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是白居易笔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
有人觉得是曹雪芹笔下“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一语道破人间痴念的无奈;
有人觉得是李煜面对故国不复往昔而感慨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人觉得是陆游回忆昔日恋人唐婉时催人泪下的“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众生皆苦,生活给予每个人的残忍也各不相同。我们自然不能去比较和度量各种残忍疾苦。而在知乎话题“你听过最残忍的诗是什么?”之下,赞同最高的却是李商隐的《锦瑟》,得到了五万多人的认同。
《锦瑟》一诗写于李商隐去世前不久,被称为将李商隐的艺术与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压轴之作。它既是一篇诗人亲手为自己盖棺定论的墓志铭,也有如一首凄美绝丽的天鹅之歌。到底它为何可以被大多数人认定为是最残忍的诗?今天我们就聊聊李商隐的与他的代表作《锦瑟》。
与“不幸”常伴的一生
诗人李商隐的一生都没有离开“不幸”这个标签。
李商隐生在中唐之后,经过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6位皇帝执政。李商隐一生仅活了四十几岁,却经历了这么多皇帝的变换。因为在中唐之后,宦官得势,皇帝的生杀废立被掌握在宦官手里。他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国家动荡不安。
公元年,27岁的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以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却被宦官头目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大批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达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李商隐时年24岁。李商隐虽姓李,与皇族李家同属西凉武昭王后代,但后代的支族生活与遭遇早已不同。从李商隐的曾祖父开始,他的祖父、父亲是三代孤贫。即每一代男丁都在很年幼时期就遭遇父亲去世的变故。
李商隐的父亲在他十岁左右就去世了。他是家里最大的男孩子,父亲死后就亲自将死在江南的父亲的棺材运送回老家河南。而他因为没有户籍,还要躲避追捕。同时,奉养母亲也成为他的责任,于是他早早就找一些抄写文书的活儿来补贴家用。
李商隐读书非常刻苦,但参加了三次科举才考上。第三次科举多亏遇上非常赏识他的曾在朝廷做过大官的令狐楚才得以中举。但李商隐虽考中进士,却因其直接批评政治,没通过第二年的吏部考试。再考通过之后,就被调任县尉,一生就在各地节度使的幕府中做秘书性质的工作。
李商隐的一生遇到过许多赏识他的“伯乐”。但很不幸的是,每次遇上的贵人都没有避开早逝的命运。最早有一个名叫崔戎的兖海节度使欣赏他,到了兖海不到一年,崔戎就死了。郑亚也曾欣赏他,让他到幕府去,但郑亚第二年就被贬了。
还有一位名叫卢弘止的也欣赏他,没两年也死了。包括最初欣赏他的令狐楚,也在他考上进士的当年去世。因此,李商隐的一生可以说常与“不幸”相伴,辗转各地幕府,与家人也是聚少离多。
一曲哀歌悲泣省思“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是一种金玉其外、哀愁其内的乐器。也是李商隐最为偏好的意象之一。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二的“锦瑟惊弦破梦频”、?寓目?的“锦瑟傍朱栊”、?房中曲?的“锦瑟长于人”等莫不是他对美好之人与物的赋形。
李商隐对锦瑟偏好的原因之一是它的美丽高贵,表面上绘文如锦、雕饰华美。偏好的原因之二则是它的悲凄怆楚,内在深蕴着天神亦为之动容的哀伤。?史记·封禅书?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因此它代表了一种柔美深情的心灵而寓有无限的沉痛与悲感,遂尔成为李商隐反复致意的一个特殊象征。
句中提到锦瑟为“五十弦”,舍弃现实世界中瑟器二十五弦的通俗形制,以神话的原调以极言其悲凄怨苦。同时“五十”这个数字也接近李商隐去世时的年龄四十七岁。
然而“锦瑟五十弦”这一呈现其一生的整体感受却又加以“无端”一词,则更添注一种无可奈何的迷惘惆怅之情。也就是当诗人面对如此兼具美丽与哀愁的锦瑟时,内心中所兴起的竟是一种难以理解而充满疑惑的无端之感。
被“五十弦”代表了一生形态的诗人,在怅望不已之后禁不住从“五十弦”的笼统中进一步深入,将此无端形成的五十弦一一玩味、细细寻索,而产生“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悠然怀想。无论一生遍历多少伤痛、苦楚,诗人对这样的一生都还是充满了珍爱怜惜之情。因此生命中所经历的每一年、每一事,都同样促使他缅怀不已。诗人对他所经历的每一年、每一事都那么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重量,因此事事物物都深深刻镂在他的生命历程中。
其中的“思”字并不仅仅是出于情感耽缅的“怀思”之思,也是来自心灵观照的“省思”之思,对过去一生种种情事既怀思又省思的李商隐,在一往情深的耽迷之中,又深深体认到一往不返的幻灭,当那眷恋难舍的怀思与悲观察照的省思交织杂糅之际,便回荡出一首缠绵悱恻的哀歌。梦幻消逝空余惆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四句分别是李商隐所思华年中种种令其终身缅怀不已的遭遇与感受,同时也直接贯彻到第七句的“此情可待成追忆”,是为“此情”所综摄的几个内涵。
首先,“庄生晓梦迷蝴蝶”即领衔展现出一种耽溺执迷的情感形态,而这正是李商隐性格中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但醒来一睁眼,却发现自己还是庄周。李商隐一生孤独寂寞、仕途坎坷。他仿佛在说,你看我也曾拥有美好和远大的理想与希望啊!我也痴迷在梦中。但那不过都是虚幻,现实依旧充满无尽黑暗与悲凉。
终其一生,李商隐都在迷醉与幻灭中摆荡挣扎,塑造出一个失落了美好记忆而在无垠的黑暗中徬徨无依的灵魂,注定只能孤独地在无底的深渊中无望追寻。于是后面“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便是运用周朝末年蜀王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鸟的传说,来表达一种生生世世传承不绝的执着。
望帝化成杜鹃鸟他的留恋都没有了断,他的理想、意志和感情在死后还在被寄托。李商隐将自己如春般珍贵的情志,和呕心泣血般的哀苦都寄托在了杜鹃鸟世世代代的啼鸣中永恒不绝、生死不灭。
“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融合了“月明珠圆”和“鲛人泣珠”两个典故。传说沧海里面有大的蚌壳,蚌壳里有明珠,在月满时,蚌珠也是圆的。鲛人传说住在海底,可以泣泪成珠。
两个典故经过李商隐融并裁铸之后,便产生了新的意义。即在月明之际,由泪所凝成的珍珠最为硕大圆润,而这珍珠上还有泪水,形成“泪中之泪”,包含了多少漂泊、丧妻与失志之苦。
鲛人泣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更是概括了李商隐一生甜美梦想的意象感受。《困学记闻》卷一八曾载此句所用意象的出处:“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义山‘玉之烟’之句盖本于此。”
当晴日阳光照在蓝天美玉之上,出现烟霭迷蒙的色彩。这句代表了李商隐过去所拥有过的美好经历所带来的温暖感受,但其存在却如烟似雾般虚幻而难以把握。
洞察命运本质的悲剧心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可待”者,即岂待、何待,为“何必等到”之意,带有“无须”的否定意味。犹如李商隐在另一首?牡丹?诗所言:“荀令香炉可待熏”显然其中的“可待”便作此义。
即人生中悲欢离合的种种经历与感受并不必等到日后追忆的时候才能了解它们对自己的意义和重要性。换言之,在事件正在发生、正在体验的当下时刻诗人就已经深深体认其中的无限情思与珍贵价值了。
顺着这样的意脉发展下去,接下来的“只是当时已惘然”便顺理成章地应作如是观:“只是”一词在此意为“就是”、“就在”之意。而“惘然”一语则是迷惘而若有所失的样子,乃是一种幻影般的不真实感。在这一句里就和“可待”一样,“只是”、“惘然”这两个词也都被严重地误解。
其中“只是”并不是今天所惯用来表示“只不过”的转折语。它意味着:这些情感何必等到事过境迁之后才成为追怀的珍贵记忆?就在当时便已经深心爱惜,因唯恐其失去、却又知其必然失去而迷惘惆怅罢了。
这种“惘然”不是因为盲目无知而迷惑茫然的状态,恰恰相反,它乃是当一个人切身拥有极其珍爱事物或极其深刻生命体验的同时,于意识上却又清晰地认知到这些事物或经历消逝的一天,由此所产生的惆怅,这才是形成李商隐彻底悲剧性格的真正根源。
即使外界的打击使其感到身心俱裂,但却并未从思想的根本层次上动摇个体的存在自觉。外界所带来的最多只能算是“不幸”而已,唯有李商隐这样意识到了世间一切事物都蕴含着必然销毁、终将幻灭的本质,才形成真正的悲剧心灵。
在李商隐心中,他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乃是彻底幻灭之前相对可喜的残光余热,致使当下所引发的往往不是拥有的幸福与满足,反而是预知即将失去的忧惧与痛苦。
《锦瑟》作为一篇诗歌化的墓志铭,所传达的不是对其个人历史的片段写实,乃是诗人对整个人生存在感受的综合写意。天鹅之歌已然咏成,回荡在诗国的时空之中,诗人也随之飘渺云逝,就此销声匿迹,只留下迷蒙朦胧、不落言诠的亘古哀愁,让一代一代的后人继续为无端而惘然的人生发出深沉的叹息。纵观其咏叹的人生哀苦和注定悲剧的命运,不可谓不残忍至极。
遇见李商隐-End-编辑:cc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李商隐诗歌》
原标题:《有人说这是听过的最残忍的诗,可是却没有多少人真正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