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万余件镇馆宝贝四川又一高大上博物馆即

世界上最后的三叶虫、记载极地探险多项第一的南极石、一位教授毕生的收藏标本及著作……这些由成都理工大学校友们捐赠的珍贵宝贝,将为明年建成的成都自然博物馆带来质量上的飞跃,助力其成为更大、更具专业性的博物馆。本期推送,一起来看看这些珍贵馆藏背后的精彩故事!

成都自然博物馆效果图

年秋,成都地质学院设立的几个地质专业陈列室,正是如今成理博物馆的雏形。白马过隙,六十甲子,这个用于教学实习和收藏保管标本的陈列馆,已经成为了一座有较高知名度、以地质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这里拥有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6万余件标本,其中的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镇馆之宝早已闻名遐迩。明年,这里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以此为基础的成都自然博物馆将建成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更大、更具专业性的博物馆。

四年以来,成理博物馆共接收到来自学校教职工、学校校友等无偿捐赠的余件(含件牙形石标本)捐赠标本。在这些牙形石、古生物化石、矿产标本中,镌刻着峥嵘岁月的极地宝石、为生物大灭绝谜题做出贡献的三叶虫群化石、散发着诱人绿光的萤石……都是颜值与科研价值兼具的上品。

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少不了一批优质的教学标本;一流博物馆的打造,也离不开积极响应号召的校友们。这些捐赠的标本,背后的故事异彩纷呈,而新馆展品的征集,仍在继续……

珍贵标本:地球上最后的三叶虫

在二叠末期全球生物大灭绝的激烈讨论中,成都理工大学施泽进、尹观教授科研团队有新的发现。年,该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GeologyReview》(《国际地质论评》)上发表了题为Remainsoftrilobitesandotherspeciesdiscoveredinavolcanicashbedoftheend-Permian,Yangtzecraton,SouthChina(华南扬子克拉通二叠末期火山灰层中发现的三叶虫群及其它生物残留体)的学术论文,将三叶虫灭绝的时间往后推延了4至5个百万年。

这个发现惊动了国际地质学界。

年11月,团队为研究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来到重庆中梁山,在二叠纪与三叠纪地层界线的火山灰夹层中,竟发现了十几个保存完好的三叶虫化石!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群三叶虫头骨完整,凹陷的眼沟长而宽,肾脏形眼睛尽展眼前,近半圆状的尾板也清晰可见。此外,三叶虫的颈部有三个瘤状凸起(Bacculae),中间大两边小。团队立马意识到,这不仅是全球首次在该地层界线上发现到三叶虫群,还很有可能是二叠末期三叶虫灭绝前Pseudophillipsia家族中的一个新种群。

三叶虫化石放大图像

此前,国际上最后的三叶虫为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卢衍豪院士所发现。他在重庆北碚晚二叠纪地层内找到了一个三叶虫单体化石,被认定为地球历史上最晚的三叶虫。而施泽进和尹观教授科研团队发现的三叶虫群,再次更新了该古生物种群的灭绝时间,同时也揭示出三叶虫的灭绝与二叠纪末期的全球性生物危机事件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尹观表示,二叠末期濒于灭绝的三叶虫成群出现,可能是因为火山喷发前的地质背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离散的三叶虫聚集至火山区周边。

重庆中梁山发掘现场

今年,他们将此次研究发现的26件不同类型的化石标本全部捐赠给学校自然博物馆。团队负责人施泽进、尹观教授表示,化石留在博物馆展示有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光是成都理工大学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性的。

南极标本:见证成理人的多项极地首次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目前一共有4块南极石。

年,当中国首次南极科考的机会摆在成理校友刘小汉面前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年底,刘小汉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南极科考。在长城站,他和同是成理学子的科考班班长、首届越冬队队长颜其德搭档。

年12月31日,长城站奠基(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颜其德在南极采集到了蚀变英安质熔岩等标本,而刘小汉采到了红色碧玉等标本。地貌与地质结构的差异使得不同站点的岩石都不尽相同,归国后,二人将这些独特的采集之物赠予校博物馆,被列为博物馆的四极珍品(四极: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太平洋底)。

母校的教育使我热爱上了地质科学,后来一辈子就做地质科学了,无论是去法国留学还是南极科考,我都专门负责这一块。刘小汉这样说到。

年,中国第一位登上南极大陆的女记者白山杉来到当时的地院,捐出了一块南极风蚀花岗岩。

年10月,成理博物馆迎来了第四块南极石。

彼时,成都理工大学60周年大庆刚过,五大金刚之一曾允孚的女儿曾磷给博物馆捐了一件爸爸的遗物。这块南极石被曾老精心保存在书柜深处,装在一个精致的网格套盒里,封面上写着赠曾允孚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南极研究中心,打开内部的盒子,是一块编号总的扁平石块,盒身上写着南极石一九八七年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金庆民采集。

曾允孚精心存放的南极石

而金庆民,正是世界第一位进入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

毕生所藏:一本书和所有标本

我请他们工作人员到家,只要博物馆看得上的,就都拿走!

整整80厘米长的金沙遗址古象牙,鲜红飘逸的内蒙巴林鸡血石,还有浙江青田石(叶蜡石)、福建寿山芙蓉石(叶蜡石)、湖南海泡石……这些学术性和观赏性并存的珍贵藏品,来自成都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汪灵教授,毕生研究矿物学及矿物材料学的他,想把它们全部捐给博物馆。

这不是没有故事的普通标本。

譬如象牙,就来自课题《高新技术在文化遗存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文化遗存物的保护时,汪灵曾亲眼见过三星堆遗址出土的80余根珍贵象牙化成了一堆碎末。为此,汪灵几乎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材料固化象牙,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

无意间,爱好书法的汪灵解开了象牙修复的密码。

灵感来自制作书法印章的叶蜡石,他即刻使用它进行实验加工与进一步改性。表面经过修理后的象牙竟然与出土时一样,且能在空气中长期保存。就这样,汪灵和他的团队不仅研发了古象牙文物保护材料,还发明了整套修复装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如今,这项技术(三星堆-金沙古象牙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已在三星堆古象牙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得到运用。

汪灵修复古象牙

事实上,汪灵还在闷声干另一件大事。年开始,他十年磨一剑,首本著作《矿物材料学》即将付梓,藏品库中的矿物标本正是重要的案例支撑。这部百万字书籍出版后,矿物学教科书将迎来全彩时代。中科院院士叶大年在书中序言这样写道:据我所知,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本关于矿物的材料属性与应用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矿物学,还是具有创新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汪灵希望把这本书一起捐给博物馆,标本藏品与书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对于观众来说,是对自然标本的全新认知和理解。汪灵说,捐给博物馆,藏品的意义和价值更能展现。而且,我是理工的一位教授,支持学校建设理所应当。

60载春秋:汇聚成理人真挚祝福

支持学校建设的校友不止他们。去年,86级研究生在毕业30周年庆上为母校带来一件珍贵的礼物——由一颗颗绿色萤石组成的矿物标本,上面镶嵌着许多黄色方解石。捐赠人之一、沉积地质研究院的田景春教授说,他们那届研究生共70人,如今人才辈出,无论是北京大学、同济大学,还是中石化、中石油研究院,中科院……都有他们的身影。他表示,绿色萤石晶簇代表着从成理走出的莘莘学子,绿色象征母校生机盎然,镶嵌在上的方解石,寓意校友中涌现的大批杰出人士,在不同岗位闪闪发光。

萤石标本

在捐赠清单上,还有成都理工大学退休教师刘蜀骏捐赠的胡氏贵州龙、菊石;校博物馆退休教师王正新赠予的卞氏兽部分头骨;班校友捐赠的独居石;分别来自56级校友夏勋国、62级校友屈开硕捐赠的水晶与冰洲石共生、蓝田玉料等矿石标本……以及许多老教师捐赠给博物馆的教学标本。

从仅用于教学到面向全社会开放,从陈列室到辐射西南的大型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历经60载春秋。在光阴的涤荡中,这里的一件件标本不再是普通的学习教具,人们给予了它们故事和传说;跟随时代的发展,藏品也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在岁月的浪淘中,它也即将变身为市校共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效果图

成都自然博物馆不是一件件标本化石的简单叠加,而是承载着海量科学符号与信息的历史平台,也是认知自然世界的窗口。而那些与成理人有千丝万缕关系的藏品,印证着成理的科研实力,也镌刻着成理的独特印记,讲述着这里的专属故事。

素材来源:成都理工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