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知识从贵族传播至平民是从春秋开始,那玉器从宫廷传播至民间,则从宋代开始。
古玉,是玉文化传承的载体。鉴赏古玉收藏古玉,是感悟天人合一、领略历史古韵的一种重要体验。
在宋代,市民社会开始发展,士大夫群体开始形成,从科举制中产生的士大夫们,在中举之前很多人本身就是市井之徒、下里巴人。除了书香门第,很多士大夫在发迹前,都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
一个士大夫的爷爷可能是经商起家,赚到钱后买下十几亩良田,开始成为小地主或自耕农,然后父亲在爷爷创造的条件下,成为一个读书人参加科举,即现在我们常说的小镇做题家。父亲穷极一生的努力,也许就考了个秀才的功名,甚至连秀才都不是。
在两代人的努力下,他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读书环境,有一个早期就能辅导他读书的父亲,最终通过他的天赋和努力,终于考到举人乃至进士,终于跻身士大夫阶层。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阶层,以及他背后的市民社会,是如何对待传承数千年,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按照身份地位享用的美玉的呢?
答案就是:大量仿造。
仿佛就像隋唐军事贵族阶层没落后,不再信任武人的宋朝皇帝模仿贵族阶层那样,仿造出一个能与皇权制衡的士大夫社会。宋人是中国古代仿古玉制造的第一个高潮。宋人大量仿造古玉,既是为了审美需求,也是为了能通过贩卖仿古玉赚钱。
宋代仿古玉产业为何如此发达?
仿古玉,是宋代玉文化重要而奇异的一个特点,他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得益于商品社会的巨大繁荣,制作玉器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而是仅仅为了贩卖和盈利。同样的玉材,做成仿古玉,就能卖出更好的价钱。赚到钱了就能通过买田和供后辈读书,实现家族翻身。
其次,宋代铭刻学和金石学得到极大的发展,为仿古玉创作提供了更严谨、可考证的依据。在一个推崇知识的时代,很多士大夫不仅是一个官员,更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科学家。在那个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奸臣都是多才多艺的。
其三,玉器的“玩物”功能被彻底发掘出来。在宋代以前,玉器是自带神圣光环的,隋朝时期,从皇帝冠冕上有多少颗玉珠,到大臣身上佩戴什么玉材,是什么形制,是什么种色,都有严格而规范的要求,违者会遭到重罚。宋代以后,随着大量仿古玉在市场上销售,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寻常百姓,只要有钱就能买一个来把玩,还总结了不少把玩玉器的方法。
其四,高品质的实用玉器。宋代饰品玉器、装饰摆件的雕琢水平极高,远胜前朝。总的来讲,宫廷制作的仿古玉,质量高于民间。宫廷仿古玉为了鉴赏需求,用更好的料子和雕工,而民间的主要是赚钱,偏于粗制滥造。
其五,民族意识的出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宋代诞生自一个弱肉强食的五代十国乱世,宋王朝建立以后,北方有辽国,西方有西夏,南方有大理,燕云十六州尚在敌手。在强敌环伺的文化背景下,如何通过玉来巩固和输出汉族文化和民族自信,成为摆在宋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因此宋代仿古玉文化,在韩愈、欧阳修等士大夫领袖“崇古”思维的引领下,大量模仿汉朝样式,以申明自身正统地位。同时借助玉石文化宣扬儒家理学的思想内涵,把宋朝理学“玩物为道”的思想精粹提炼出来,通过鉴赏、把玩仿古玉器,领悟和坚守儒家传统道学。
宋代爱玉士大夫群像
李公麟
谈论宋代玉器,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李公麟。
他是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宋代著名画家,出身名门大族,家藏古器名画法书甚多,自幼知识渊博,好古善鉴,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订世次,辨别款识。长于诗文,行楷书有晋人风。与王安石、苏轼、米芾、黄庭坚为至交。
他最著名的一个鉴玉案例,就是鉴赏秦传国玉玺。
在宋哲宗赵煦绍圣四年(年),有农民掘地得一宝印,送至京师,经蔡京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具体负责鉴别的人,就是李公麟。李公麟认为秦传国玉玺应为蓝田玉所制,且形制与记载完全一致,因此定性为真传国玉玺。不过这枚玉玺最终也失传了。
李公麟还依据自己的藏品,写成了《考古图》一书,是中国史上最早的一本收录了古玉器的书籍,相传收录了16件,每件用于制图的参考玉器,都花费千金。其中15件玉器,因为宋徽宗经常到李公麟家里品鉴玉器,都被顺手拿走了,收入了朝廷内府。
欧阳修
欧阳修也是爱玉之人,专门写了一部《集古录》教人辨玉,生前写了无数关于玉石的诗词。
在《颜拓》里他追问人生的意义“譬如埋金玉,不耗精与英。生死得失间,较量谁重轻。”
在《寄题洛阳致政第少卿静居堂》里,他感叹友人的铮铮家风“君家独种玉,种玉产琅。”
在《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中,他劝勉学子要终身学习,学以致用:“至宝虽美,因人乃彰,欲成器而斯尚,由载琢以为良。瑕玷弗施,始中含于温润;切磋有则,取应用于圆方。”“虽曰宝也,不能效于自用;虽曰坚也,未有成于不琢。”欧阳修以玉不琢不成器比喻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苏轼
苏东坡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受老师和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也是一位鉴赏玉器的藏家。他在《东坡志林》里就专门有一则,教人如何鉴别真玉。“今世真玉甚少,虽金铁不可近,须沙碾而后成者,世以为真玉矣,然犹未也,特珉之精者。真玉须定州磁芒所不能伤者,乃是云。问后苑老玉工,亦莫知其信否。”
除此以外,沈括的《梦溪笔谈》、周密的《云烟过眼录》、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都是当时重要的辨玉教材,可见宋朝整个社会的文人,都热衷于玉石文化。
总而言之,宋代是五代十国乱世的终结者,所谓乱世藏金,盛世藏玉,宋朝玉文化的发展跟当时的社会条件密不可分,一是南方地区战乱基本结束,社会进入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二是经济繁荣,催生了巨大的玉石鉴赏和交易市场;三是唐代门阀衰落和南方重新统一,传统军事贵族阶层随着“杯酒释兵权”和“强干弱枝”政策的推行而没落,庶民知识分子开始掌权,玉器走下神坛,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