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兰藉文化红楼梦研究
本文有诗韵画风,兼晓阅通达,作者身为作家,在构句谋篇上更能体会曹公的创作本意。
作者
云中羽衣子
楹联文化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一,起源于诗赋辞令中的对偶句式,如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唐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它极其讲究对称性,需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是一种文学上的交相辉映之美。它的审美起源同我国的医学,国画,建筑,同属黄老思想中的阴阳平衡,奇正相生。
它的发展历程,从对偶阶段,到骈偶阶段,到律偶阶段,这是和中国文学从天然质朴的诗骚到专尚骈俪,藻绘相饰的六朝骈文再到声律渐细,渐渐总结出诗词一般规律的近体诗的发展过程,是相一致的。
《红楼梦》中的对联正是第三种律偶式对联。
律偶,是诗律中的对偶句,此处定格为七言句,对仗需精确而工稳,讲究音韵声律。
第一联·沁芳溪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第一联是我略过没有论诉的沁芳亭,因为这里我同周汝昌先生观念一致,认为其是大观园的灵魂所在。飘落水流红,围绕着整个大观园,也围绕着红楼女儿命运的水,也是通过宝玉之口再三指出的众女儿之泪。波光倩影,香消玉殒,是东方式极端美学,是命运同时光的两重交汇。落花原是热烈又颓美的生命意向,是美之精神,生命在极盛处骤然凋落的惊心和凄美。
这里的对联是: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柳色花香,为之服务的还是那一泓碧水。由宝玉咏出,是以观者身份见证女儿之泪,正应了富贵温柔乡走一遭,为闺阁列传的本心。
对联本身中规中矩,名物对名物,数字对数字,色对香,是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功。
“绕堤柳”言沁芳之水回环往复的曲折和幽长,本身得一个绿字,碧水翠柳,其实翠字在此已不必出。“三篙”则是言沁芳之水的幽深浓碧。
“隔岸花”正点明宝玉的观者身份。此联佳处正是诗的佳处,写水不着水字,全凭意像传神。因其花落水流红,落花的芬芳连这碧水也分得一脉幽香。
这里:
佳木葱茏,奇花灼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如清溪泻雪。
这里若用“泻玉”,“泻”字不雅且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