牙周病是世界上同类病患中,第一份最早的病例。蓝田人生存时期的气候,比较温暖而湿润。蓝田人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南有危峰耸立的秦岭,北有滚滚奔流的渭河。
在这个面山背水的广阔地带,生存着顽皮的小猕猴,也有庞然大物的野象,有成群的北豺,还有残暴的猛虎,它们日日夜夜出没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羚羊和马、牛,它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里。蓝田人与禽兽同域,经常会遇到猛兽的威胁,他们依靠群的力量,手拿木棍,高举火把进行自卫战斗。
蓝田人生活十分艰苦。他们用打制的砍斫器和刮削器加工木棍,把它作为自卫的武器。他们制造大型三棱尖状器,以挖掘植物的块根充饥。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新式狩猎武器,我们现在称它为石球。蓝田人的生活,主要依靠采集经济,狩猎一些小动物,可能是人们生活的补助。
在秦岭南大约一百多公里,与河南、陕西接壤的湖北郧县发现了与蓝田人约同时期的猿人化石,虽然只发现了三颗牙齿,但它已经说明了在鄂西北的郧县曾有猿人生活。这一发现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它丰富了中更新世初期猿人化石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又填补了猿人活动区域的空白。
许家窑人桑干河流域的许家窑人,距今大约十万年前后,居住在山西省阳高县的许家窑村一带。许家窑人化石是七十年代发现的,据说发现了十块顶骨、两块枕骨、两颗臼齿、一块右下颌骨后半部,还有一块小孩的上颌骨并附着四颗牙齿。经过人类学家的研究,认为它们至少可以代表十多个男女老幼的不同个体,其中有七岁的儿童,有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有二、三十岁的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年人。
许家窑人的脑壳厚达一厘米以上,牙齿粗大,冠面沟纹和北京人有相似之处,反映了它的原始性。但是,许家窑人的头骨最大宽度的位置比北京人向上,头骨的拱形较高,枕骨也较北京人的宽,说明他的体质已有新的进步。如果把人骨鉴定和第一章介绍的文化源流情况结合来看,许家窑人属于北京人的后裔是没有问题的。附带的说一点,许家窑人的牙齿发现有斑釉病,是我国此类牙病中最早的病例。
现在的大同盆地,在古代是一个大同湖,许家窑人就是住在大同湖畔的人群。那时的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山野里生存有虎、狼、古象和披毛犀。各种鹿羊和野马、野猪、原始牛,都成群地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从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骸看,都是一些残碎的骨片,有的明显地可以看出是一些烧骨。
这种现象说明许家窑人依靠着天赋的条件,似乎狩猎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其他动物且不多说,仅野马一类就发现了三百多匹的骨骸。峙峪文化是许家窑文化的继承者,但是峙峪遗址中发现人骨很少,只有一块枕骨,无法对比研究。如果从文化承袭关系来分析,许家窑人应该是二万八千年前峙峪人的祖先。
结语根据以上情况的观察比较,齐家文化是渊源于陕西龙山文化的,甚至在渭河流域两种文化发展到不容易区分的相似程度。蓝田人在向自然界作斗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保证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了昌盛的后代。蓝田人是创造蓝田文化的主人,在晋南、豫西和陕西东部为中原远古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家窑人是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创造者,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他们的兄弟姐妹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