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第一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中秋夜,亮光光,家家户户赏月忙。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中秋佳节,我们期待,因为阖家团圆;我们惆怅,因为久别故乡;我们欢欣,因为可以赏月。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中秋浮想联翩,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这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无疑是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而且被誉为“中秋第一词”。虽然我们对这首词耳熟能详,但每次重温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感动。

苏轼的《水调歌头》写于丙辰年间,丙辰为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年。苏轼当时被贬密州,远离朝廷亲人,故写此词以表怀念之情,子由是诗人的胞弟苏辙的字,子由比诗人年少两岁,两人七年未见,因此此词也是诗人兼怀子由之作。

词人一开篇就发出一声惊天怅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顿时,一幅明月高悬、词人遗世独立、把酒向天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明月与中国诗人,有一种独特的感情,这种情结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陈风》中的《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如水的月光和美人如花的面庞相结合,在美的极致中缠绵出一段刻骨的相思和怅惘的情愫,望月怀远的传统便自此肇始。

于是便有了“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无眠,有了“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企盼;

于是便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痛苦,有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欣慰;

于是便有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迷离,有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怅惘……

秉承先贤的遗脉,苏轼在中秋之夜,在愁肠百结之时,自然将目光投向这轮亘古如斯的明月,而把酒问天,则显示了他不同于前人的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度。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由明月到天上宫阙,词人“我欲乘风归去”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现实不如意也显而易见,曰“归去”而不曰“去”,也自然隐含着词人对自身才华和高洁品格的绝对自信,以及对世俗中同流合污的芸芸众生的居高临下的鄙夷。

当然,深受道家成仙思想影响的苏轼,望明月而产生超然物外绝尘而去的想法也再自然不过。

然而,天上的神仙生活真的就那么令人向往吗?月亮又被称为“广寒宫”,栖居月宫的嫦娥大概在这广寒之地也无从寻觅温暖的所在,因此晚唐诗人李商隐才有诗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苏轼虽人称“坡仙”,大概也无力承受这种“神仙”待遇吧!

果然,“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对令凡人无比仰慕的神仙府邸是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一个“我欲”,一个“又恐”,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揭示了出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夜已深沉,而浓郁的人情味也自然蕴含其中,难道不是吗?

你看她如水的光芒,又照耀在因思念亲人而无眠的人身上,好像在与他为伴,又好像在默默地对他进行抚慰。

在这里,明亮的月光再一次唤起词人深埋心底的对亲人的思念,在小小的居室,人与月竟然也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与沟通,这次竟迥然不同于上片中高远空旷的意境,但自然与人的契合却是始终如一的。

但长久受着离别之苦的词人一时难以觉察月亮的好意,他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是啊,月圆人不全,这是人生多大的悲剧啊!词人似是无理的怨诘当中,却隐含了他以明月为友为伴的将人生艺术化的思想境界。

果然,词人旋即笔锋一转,替明月宽解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至此,词人的人生境界和心灵意境得到第一次升华,他从一己狭隘的空间跳脱出来,从月亮的阴晴圆缺周而复始的亘古变化当中感悟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也不过如此,大可不必为此而悲悲切切痛苦不已。

词人站在了超越时间空间的高远立场来反观人间的一切不如意,这些不如意自然也就不再成为纠结他肝肠的抑郁之源。当词人将自然与人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超越世俗的美便孕育其中了。

这首中秋词格调高旷,风韵清越。上片是对月亮神话传说和历代游仙诗的活用,下片人月双及,演绎物理人情。全词景、情、理融合,化景物为情思,又化情思为理趣,旷达超脱,乐天知命,宽人胸怀,暖人情意启人心智,使人更加深刻圆通地理解宇宙自然,世事人生。

胡仔《笤溪渔隐从话》认为: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确实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