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盛唐时期诗坛群星璀璨,但中晚唐的乱也催生了众多诗歌高手——杜牧、温庭筠、罗隐、司空图等,但只有李商隐开辟了全新的小宇宙,让人喜欢却难以理解。不信?让我们先来看这首诗:《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庄生晓梦迷蝴蝶看到这首诗,明明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看不懂了。你看不懂没事,因为至今还没有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搞懂了,所以,这首诗也被称为千古第一谜诗。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义山(李商隐的字)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那我们仔细看看这首诗到底讲了啥。先说题目。最早的诗是没有题目的,后来因为篇目太多,所以人们给这些诗加上了题目。《诗经》里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后人给加上的。后来,诗人们都会习惯性地把题目写得很直白。比如《芙蓉楼送辛渐》《登高》。而《锦瑟》这首诗,李商隐直接取第一句诗的前两个字为题,所以光看题目,根本不知道他想写什么,其实和没有题目也没啥区别。再看诗句,根本不直接说事,运用了大量典故。水獭李商隐写诗爱用典故,难也难在典故的大量运用,他把典故都给用绝了,江湖人称:獭祭鱼。这个外号是在讽刺李商隐,说他每次写诗之前,都会把一大堆古代典籍整齐地摆在桌子上,然后才开始写诗。水獭捕到鱼后,并不是直接吃掉,而是把鱼摆在水边,好像摆供品祭祀。所以,李商隐才会被叫做獭祭鱼。也就是说李商隐的诗更像是典故串烧,又因为他使用的往往不是典故的原意,所以理解起来很费劲。《锦瑟》就是这样一首典型的看不懂的诗。类似的诗在李商隐的诗集里还有很多,更过分的是他的独创品牌——无题诗,连题目都取消了,让后世读者根本就无法把握中心思想,加上大量典故应用,他的诗烧脑之极,不同的人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看法,简直就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李商隐。不信,我们来看看这首著名的《无题》诗,就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解读。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年)任职秘书省期间。这是他第三次进入秘书省了,前两次都没呆多久,第一次很快被调为弘农县尉,第二次恰遇母丧,一来二去,他都三十五岁了。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写单恋之苦的诗。诗中写了一场宴会和两个人——作者和他的意中人。你看首句交代了宴会的时间和地点。而第二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很显然是写男女关系。第三句是宴会的情景,这句本来是可以连在第一句后面的。但被第二句打断了,便形成了一种时间的推移之感。夜深了,酒宴由敬酒转为罚酒,渐渐热闹起来。“隔座送钩”是一种类似后世击鼓传花的游戏,视鼓停时钩落谁手而定输家;“分曹射覆”也是一种游戏——藏物于巾盂下让人去猜,视猜中与否定输赢。输家就是罚酒对象。“春酒暖”“蜡灯红”烘托出宴会灯红酒绿、温馨热烈的气氛。在这个氛围之外,有一个星光风露下的孤独者,还有一个在宴会上心不在焉的人。“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昨夜如梦一样消失了,结尾回到现实。经过一夜相思无益,晨鼓响起,上班点卯的时辰又到了(兰台是秘书省的别称),作者又开始忙碌、奔波了。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对整个官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刻画,其中巧妙地透露了他的讥刺,而最后则表达了他无奈失望却不肯同流合污的态度。这是一个官员们的宴会,宴会的地点也很排场豪华。宴会上,人们吃菜喝酒玩游戏,大家嘻嘻哈哈很热闹。这里的人们不但个个亲爱热络,而且竟然心心相印到如此地步。这第二句被理解为挖苦官员们臭味相投、狼狈为奸。最后宫中鼓声响起,突然觉得秘书省的工作也好无意思,每天应卯,就像蓬草被风吹得团团转,不过是在号称兰台的秘书省短暂地停留一下,就又被吹走了。这样的诗在作者看来,最好不要起题目——不好写啊,如实写会得罪人的。“无题”究竟是李商隐偷懒,还是为为了避嫌隐晦,我们已无从知晓。但通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李商隐开创了诗歌朦胧风格的先河。他和白居易崇尚的通俗易懂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他是开辟了唐诗的新次元,一点都不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