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山脉出现了蓝田猿人站立的身影之后,又过了数万年,灞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为弥补秦岭中西部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发现的短板,年研究团队在汉中盆地开展了洞穴专项调查,于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新发现了疥疙洞遗址。这一次,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对研究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体质特征、栖居方式、行为方式、石器工业技术、文化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环境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无论对于学术界还是对于公众,人类的起源和扩散都是炙手可热的话题。这期我们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张改课老师,请他为我们解答,我们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人类化石与考古学证据融合,如何全面地理解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等一系列有意思的话题。《西部大开发》: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张改课: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第一篇章,起始于距今约多万年前的人类诞生之日,终止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99.9%以上。这一时期的文化标志物是打制石器,即古人类利用天然石块、采用打制的方法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功能的工具,用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除了打制石器外,古人类在这一阶段也制造和使用骨、角、竹、木等材质的工具,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遗物易于腐朽,很难保留下来,所以打制石器成为了旧石器时代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在旧石器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古人类以采集、狩猎和拣食因各种原因死亡的动物的肌肉、骨髓为生,以旷野为家或借洞穴栖身,过着迁徙与流动的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人类认知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些人群开始向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过渡,逐步迈入新石器时代的门槛。旷野栖居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最主要的居住形态,当时人类主要在靠近水源、动植物资源相对丰富的河滨、湖滨地带活动,这些古人类露天活动过的地方,一般会留下制作、使用工具,获取、消费食物所遗留下的遗物,考古学家称为旷野遗址。人类可能很早就会建造简单的房屋,同样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佳,尚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考古发现确定无疑的、人类构筑的房屋,仅能追溯至距今2万年左右。由于天然洞穴适宜遮风挡雨、御寒取暖,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人群居住在天然洞穴中,以洞穴为家。特别是一些背风向阳、宽敞明亮、靠近水源、周边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洞穴,更受人类青睐。但由于洞穴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许多地区没有洞穴发育,有些洞穴也不适宜人类生活,即便是那些适宜人类生活的洞穴,也会因人类长期居住、生活而使得周边动植物资源枯竭,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居住地。这些古人类曾经居住或生活的洞穴,往往会留下相对丰富而集中的文化遗物,考古学家称为洞穴遗址。《西部大开发》:为什么要选择在秦岭地区做洞穴调查?张改课:这是基于我们研究团队在秦岭地区长期工作的基础之上,针对当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短板,而做出的必然选择。秦岭素有中华龙脉之称,是中华地理的自然标识。这里是中国南、北自然与人文地理的过渡带和分界线,也是一座动植物宝库,对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影响深远。秦岭如此重要,作为旧石器考古工作者,就必须要回答这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什么样的?旧石器文化的创造者是谁?其在中国人类起源、演化与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了研究这些问题,年以来,在王社江研究员、鹿化煜教授的带领下,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组成的科研团队,在秦岭地区开展了持续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截止年,发现旧石器遗址和地点余处,获得旧石器逾20万件。这些遗址和地点的时代以旧石器时代早期为主,绝大多数为旷野遗址,洞穴遗址仅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洛南龙牙洞遗址1处。显而易见,秦岭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有着良好的工作基础、取得了十分重要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应看到,洞穴遗址发现极少,是当前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工作短板,特别是在汉中盆地尚无明确发现,十分不利于该地区古人类栖居形态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是我们现代人类直系祖先起源与扩散的关键时期,亟待新的考古发现予以深入研究。因而,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的探寻,不但对于充实地域研究短板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探索中国境内早期现代人的起源、扩散及其文化演进意义非凡。基于上述考虑,年以来,我们的工作重心就转向了探寻晚更新世的洞穴遗址,首先在汉中市南郑区梁山地区开展了系统调查,于南郑龙岗寺遗址西北约3公里处的梁山镇南寨村附近新发现疥疙洞遗址。该洞穴处在汉江西岸,朝向西北,因远望形似蛤蟆(农村俗称癞疙宝、疥疙瘩),故名疥疙洞。早年有村民居住其内,将部分堆积破坏并搬运至洞口,调查时在洞口发现了丰富的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根据动物化石的属种和石化程度初步判断,洞穴中应该存在晚更新世时期的文化遗存。由于洞穴上部堆积已被破坏,加之近年来洞穴附近修建小型水库,雨季时洞穴会被库区水位淹没,文物安全隐患很大。因此,基于该遗址可能蕴含的重要科学价值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陕西省文物局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费的支持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汉中市南郑区龙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队,对疥疙洞遗址进行了2个年度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和初步研究表明,疥疙洞遗址的文化遗存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距今约10万年或更早,发现少量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第二期距今约7-5万年,打制石器、动物化石数量骤增;第三期距今约3-1.5万年,发现有人类活动面、石器加工点、火塘等遗迹,数量十分丰富的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地层中还出土有2枚早期现代人牙齿化石;各期发现的石制品均属于小石片石器工业系统,加工技术为“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具有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特点。《西部大开发》:为什么能获得年度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张改课:疥疙洞遗址之所以能够获得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主要在于该遗址重要的学术意义。在理解其学术意义时,首先需要对现代人的研究的现状予以梳理。关于现代人的起源,学术界主要有单一起源说和多地区起源说两种观点。单一起源说认为:现代人与直立人、早期智人是不同的物种;现代人于距今20-15万年前起源于非洲,之后逐步扩散到全世界,“完全取代”了其它地区的古人类,他们之间未发生过混血和基因交流;世界各地的现生人类均由此演化而来,共同祖先为一位非洲女性,即著名的“夏娃理论”。具体到中国地区,距今10-5万年间的末次冰期使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等人群的后裔因而灭绝,来自非洲的现代人扩散至此后替代了原有人群。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这一观点有所修正,一方面,古人类学家通过化石形态分析提出了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混血的可能;另一方面,古DNA的研究证实现代人和古老型人类(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发生过混血,存在复杂的基因交流历史,这就使得“完全取代”的模式无法立足,“同化”假说则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同化”假说重点针对欧洲地区现代人的形成进行解释,重视基因交流在人类演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认同欧洲地区尼安德特人和走出非洲的现代人存在基因交流,但仍认为走出非洲的现代人是世界各地现生人类的主要直系祖先。多地区起源说认为:当今世界各地的人类与原先分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早期智人乃至更早的直立人有着连续演化的关系,化石人种并不代表不同的生物种,并推测当今世界各人群基因水平的高度一致性是基因交流和选择性适应相互平衡的结果,基因交流是将不同地区人群维系在一个物种内的重要纽带。具体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古人类自直立人以来连续演化,不曾中断,未发生过大规模外来人群对本土人群的替代。本土与外来人群的基因交流发生过并与时俱增,这使得该地区的人类与外界人群作为同一物种得以维系;但这种基因的混合、交流与本土人群的代代相传相比是次要的,本地主体人群与少量外来移民之间是融合而非替代。目前,中国考古学界对于现代人起源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探寻10-5万年间的人类化石,这也是古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尽管数量不多,但也有一些发现。第二,探寻10-5万年间的人类文化遗存,目前也有一些发现,但总体还偏少,且尚不系统。第三,开展石器工业演化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石器工业具有鲜明的、连续演化的特点,仅西北和北方个别遗址突然出现过与走出非洲的现代人有关的石器技术产品,没有出现文化上的大规模更替,但石器工业与人群特征能否直接对等,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第四,理想的状况是在一个遗址中,现代人化石与人类文化遗物共存,就能得到更确凿的证据,但遗憾的是,中国现代人化石的地点中包含文化遗物者极少,人类体质特征与文化遗物之间的关联性不是很清楚。有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疥疙洞遗址发现与研究的学术意义了。第一,疥疙洞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1.5万年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地层堆积基本连续,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性质明确,属于中国本土固有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境内距今10-5万年间的关键考古资料。第二,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现代人化石的地点中包含文化遗物者极少,疥疙洞遗址发现的距今2-3万年间的现代人化石,是秦岭地区首次发掘出土的现代人化石,与人类化石共存的还发现有丰富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系统的石器,表明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现代人的石器加工技术与更早时期人类的石器加工技术是一脉相承的,未发生明显的文化更替,这就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第三,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的秦岭地区是中国旧石器文化研究的关键地区,疥疙洞的发现,不仅充实了该地区旧石器中、晚期遗存的考古发现,还填补了秦岭中西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洞穴类型居址的空白,对研究早期人类洞穴和旷野阶地两种类型的居址形态和生计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第四,出土动物化石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且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极大地丰富了秦岭地区晚更新世的动物化石材料,为该地区动物种群、人类生存背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西部大开发》:疥疙洞遗址发现对陕西的意义是什么?张改课: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厚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研究中国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疥疙洞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更多是文化层面上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既是学术界关心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社会公众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