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寻根家谱情结家谱与寻根代

国史、地方志和家谱,是构成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三种资料类型,其中家谱更是起着其它两种资料无法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家族历史传承的重要方式。

《萧山程氏重修宗谱》卷首《宗规》有一句话说:“凡物,知母而不知父者,走兽是也。知父而不知祖者,飞鸟是也,惟人则能知祖。”可见,寻根知祖的重要性。“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每每读到一些抒发浓郁乡愁的诗词作品,内心就五味杂陈,有着说不出的苦。“风雨漂泊异乡路,浮萍凄清落叶飞。游子寻根满愁绪,一朝故土热泪归。”“游子殇情慈母泪,梦里乡关望归帆。此身何系根源竟,万里愁思盈客船。”是啊,我不禁随口作了一首打油诗:“寻根苦,寻根苦。终日奔波,泪婆娑。寻根苦,寻根苦。别人知祖,我不知。寻根苦,寻根苦。别人上坟,我何处?”

我叫柳育龙,是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柳家湾村人。据村里人所说,我们祖籍山西柳家村,但对于具体市县没人说的清楚。有人说是明代洪武年间迁徙过来的,有人则说不是。有人说是山西大槐树移民,有人则说是陕西铜川迁徙。其实,在我们村几十里外三里镇柳家村(原为李后乡柳家村,如今的三里镇涝池庄村),有一支柳姓,和我们同根同祖。按照父亲所说:“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后代,一是公权墓地在李后乡柳家村(该墓地的确切位置是在焦王村),二是有人记得文革时期被梵烧的神轴是用黄布做的,有二人合抱两捆,再无信息可查!”“因地区差别,也和经济发展有关,我们这里的人比较贫穷落后,大部分人都对宗谱好像不太关心,我记得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有人在这里就寻找过家族,但是有老人说:千万不可相认,如果认了,香火钱都付不起!所以到如今老的已经过世,又无资料可查,仅凭一些传说和地契考证,很难找啊!”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我的寻根之路。

说真的,这几年我写过的作品,包括历史、小说、诗词、杂文多种,但关于编修家谱也只是想想而已。真正说编修家谱是祖父去世之后,我才意识到的。

年祖父去世,我突然想起年幼时,每逢春节祖父会让我跪拜家中的神轴。清明时,让我跟随父亲伯父去山坡上的坟冢烧纸。可惜的是当时年幼,只知道他们是我的祖先,名字是什么我从没有注意,更何况坟冢早已在上世纪运动中湮没,连土堆都没有。我从小就没有见到过。因此,在我看来它们和一般田地没有任何区别。而家里只有一副神轴,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祖父打听到的三代祖宗姓名,找人写上去的,如今已经被鼠虫噬咬,破烂不堪。

想修家谱,就要找老家谱。当得知老家谱已经烧毁无存,加上时间跨度大,资料难以搜集时,我临时决定先做村史镇志,对当地初步了解。当我把修镇志村史的想法告诉别人的时候,大多数人认为以我一人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更有不少人冷嘲热讽,父亲也劝我放弃。后来,我用两年时间写完《焦岱史话》回馈我的故乡蓝田县焦岱镇。书出版后,人们改变了看法。我再次萌生修家谱的想法,但是因为种种困难,一放又是几年。

年以后,我先后加入陕西柳氏宗亲联谊会和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对家谱有了更深层的研究也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资料。这个时间段,我开始留意各种柳姓著作。可惜的是,柳姓专著寥寥无几。我便萌生了尽快去写几部关于柳姓的著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姓氏和家族文化。这一年,我出版了关于家乡之作《焦岱史话》。随后,开始搜集各种柳氏资料,也在网上购买了大量电子资料,其中就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等,着实花了不少钱。当然,也有被骗。就最近来说,我在网上花了二百多块钱购买了一套《大槐树柳氏家谱》,打开一看是资料汇编。资料的来源全部是网上摘抄,错讹百出,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怪就怪自己寻根心切。我想对于寻根心切的人来说,这真不算什么。

年,家里翻修老宅,父亲找到了奶奶的遗物,并交给了我。遗物是奶奶放地契文书的匣子,有三四十份地契文书,我前前后后翻了几遍,并誊录了下来。其中三张是先祖柳生甲亲笔所书的蝇头小楷遗嘱,意义非常重大。按照地契和神轴分析,生甲公是我的五世祖或者说是天祖。按照地契文书分析柳生甲约生于清道光初年,卒于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享年八十有余。听父亲所说,我的五世祖是县内外著名的疮科医生。而据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处级退休干部柳社瑞回忆,几十年前他在蓝田县工作,听说我的天祖柳生甲每年只收徒弟三人,而且背药箱满三年才传其技艺。这样算来,他的一生有徒弟几十人,清末到民国期间蓝田县内大多医生都是他带出来的。我的天祖生甲公是疮科医生,非常精湛皮肤科,他有五个“春”字辈儿子。如今,他们的后裔已繁衍到第八代,二三十家,百人之众。因文革破坏,许多家中所藏也毁坏了。匾额什么的自然也没了。许多外地人都知道蓝田县前卫乡白小村白大夫专治疑难杂症,其实,他也是我的天祖生甲公的徒弟。据我查访,我们蓝田这支柳姓,包括耀县、长安县、户县、高陵、阎良、三原等地,大多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后裔,我们蓝田这支族人清朝时期出过文武举人,也多次受到皇帝恩赏,我的祖上柳生甲是县内外著名的医生,但因文革毁掉了家谱和大量实物,资料一直衔接不上。这些我曾在《清实录》及其它各地档案中,查证到一些蛛丝马迹,证实其并不虚。

年5月,甘肃柳春旭宗亲告诉我说:“我的太祖柳长甲,高祖柳培华(高祖兄弟四人),曾祖柳彬,祖父兄弟二人,我爷爷柳如权,二爷爷柳如澜。父辈兄弟四人。”初步看来他的太祖(天祖)柳长甲与我的天祖柳生甲名字相似,虽其高祖辈与我高祖辈名字不似,但又与村内同辈相似。祖坟后有“东山葱葱,河水澎澎,族德宗功,后裔衍宁。”又似于我祖并无渊源。但我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能有一点渊源。经他查访后,提供的照片说明其祖于明朝洪武年后(七年间),先后从南京大柳巷周边移民至河州周家嘴落脚,后称柳家嘴。与我们并无关系。

年8月,我有幸找到一部蓝田《柳氏家谱》。此谱,修撰于嘉庆六年(年),为邑拔贡柳成梅所撰,其子柳甲为嘉庆十五年(年)举人。虽然是残谱,只有一篇谱序残部及世系。但我精心研究了不止十几次,虽然能充实一些资料,但可惜的是世系与我祖衔接不上。最后,我根据现有内容写了一篇《蓝田柳公权墓地及后裔之商榷》,对蓝田柳公权墓地及柳庄规模、柳氏后裔迁徙做了分析,全文约1万余字,此文也因史料价值较大选录本书中。而后,整理史料所写的家族史,收录于《病》系列图书。据该谱残序说:“……东唐肃宗朝孝宽,封食邑华原,诚悬置阁学士。食邑蓝田,没葬诸此,后之子孙遂家焉。蓝田之柳庄自此名,柳氏自此始矣……”说明蓝田柳氏为柳公权后人并无误。

年9月,我去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司马村悼先贤子厚公,此时该村内只有一户柳姓,与司马村对面寨子村为一支,寨子村数十人姓柳,为我村当时兄弟二人迁徙此处,繁衍至今已五六代。只是知道民国时期,迁徙的人自己也记不清,好像叫柳世全,柳成全。可惜的是老人去世,家中妇人并不知详情。她还为我讲道:“之前老人在我们村口卖东西,因投机倒把让人抓了,后来一打听姓柳,祖上叫柳X全。村中人才说,我娃回来了,你大(父亲)走了这么多年,我娃好不容易来一趟,回去到咱屋坐坐,并好吃好喝的管待着。”可见,迁徙年代并不久远,其血缘之情仍然记在心里。后来,我又得知高陵县也有迁徙数户,至今五六代。蓝田县普化镇仓底村、马楼村亦有本族人。大概知道的是迁徙蓝田县焦岱镇为兄弟三人,本村三组一人,焦岱街二人,后因兄弟二人不睦,迁往本村四组,为我祖上。也有人说迁到焦岱镇原为兄弟二人,本村一人,焦岱街一人。又有人说迁徙本村为兄弟二人,即三四组各一人,子孙众多,后有数户迁往焦岱街。本村繁衍为近千人大族,焦岱街人口减少,不过数百人。真伪不可详考。此前本村与焦岱街共祭祖坟,民国后不再,今坟茔已成为一片田地,仅存一饭鼎,铭文“民国叁拾贰年(年)陆月置”,为先祖分家之物。但是,总体来说查访的效果并不理想,多数人并无修谱的意识。

我常常在想,一个家族在国家灭亡,朝代更替,家破人亡,甚至灭门灭族之际,为什么还有人撰修家谱并传承下去?历朝历代为何都很重视家谱撰修和传承?这其实也是一种责任。因此,我下定决心去修家谱。

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宗亲联谊会暨元代大儒柳贯研究会,看到元代大儒柳贯的墓地和柳氏祠堂,为之动容,萌生了不修家谱誓不休的想法。此时,我写了三首打油诗:

《为浙江柳氏盛会而作》:蜀山故里,嘉客云集。先贤柳贯,诞辰纪念。和圣后裔,谈古论今。柳氏和合,家谱归一。

《重阳忆祖(并序)》:(重阳节见众人祭祖,思及族中诸事,恨其无谱,不能早生百年,草成诗一首。)氏族名门皆有谱,公权后裔我却无。重阳佳节皆祭祖,四目荒山坟何处?后裔全球遍华夏,万众族人不知祖。劝君早日修家谱,莫让儿孙不知汝。

《重阳忆祖》:秋风扫落叶,片片声凄切。叶落知树根,我根何处寻?

后来重庆宗亲柳维富看到后,回复了一首《九月九日赠陕西兄弟》:“(吾见陕西柳育龙宗亲诗中带愁闷之感,于是将心中所悟良言告知,因为我们本是一家人,血浓于水之亲情。怎么能忍心让他孤独呢?)育龙宗亲切莫忧,柳氏同盟聚一族。同根同源同惠祖,吾有家谱弟同着。绰公权公一本书,同写柳氏名门谱。和圣美德传千秋,柳氏文化载万古。”我想到,既然我寻根如此之苦,那么别的宗亲呢?带着这种问题,我又一次的萌生了写一部关于我们柳姓的专著。

可是,修家谱就需要寻根,寻根路上又疑点重重。

津静海柳有春提供的家谱照片说明其祖柳森因任青州知县于明成化十九年(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西南二十二里柳村随之迁入青州后,建立柳家营,今已改名为王营。”虽然,与我村内人说的祖籍和村名相似,但是年代不一。又查其族谱,名字有茂义、茂杰、茂宝、茂林、茂荣、茂耀、茂匈等人,并无柳茂其人。有生富、生兰、生贵、生翠、生魁、生枝、生玉、生宝等人,并无生甲其人。可知其并非本支,但名字的相似度却让人恋恋不舍。

需要说明的是民国壬申年(二十一年,年)《(山东宁阳)《柳氏族谱》》录清乾隆四十三年(年)柳淇撰《元序》说到家族迁徙和地名来源有:“柳氏世居于河东,即今之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其迁居于宁邑也,则自明永乐之年。顾谍谱无传,世次莫考,是可概也。初居于此,因无异姓,即名柳家村。后建楼焉,群呼柳家楼。”提到了洪洞县,应与我们村有一些关联,但现在并无其它资料证实,再者诸如柳村、柳家村、柳庄等在全国各地多处都有,如山东栖霞就有柳家村。在百度地图搜索,陕西境内现名柳家村的就有临潼区、阎良区,渭南临渭区和蒲城县、商洛洛南县、宝鸡等地。是否巧合不得而知。故而,此处只能存疑。

我又见《陕北柳氏族谱》中有记载“五世祖,柳茂举(仁)”,其应是二人。与蓝田《柳氏族谱》“柳茂”名字极其相似。该谱引《榆林府志》《延绥镇志》记载:“柳茂,榆林人,居家,孝友,睦族,好施,遇戚里有丧必躬往办视。嘉庆八年(年),岁大饥,往佳州负米出市,获遗金百余两。茂即坐守以。日脯,果一人号泣而至,问之乃失金者,茂即还之。市上人咸共遮留,具羊酒为谢,茂固辞。自后,子孙以诗书显。赠文林郎。”而蓝田则记载为“康熙辛卯举人(康熙五十年,年)”。而其人也因其孙柳时昌为楚姚蒙景总兵屡建奇功被诰封荣禄大夫。妣韦、蒋、陈氏,诰封一品夫人。年份有所相差,且身份不符。类似的还有陕北记载柳生甲为广武守备,而据我父亲柳小民(武轩)所说,柳生甲是他爷爷的爷爷,是我们县的疮科名医。再有蓝田记载柳光祖,为乾隆丙子举人。而陕北记载“柳光祖,绥德州人,寿86岁,诰封朝议大夫。孙,恩培迎养南郑司铎任值劳观察文建节汉中,同襄城令李某之封翁完全者,并重之。光绪十年(年)重九日观察招二翁暨府县,置酒城东之三台阁名曰英会。各赋诗,先生有八十等高世所希之名,锲于阁之石壁并为文以志,巅未云。后翁归绥于十五年(年)始卒。”生平和事迹也不符。据清朝乾隆年间活字印刷的延安富县《柳氏家谱》记载:“相传始祖全公自关中华园迁居于鄜……”也提到了唐代柳公权的居住地,关中华园,应是华原之误。华原,即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而《陕北柳氏族谱》又据家谱等资料考其先祖又从安徽迁徙而来,对比安徽等地家谱与蓝田本支疑似太多。而陕北谱内与蓝田类似的名字又太多,可惜的是世系断断续续,且家谱并无字辈,只能存疑待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据长安县柳红梅所讲:“湖南省安化县有个蓝田柳家湾村。”经过我与她详谈,她所说的这个村全名是“蓝田柳家湾村”,但据她所讲是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的,可惜想不起什么书,而且这个村现在已经不叫这个名字了。经查,知该蓝田为蓝田镇。宋熙宁五年(年)置安化县,全县分为4乡5都:4乡:归化乡、常丰乡、丰乐乡、常安乡。4个乡辖地:归化乡──今仙溪、大福、高明一带;常丰乡──今梅城、乐安、田心、清塘、栗林一带;丰乐乡──今涟源市七星街、桥头河、栗山桥一带;常安乡──今涟源市蓝田镇一带。

众多疑点下,以我一人之力,的确难以成事。世代愈远,亡者愈众,子孙愈繁,知者愈稀。我知道这次说什么也不能再等了。再等,将来恐怕越来越说不清家族的渊源了。我打算先搜集资料,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去寻根问祖,探究根源。

年12月,我在现有资料基础上,按照谍谱专家王鹤鸣在《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文中说的谱名、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世系、传记、家法、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字辈级排行、领谱字号体例,修成了一套家谱,分照片、谱序、凡例、蓝田柳氏宗族源流考略、谱论、像赞、家训、派语、世系、传纪、恩荣、祠堂、坟茔、文约契据、艺文、家书、事略、附录、后记,约13万字。时在乙未年,故而称本家谱为乙未本。因是初本,错讹较多,只是印了一部,秘传于族中。因此,又在印刷前谱中增设事略及附录等,又在附录后留大量空白以示余庆,以便补充。从我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山东(有支迁徙到辽宁)、山西、安徽、贵州、浙江、陕北河东堂、笔谏堂、心正堂等均与本支有相似点,但因资料有限不能联系在一起。比如延安、榆林是明代洪武年间柳全的后人,和本支相似。所以,在附录卷收录了一部分与本支相关或相似的资料。待时机成熟,进行补正。家谱补充完善再版时,增设领谱字号,以便后裔修撰家谱查访。虽然,初修版本有不少错讹,但也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发动了族人,为编撰本支族谱做准备,但是在将这套家谱给族人看了之后,大多数人认为不错,一部分人也找我问我“为何没有我家”,看样子有打算入谱的想法,但是一细说要提供什么资料,也便有了各种借口,最后不了了了之。可见,也只是说说而已。也有不少人反问我“修家谱能干啥?不能吃不能喝的,还不是弄的闲干事”。于是,此事又被搁置了下来。但我明白,全国各地想修家谱的柳姓族人也有不少。于是,我的寻根生涯仍在继续。

更心痛的是,自我寻根及着手编撰家谱以来,遇到的种种坎坷,而将类似资料整理发给族人之后,发现了一个共有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与本支无关,无处下手。于是,我便根据相关家谱及文献,结合自己寻根经历编撰此书。我认为寻根的最终目的是为编撰家谱,故而书名定为《家谱与寻根》。由于上世纪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家谱文化毁灭性的破坏,加上大多家谱修撰于民国前后,参修家谱或者知晓这段历史的老人多已耳聋眼花,有的甚至去世,成为历史及家族文化的缺憾。因此,修撰家谱,抢救这段历史文化,是很紧迫的事情。

是啊,我们很多人本来认识,现在慢慢不认识了。我们很多人从前不认识,将来更不认识了。我希望此书能给子孙后代搭建一个永续交往的平台,让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是一家人,以后也是一家人,永远是一家人。

对于通谱之事,虽然大多宗亲风风火火的干事,但要急于成谱,限于资料问题,短时间内肯定无法解决。要想解决此问题只能是以省-市-县-镇-村-组-户的形式,发动全员提供资料,编撰家谱。形成家家知来源,家家有本谱。于此,则通谱事宜才容易开展。基于此种状况,此书的编撰也能作为柳氏家谱的编修指南》。或者说此书可以参考,作为柳氏家谱编修及寻根指南。

年10月作者于青海格尔木

年1月作者改于西安

作者简介:柳育龙,陕西蓝田人。字博腾,号兼然,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后裔。因姓柳,故自号柳柳先生。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系中国诗歌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蓝田县作家协会、帝王陵文化研究会等会员。专注于文史方面研究,先后出版《焦岱史话》《蓝田柳氏生甲公家谱》《家谱与寻根》《家谱编修指南与答问》《柳姓史略》,另有文化专著《历代柳氏家训集释》《文化视域中的辋川图景》《历代蓝田作家群体研究与综述》等10余部作品待出版,作品获得各种奖项30余次,个人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文化艺术报、中国访谈网、中国人物网等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