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李商隐留下尘世的最后一首诗,他死的时候,应该也是很悲苦吧,是要与自己一生的凄惨告别,在回顾当中,触摸过自己寥落无依的一生,该是百般的惆怅。人道李商隐的诗词晦涩难解,不明所指,或许品够了人间滋味,他已愈发懒作解释,干脆创以无题,随意读诗之人如何共鸣。诗词,如同其,其中理想、情感、思绪……未经历过的人,又如何能感受?促成李商隐朦胧诗风格的性格元素李商隐的诗,愈是晦涩难解,愈足以见得他内心激烈情绪,其中情绪,在他童年时期便已开始潜伏。约公元前年,李商隐生于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字义山,号玉生,其家境为小官之家,生活条件颇为穷困。大唐,本是繁华的朝代,无奈李商隐命运早早定好了不幸,他的家族男子皆过早去世,仿佛真有被写好的天命,使之家族缺乏男子打点事业,家底寥落,更难有兴旺运势。李商隐曾祖、曾祖父皆壮年离世,其三岁随父亲赴往浙江,后其父在他不到十岁时候亦撒手人寰,使之只能随母还乡,小小年纪,便开始要面对人生变故,与至亲的生离死别。古代以男子为顶梁柱,当时的女子不似现代的女性可外出谋求生计,因而诸多事物非女子所能操持,李商隐之母大概也只能操持一些糊口的小生计,难以靠拼搏事业,撑起家庭。李商隐是家中长子,父亲去世之后他便成了家中的男子汉,在其他孩童淘气撒娇的年纪,接替父亲留下的担子,面对艰苦且清贫的生活。为给母亲分担压力补贴家用,曾为别人抄书或舂米,赚些儿小钱,力求日常温饱。在此背景之下,李商隐等同于没有多少童年,一是心灵上的缺失,二是未成年之时便见到了生活的残酷,三是他母亲身心灵柔弱,也少有心情给予李商隐一份温暖的关怀,使得李商隐养成了敏感卑怯的性格,为其以后的诗歌铺垫下了朦胧的风格。若问李商隐未来的希望是什么,那便是他胸中的才华,他自小聪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随母亲回乡之后所幸还有一位精通五经的祖叔,也是他的老师,令他得以随之学习五经、书法、古文,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而枉费天赋。他祖叔对耐心教导,使之在那精神的世界中少了许多现实烦恼,他感恩珍惜祖叔的教导,勤勉好学,写了一手秀丽的好工楷,十六岁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文章亦出众。学识文化照亮了李商隐悲苦的童年生活,他期盼以后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才华,改写自己早年的命运,拥有美好的人生,小心翼翼,而十分的渴望。李商隐有才且自卑,与人交际有障碍唐大和三年,公元前年,李商隐移居洛阳,终于被幸运之神所眷顾,得以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其中的令狐楚是李商隐的命中贵人,也是他的恩主,他对李商隐的才华欣赏不已,将其招致身边做幕僚,且令自己之子令狐绹等与李商隐交好,亲自为其未来科举事宜细心指点。令狐楚骈文乃当时三绝之一,骈文正是李商隐短板,经令狐楚指点,使之成为李商隐长项目,为其诗词更添了韵律与风采。此外令狐楚四处带李商隐结交人脉,向人推荐其才学,一有机会便大力举荐,对待他如己出,且以李商隐才学而欣慰自豪,自幼缺乏父爱的李商隐,倒也得了一些人世温柔,也是他一生中难得的温暖。令狐楚令狐陶父子皆待李商隐极好,令狐陶亦每逢机会便将其拉入自己的交际圈,然李商隐性格敏感孤僻,言行较为拘谨,难以融入令狐陶友人圈,不免暗自伤神而自形惭愧。李商隐的性格,使得他的才华黯然失色,源于原生家庭的自卑低微,对他的仕途之路亦有一定影响,不过李商隐十分刻苦努力,经过数次落榜终得进士,而其恩主令狐楚之后去世,李商隐本难以融入令狐陶友人圈,如今恩主去世不好再以来令狐家,需想办法自谋生路。恩主令狐楚的离世,使得李商隐再也难觅那父爱一般的温暖,李商隐中进士还需进行吏部所负责的受职考试,再度遭遇挫折,令其备受打击。一个人愈在意何事愈难以达成,其中心里因素占了极大因素,李商隐有才,然其性格终是一障碍,其心态显然比较差,每遇挫折即会备受良久打击,或许在考场上其才华发挥亦有影响,加之他毫无背景可言,更是难以挤入朝堂。朦胧诗,藏着他隐晦苦涩的故事正当李商隐在受职选拔中落榜消沉之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同样欣赏其才华,不惜将儿女嫁予李商隐,使之再度抱有希望,或许往后经岳父提拔,总会有出息机会。然其岳父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因此为视作李党的成员之一,而此前李商隐恩师令狐楚则属于牛党,如今李商隐与王茂元成了一家之亲,自然会被解读为对令狐楚恩主的背叛,包括令狐陶在内,认为李商隐忘恩家,放利偷合,令狐陶友人亦对他讥讽,指责他忘恩负义。李商隐尚且在仕途路上费力攀岩,当下身落污名更是被万般排挤,处境万分尴尬。开成三年,李商隐再次参与授官考试,却因污名被除名,延迟一年后得以通过,得到的官职亦不过校书郎的职位,且被派至偏远地区。自小缺乏人间寻常温情、一路不顺的李商隐,即便担任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官职,被人所唾骂,也似抓取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渴望抓住自己所能抓住的一切机会,谁待他好,他便珍惜相靠,只盼昏暗的人生,能透进一丝光亮。李商隐渴望抓住一些希望,官职再低微,也是他努力许久得来的结果,而其仕途当下也算有了些许着落,谁想其母却在当下离世,李商隐需要返乡丁忧,后岳父王元茂病故,且牛党获得胜利,更令李商隐的背叛之行进退两难。处于李党与牛党之间的李商隐,无论身处于哪一派,皆会被骂到体无完肤,这令李商隐越发沉默寡言,心中除去自卑且多出了愤满与失望,历尽世俗冷眼的李商隐,只能尽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作人生支撑,效仿陶渊明自我安慰对政治兴趣渐薄,试图转向渴然有农夫望岁之志,然时局纷争始终拉扯着他的注意力,实则难以掩饰。内心极度苦闷,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李商隐,无处寻求依恋,唯有诗词能令他皆以抒怀悲愁愤满之情,可让他有一处可歇息之地,稍作宣泄。李商隐之朦胧诗,藏着他隐晦苦涩的故事,世人难读亦不解,唯有他深知其中滋味,是何等难以下咽。李商隐的诗,其中有缠绵悱恻的深情,有讽刺朝代官场的悲愤之意,也有表达情绪的苦闷与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种朦胧之感,使人读上去说不出具体的喻意,却感觉那些诗无可挑剔,很是完美。他对于诗的构思新奇而巧妙,风格优美艳丽,但早期多为抒诵情感,随着他步入仕途,见到了暗黑的政治斗争之后,在备受排挤之下,加上其一生寥落困顿的心境,后期他的诗歌风格亦随之发生了变化,隐晦迷离,意喻朦胧,却有着摄人心魄的绮丽之感,读来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意境,却无以名状。譬如这首,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中能感受到他的稠密的愁绪,却不知该如何描绘其中具体的思想,难以说清他要表达什么,但令人读后会被感染,陷入一种情绪之中,说不清、道不明,或许这正是李商隐的苦凉深情的情绪。诗词成为了李商隐抒怀抒情的窗口,或者说诗词彷佛代替了他的情绪,替他去表达,他所写下的诗,有他一生的缩影,看似晦涩难懂,实则淋漓尽致。读诗的人,都进入了他的情绪之中,毫无疑问,他是一位杰出的大诗人,在咏史诗、咏物诗、应酬唱和诗方面均有造诣,无题诗更是为他所创,那一份思绪,唯剩诗词可表达。他是朦胧诗的鼻祖,写下的诗歌如此难以索解,和他一生的经历分不开,他早年丧父,中年丧妻,还未熬得到晚年,他自己就去了,一生一生悲苦无依,或许只有胸中的才情,还能替他描述一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