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秦始皇陵在陕西省临潼县下河村附近、骊山北坡的大水沟和风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面渭水,靠骊山。从秦都咸阳的城市布局上看,是放弃了秦人祖先的“毕陌陵区”(今人所谓的“西陵墓区“),而开辟了“芷阳陵区”(今人所谓的“东陵墓区”)。所谓“毕陌陵区”埋葬着秦昭王到秦始皇前的诸秦王和王后,包括秦昭王和唐太后合葬的“芷陵”,孝文王和华阳太后合葬的“寿陵”,庄襄王和帝太后合葬的“阳陵”,昭王母亲宣太后冢,昭王太子家等等。既然如此,为什么秦始皇不沿袭旧例,而要把自己的陵寝建在毕陌陵区以东的“骊山之阿”,而且与一般陵墓座北朝南的格局截然不同呢?千百年来民间有一个传说:相传秦始皇选陵寝前,找了很多风水先生勘察。有人给他选了骊山脚下的莲花穴。
秦始皇一看,这里背靠骊山,面临渭水,南面的蓝田出美玉,北边的骊山产黄金,的确是个好地方,遂将陵墓建在这里。土木工程开始后,劈山凿石,填水修路,弄得百姓困苦不堪。这件事惊动了骊山神,他想秦始皇选定福寿穴,秦的江山坐稳了,老百姓就会遭殃,于是打扮成风水先生,求见秦始皇,对他说莲花穴靠山踏水,刚好把骊山的莲花破成两半,放跑了风水,如果将陵墓移到距山几里处,坐西朝东,陵穴占据了莲花芯,才是占足了风水。说完,骊山神变成一只白鹤飞走了。秦始皇见是神仙指点,就将陵址改到现在的位置。姑且不论秦始皇是否受了风水先生的影响,仅从秦始皇陵具体位置与周围环境的构成上看,秦始皇陵选址的确很佳:它位于骊山北麓众多山前洪积扇中最大的冲积扇地带,地势较东西高,并受两侧水流的拱卫,与陵南稍偏东的九岭头山阴诸沟形成半抱的拱形,将二者结合着看,确像是以九岭头为芯的一朵莲瓣。
难怪会有“莲花穴”的附会。只是已经没有人能考证出关于骊山神的传说是由何人在何时杜撰出来的了。近些年,有人经过研究,认为秦始皇抛开“毕陌陵区“不用,选择在骊山之阴重建东部陵区,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战国末年,秦国国力日渐强盛,都城咸阳的规模急剧扩大,政治重心转移,整个都市布局随之发生变化,重新规划陵区也顺理成章、势在必行。虽然严格区分昭穆之序的奴隶制族墓制度遭到破坏,但新的封建茔域制尚未形成,旧的习惯仍在延续。西方为尊长之位,既然庄襄王和帝太后先葬在芷阳陵区的西侧,秦始皇也只能将陵址选在其东的下势。而且通过前面对秦始皇陵所在地理位置的分析,也不可否认,秦始皇陵寝处确实非常合适作为墓地。
骊山陵园有多少部分?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勘察,秦始皇骊山陵墓可能由如下部分组成:即封土堆中心地区的地宫陵冢;陵冢围墙;陵前的礼制建筑,包括寝殿、便殿、食宫等;设在陵寝左右两边的从葬设施如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苑囿坑、葬仪坑等;陵后边的挡水堤;陪葬墓;园寺吏舍等陵区管理者们的容身之所。这些施工项目是在长达三十九年的建设中陆续完成的。由于具体用途不同,修建时间也有别。有学者考证,地宫的挖筑是从公元前年开始,到秦始皇死的公元前年才中止,前后长达三十五六年的时间;而从内城和陵园区发现的特大瓦当分析,寝殿、食宫和陵园内的大型地面建筑肯定在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修筑的。
只有那时,才会有能力和精力制造如此有气魄的建筑饰件;兵马俑坑的修建,一般认为在秦的统一战争中陆续筹措,统一后,开始大规模进行,公元前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被迫停止。这从出土的铜车马形制上也有所反映,不论是陵西墓道的铜车马,还是陵北的车马坑中的铜车马,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综合性金属艺术品。可见骊山陵各个部分的建筑施工时间不是完全一致的。此外,修陵所用各种原材料也并不都出自当地,而是来自四面八方。如石材采自渭北的泾阳诸山中,巨木发自四川、湖北一带现在,考古探测已经查明骊山陵园中,仅陵寝面积就达2万平方米。其总面积之大可想而知。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设有十门,分布在东、西、南、北四面。
年冬,有人在陵园外城北门附近的毛家村南发现了一把造型奇特的铜钥匙,重达半斤,钥匙上还刻有“北门钥”三字,被认定是秦陵寝北门门锁的钥匙。这说明秦始皇陵各门是按时开启的。有这么多的门,又分布在四面,就留给后人一个费解的问题:秦始皇陵墓朝向何方?由于众说纷纭,形成了“东向”、“西向”、“南向”和“北向”四向说的热闹场面。其中“东向”说、“北向”说的观点似乎更有道理些。持“东向”说的人们认为,地宫十个门中有五个设在东面,唯有东门外放置一组象征秦军威武阵营的大型兵马俑坑;陵园东的马既坑,陵西的铜车马坑中的俑、车马,苑囿坑都是东西向排列,且面朝东。这说明陵墓的正方向应该是东面。
从考古发掘看,先秦的大大小小墓葬几乎都是东西向,连人骨架也多作头西脚东向,这显然与秦人的某种宗教观念有关。既然如此,秦始皇陵也,不应该例外。“东向”还表示了秦始皇雄踞西方,统一东方六国的丰功伟业。持“北向”说的人们则认为,陵园是南北狭长的长方形,具有南低北高的进深关系。且从布局上看,北半部为用途各异的礼制建筑,南半部为丘山的陵冢,这也符合“前朝后寝”的陵寝制度。还有,从现存陵园四门外的神道看,以北门的遗存最好。这说明此道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条,显然是陵园正面的主干道。无论如何,作为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在考古发掘没被证实前,尽可以坚持个人的看法。
我是“李老师看世界”,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