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玺”是皇帝权力的凭证。什么叫皇权?所谓皇权就是封建社会中由皇帝执掌的最高统治权。中国皇帝的权力究竟大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范围?本回答无法完美解释,因为涉及到“传国玉玺“的价值,所以简单说一下:在皇帝统治下,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抑或要立法、司法、监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皇权都可以到达。但是,皇权意志的载体很大程度上由皇帝下达的正式文书表示,在制度上必须加盖印章才发生效力。这种由皇帝专用的印章称为玺。《说文》:“玺,王者之印。”
传国玉玺是镇国神宝
玉玺图片来源于网络,之所以选择绿色玉玺作为配图,因为它更接近真实。
先秦时期,玺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君臣通用无障碍,甚至老百姓高兴了,也可以乘兴用大篆体自己刻一方使用,反正那个时候的玉石很多,丝绸之路的商人怀揣和田白玉到长安、洛阳赚点草料钱的很正常。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确定了皇帝制度以后,玺成为皇帝印信的专称。东汉时期的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说:“秦以来天子独以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蔡邕是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所创飞白体独树一帜。他当然见识了传国玉玺精美绝伦的造型、书法和刀工,他的结论无法改变。
(飞白体)
所以我们说传国玉玺象征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形成。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用蓝田玉制成,上面刻的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公元前年,刘邦率领汉兵首先攻进秦国首都咸阳,灞桥一一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存)皇帝玺符节降轵(车轴)道帝。”
四年后的公元前年,刘邦在垓下一战中获得胜利,从此结束楚汉相争而称帝,他将子婴奉上的传国玉玺改为“汉传国玺”。
《汉书.舆服志》称:天子有传国玺及八宝(玺)皆以玉为之。神宝以镇中国,藏而不用,受命宝以封禅礼神。”
除此之外还有六玺,刻的文字和使用范围对象各有不同,比如,用“皇帝行玺”用以报答王公;用“皇帝之玺”用以慰劳王公;用“皇帝信玺”用以征召王公……
汉代在使用六玺的含义非常讲究,皇帝用玺用于国内,天子之玺用于国外,颁于四夷周边诸国,以示内外有别。而天子一词,即天下共主,我理解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传国之宝
隋唐继承两汉制,皇帝有八种玉玺,用于不同的地方,传国玉玺被视为“传国神玺”,是传国之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秘不示人!唯一动用的时候就是在举行重大祭祀礼仪时使用,如大唐盛世中,每年的冬至祭祖,改年号,献俘的时候,在大明宫含元殿由掌管玺宝的符宝郎放在专门的车子上函封载行,黄钺仪仗左右随从,放在御座上以示威重。
宋代依然尊循唐制,但也有变化,著名的花鸟画皇帝宋徽宗,在九宝的基础上,又增加二宝,达到十一宝。不管增加了多少宝,传国玉玺仍然奉为“镇国神宝“,奉若神器。
不过在这里打断一下,因为宋朝开始时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是失踪了,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传国玉玺被发现的消息不断传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汴京茶寮一时热闹非常。
宋哲宗绍圣四年(),咸阳农民段义,在乡下挖地建房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锄头一个金娃娃”的好事,但远比挖出一个金娃娃价值千万倍,黃土翻开处出现了一方“色綠如兰,温润而泽”“背螭纽五盘”的玉印,农民段义,义薄云天!他立即献给当地衙门,
当宋哲宗围着玉印观看时,大臣蔡京等十几个官员噤若寒蝉,口不能言!己经年老的著名画家官员李公麟缓缓说道:“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着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蟮肪不可治,雕法中绝。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李公麟不但是著名画家,也是考古专家,虽然蔡京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却没有勇气和理由说出自己的看法,何必当个“讨人厌”呢?
(李公麟)
宋哲宗大喜过望,钦定此印为“天授传国受命玺”,亲自主持受印大典,全体官员唱《宝玺灵光翔鹤乐章》,行受宝礼,大赦天下,差点忘了交待一下那个挖宝的农民,段义从此离开咸阳到汴梁,进入皇宫为右班殿直,就是大内带刀侍卫。
兵荒马乱传国玉玺的命运扑朔迷离
三十年后,河东变河西,来自溯漠的金兵大举南下,呼啸声中汴京城破,虏徽钦二帝北上,传国玉玺不可能在危难中由某个太监或者丫头临危受命,将传国玉玺绑在腰间鎚城而去;山河虽在,玉玺蒙尘!
南宋一直没有玉玺的半点消息,印沉大海,了无声息。直到元朝的至正三十一年(),忽必烈去世不久,一位落魄王室成员的孙媳妇在卖一块玉印时被御史中丞崔彧发现,马上报告自己的上司监察御史杨桓,俩人仔细观察,此印通体透绿,四寸见方,上刻蟠龙纽,只能依稀辨认出“寿”和“命”二字。
他们比李公麟更具权威的断定:“该物品与所描述一致”,秦传国玉玺就是它!马上进献予裕圣皇后,皇太后又下令颁给皇太子孙,就是后来的成宗(元朝第二位皇帝)。
又是一个近百年之后,公元年徐达由潼关一路向北,所到之处,犹如狂风骤雨,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元皇帝妥懽帖睦尔不发一枪一弹,丢下大都城,连夜遁往北方大漠,
二年后元顺帝病死应昌,其子即位后退到和林,那方秦传国玉玺呢?徐达一无所获,朱元璋严厉审问元廷官员,无果。
传国玉玺似乎己经石沉大海,就在人们己经淡忘的时候,一个消息又复制在明朝的弘治十三年():陕西鄠县人毛志学在泥河的岸边偶然一脚踢出了传国玉玺,这是一个大好消息,自然由陕西巡抚熊羽中不辞辛苦呈献明孝宗。
河沟里出现秦砖汉瓦、金银铜铁玉文物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笔者也曾在河砂中翻检出不少汉画像砖,只是被时间冲击得残损不全,我想那传国玉玺在河岸泥中发现,肯定己经面目全非,字迹模糊,大明的所有专家学者都不敢作结论,明孝宗悻悻作罢。
另外一个传说,传国玉玺最后传到元裔林丹汗的苏泰太后时,被后金太宗即皇太极抢走了,从此改“金”为“清”。不过在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整理交泰殿收藏的三十九方玉玺的时候,把人们一直都认为是传国玉玺的那方印剔除在外,我相信乾隆皇帝鉴别的眼光,那么,真的传国玉玺在哪里呢?假如突然有一天它出现在我们面前,谁来鉴定呢?一一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