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把东汉、曹魏、西晋作为王朝正统的延续,所以,我们所称的“三国”,实际上跨越了司马光眼中的这三个正统王朝。我认为,按照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写法,广义的“三国”,应该是从公元年董卓篡政开始,整个中国就像煮沸的开水,一直到公元年东吴灭亡,天下归晋,历时91年。按照历史时期的划分,三国时期,是从年曹丕称帝开始,到年东吴灭亡,天下一统,历时60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让三国那段热闹的历史家喻户晓,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但细细品来,公元年诸葛亮去世后的这段历史,多少人还是觉得陌生,尤其是对长江以南的东吴政权,更感觉拧巴。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罗贯中的刻意渲染。诸葛亮作为罗贯中笔下的第一主角,他的死,仿佛让三国这段历史的光彩逐渐黯淡了下来,致使一部分人对三国后面的历史感到无趣。
二是三国后期的历史不够精彩。诸葛亮死后,三国之间再无大战。几次较大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在司马懿身上,比如东征公孙渊,平定几次反司马的内部叛乱,都不是发生在三国之间的。而相对较大的战争,就是消灭蜀汉和东吴的战争,恰好两国又都以投降结束,缺少趣味性。
三是内部政治斗争成为主旋律。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都成为各自的主要内容。曹魏内部司马懿与曹爽的权斗,蜀汉刘禅无能,宦官乱政,东吴更乱。
公元年孙权死后,东吴政治混乱如麻,剪不断,理还乱,让吃瓜群众看起来感觉很累。你想,从公元年,东吴首届太子孙登去世后,短短40年时间,东吴换了四位皇帝,孙权的女儿孙鲁班搅乱政局引发二宫之争,诸葛恪、孙峻、孙綝(lín)等权臣乱政的戏码轮番上演,怎么看都觉得东吴的下半场太拧巴,有多少人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样一团乱麻的故事中呢?
我前面从《东吴孙权晚年为何会引发二宫之争,重蹈汉武帝废戾太子的覆辙》和《蓝田生玉的诸葛恪,荣于聪明也死于聪明》两条主线切入,大致梳理了东吴下半场的前一部分历史。今天,作为东吴灭亡的“四部曲”的第三篇,再尝试从孙皓的变态性格行为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入手,为大家梳理呈现东吴末期的混乱局面。为了便于捋清关系,看懂后面的故事,特意制作一张草图《东吴皇族族谱(部分)》
一、童年的大起大落让孙皓的性格变得扭曲
孙皓是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出生于年。如果没有姑姑孙鲁班的搅屎,孙权基本上就能隔代指江山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孙和妻室何姬)生男,权喜,名之曰彭祖,即皓也。”也就是说,孙和在世时,孙皓是非常喜欢他的,还特意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彭祖”。
可当别的小伙伴都在无忧无虑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年纪,他的父亲孙和,因为姑姑孙鲁班搅屎,突然遭遇不幸。公元年,孙和在二宫之争中被废,贬为故鄣王,发配到了今天的浙江省安吉县。但孙皓童年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公元年,他们一家又被迁往长沙。
正当他们本以为可以远离皇权争斗,安度余生时,宗族兄弟孙峻擅权,残忍赐死孙和,孙和的老婆张妃也自杀殉情。孙皓的母亲何姬说,如果你们都死了,这些孤儿谁来养?如果不是母亲的苟且偷生和忍辱负重,孙皓可能也在混乱中成为孤儿,甚至遭遇更大的不幸。
所以,这样的童年经历,导致他的性格扭曲,他变得独立、自闭,对权力有着极度的欲望,但又不能有一丁点的外露。年,孙峻扶持孙休即位,东吴换来稍纵即逝的太平,作为他的侄子,孙皓被封为乌程侯,在去往封地的途中路过西湖,一个江湖术士给他看相,说他将来前途不可限量,孙皓心里暗自高兴,却又不敢表现出来。在没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之前,他必须处处表现出谦恭谨慎的样子,让谁都觉得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
二、一定是特别的缘分让孙皓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就在蜀汉刘禅投降的年,吴王孙休卧病不起,临死前托把时任丞相濮阳兴叫到床边,拉着他的手,把子孙托付给了他。然而,在东吴那个混乱的政治漩涡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复杂形势,“吴人以蜀初亡,交趾携叛,国内恐惧,欲得长君”,到底选谁作为新皇帝,朝廷之中却颇有争议。孙皓作为废太子的遗孤,却成为最终的皇位继承人。
这一定是有特别的缘分,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血统纯正。这个自然不必细说,古代选继承人,都讲究血统,孙皓,是前太子孙和的嫡长子,自然有资格成为候选人。
第二,孙权的隔代宠爱。刚才已经说过,孙权很喜欢孙皓,这让他比其他候选人更能得到评委们的青睐。
第三,名声不错。按照《资治通鉴》中左典军万彧(yù)的说法,“皓之才识明断,长沙桓王之俦也;又加之好学,奉遵法度。”意思是说,孙皓有才华,善于决断,有当年长沙桓王孙策的风采,同时,他又热爱学习,遵纪守法。
第四,年龄不大不小刚刚好。托孤丞相濮阳兴主要是想找一个年龄合适,还要有一定的执政经历的候选人,而此时的孙皓,刚好23岁,不大不小刚刚好,而且又当了几年乌程侯,有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基于以上四个原因,丞相濮阳兴就去做朱太后的工作,想立孙皓为皇帝,朱太后不是个热衷于后宫干政的人,她认为选谁是大臣们为国家考虑的事,不管选谁,只要不让国家灭亡就行。于是,公元年,孙皓就名正言顺地成为东吴的皇帝。
三、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后开始卸下伪装
从他当上皇帝的过程来看,他是个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就像彩票中大奖一样,他连彩票都没买,只是有人把一张一等奖的彩票送到他的手上。但是,他能成为皇帝,也有自己努力和隐忍的成分。
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拥立他登基称帝的大臣,纷纷加官进爵,得到丰厚的赏赐。由于根基未稳,孙皓依旧需要继续伪装,表现出要立志做一名新时代杰出“后浪”的样子。他关心民生,体恤百姓,打开粮仓赈济灾民,把宫女放出宫,允许他们嫁人,宫里的奇珍异兽都放归大自然。《资治通鉴》称,孙皓即位初期,“当时翕然称为明主。”
然而,正因为童年的不幸,让他性格变得扭曲。在真正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后,他那残暴、淫乱的本性终于暴露出来。根据《资治通鉴》和《江表传》的记载,“及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濮阳兴、张布窃悔之。”
他的残暴、淫乱与变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别人的生命没有敬畏之心,大肆残杀。
他不仅残忍逼死他的伯母朱太后,还把童年遭受的不公待遇转嫁到堂兄弟身上,将孙休的四个儿子放逐到边远山城,这还不解恨,其中年龄较大的两兄弟还被他追杀。
更不仁不义的是,濮阳兴和张布这两个拥立他即位的恩人,在遭到别人的诬陷后,也被他贬到广州,结果在半路上就把他们给杀了。
亲兄弟孙谦,因为山贼反叛被劫持,孙皓不但不救,连孙谦和他的生母,还有另外一个亲兄弟孙俊,都给杀了。
可以想象,连亲长辈、堂兄弟和恩人都能说杀就杀,更何况那些大臣呢?
比如,出使魏国的徐邵,因为入境魏国时,称赞了中原的美景,被追回斩杀。在他手底下因为一些小小的错误甚至是别人的诬陷而惨遭毒杀的大臣太多太多,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大臣百姓,都对孙皓有一种谈虎色变的恐惧。孙皓的堂弟孙秀,听说孙皓让何定带五千人到他的驻地打猎后,惊慌失措,连夜投奔西晋。
二、好色荒淫至极。
孙皓好色到了极致,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吴主使黄门遍行州郡,料取将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岁岁言名,年十五、六一简阅,简阅不中,乃得出嫁。后宫以千数,而采无已。
后宫已有佳丽三年,他还不知足,又派太监到全国去走访,只要看到长得水灵的,都被送到宫里去。同时,他又以行政的手段,要求所有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只要家中有女儿,每年都必须如实上报姓名和年龄,到了十五六岁就接受考察和体检,合格的充入后宫,不合格的才能嫁人。
他本来立了皇后,但只要是他喜欢的嫔妃,都给发皇后的印绶,后宫的等级制度形同虚设,混乱不堪。
孙皓把恩人张布杀了,却把他的小女儿留下享乐,还变态地问她,你父亲呢?小女儿说被你杀了,一下子激怒了孙皓,当场就给打死了,过了几天又谗她的身子,特意让太监把已经嫁人的大女儿抢了过来,每日开车,不理朝政。
为了极尽享乐,他花费数亿大规模新建昭明宫,要求所有两千石以下官员都要进山去监督民工伐木,宫中假山、楼台之奢华,超出你想象。为了看女人们玩闹,他花了很多钱打造各种首饰,让他们带着首饰摔跤娱乐。以陆凯为首的大臣纷纷劝谏他要节俭,他一概听不进去。
他怀念自己的父亲孙和,将他的牌位请进宗庙时,也想让他的父亲也能享受这种快乐,竟然在灵堂安排美女每天黑夜地为他父亲跳舞娱乐。
三、性格孤僻手段变态。
孙皓有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毛病,他极其讨厌别人看他,只要别人一瞅他,他就举得特别不舒服:你瞅啥!群臣在朝会上,没有人敢抬头看他。关于这个性格特点,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很多正史都有记载,也正因为这个特点,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解时说,“国人见葬太奢丽,皆谓皓已死,所葬者是也。皓舅子何都颜状似皓,云都代立。”传言民间流传给张皇后举办的葬礼,实际上死的人是孙皓,后来的孙皓是被别人假扮的,因为群臣很少有人看清过孙皓真实的长相。这当然有点给孙皓洗白的嫌疑,不过反倒让人感觉越描越黑。
他杀人如麻,并且在本就残忍是刑罚之上,还创造了更加残忍的新花样,比如挖人眼,剥人皮,哪个宫女让他不快乐了就直接扔进河里,光是文字描述都让人恶心。散骑常侍王蕃在酒局上喝趴了,把他送出去又叫回来,王蕃吓得酒都醒了,看起来跟没醉一样,孙皓就认为他装醉,直接就在酒桌上给杀了,这都不解气,他还把王蕃的头砍下来扔进山里,看虎狼争抢啃咬。
结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想象孙皓有多变态。这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即有他童年遭受了他那个年纪不该经历的苦难遭遇这一客观原因,也有他没有及时接受良好的教育辅导,长期压抑,始终无法走出心理阴影的主观因素。这使得他在对权力充满极度渴望的同时,为了给人制造一种为人正派的假象,不得不更加压抑的伪装自己。
等到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后,他总算可以卸下多年来的伪装,如同秦二世胡亥所说的那样,人生如白驹过隙,当皇帝的意义就是尽心享乐。他把美女的身子和别人的生命,当做是他纵情享乐的工具,其残忍和变态令人发指。
在这样一位变态皇帝的统治之下,民心自然很快就会土崩瓦解,他执政期间,众多文臣武将投降曹魏和西晋,境内百姓纷纷起义反叛,在面对西晋大举灭吴时,将士们自然也都不愿意为他卖命,更加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我是小白读资治通鉴,深耕奇书《资治通鉴》的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如果你喜欢,敬请点赞、评论、转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