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兴接受三湘都市报融媒体记者采访。
南山牧场,绿草如茵。盛夏的太阳在平均海拔米的小高原上空和人们捉起了迷藏。一会儿蓝天白云,一会儿烟雾缭绕,不到半小时,竟又飘起绵绵细雨。18摄氏度的安逸,与山外的炙热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里正迎来一年中旅游旺季的开始。游人还远远称不上络绎不绝,但从山坡下装饰一新的旅馆和挂着当地牌照的私家车来看,旅游业正让这里的人们变得富足。
6月26日,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湖南邵阳城步站,就从南山牧场东南面的老山界开始。这里也是年红军长征途中从广西资源县进入湖南城步境内所攻克的第一道险关。一天半的采访,从老山界到高山红哨,从南山牧场到长安营镇的红军亭,城步人的长征故事说了一路,从战火年代说到了现在。红军过城步至今的85年,也是长征精神不断传承的85年。
南山牧场风景宜人。
红军赠送的棉裤,成了传家宝
周旺华,是个精壮的汉子,他手捧着一条破旧的棉裤,却小心翼翼得像个生怕打碎了花瓶的孩童。
那是祖辈给他留下的“传家宝”。
年初,南山下的蓝田村村民周世忠(周旺华的祖父)正准备出门劳动,遇上了7名红军战士。当时正值隆冬,经历了湘江之战的红军缺衣少食,战士们饥寒交迫。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周世忠放下了戒备之心,苞谷和红薯,是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能给予红军战士最崇高的爱戴。
红军有纪律,吃饭就要付钱。周世忠说什么也不肯收。
临走时,红军班长见周世忠衣衫褴褛,从背包里拿出一条军棉裤,压在了周世忠手里。
后来,周世忠将这条棉裤当成家里的传家宝,传给了儿子、孙子。
手捧着棉裤,周旺华告诉三湘都市报融媒体记者,“想把它洗干净,却又舍不得,生怕洗坏了。”
红军当年赠送给村民的棉裤。
从听故事的小伙,到讲故事的老者
红军过城步,一张“欠条”传佳话。
伪兵来搜查,一家老小救红军……
采访当天,给记者们讲故事的人还有很多。86岁的石崇斌老人是其中特殊的一位。
几十年前,从新邵转调大南山的他还是个小伙子,正是听着村民们的红军故事,他热血沸腾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一干就是一个甲子。
年3月,来自长沙、邵阳等的士的近千名知青,怀着“开发大南山”的梦想,在此扎营。
“我们来的时候是三四月份。住的是茅草屋,由于山里阴雨连绵,到处都发霉了,身上爬满了虱子。”石崇斌回忆道。
有人受不了那样严酷的环境,选择了离开。石崇斌带领一帮弟兄留了下来,三个月后,他从团委书记变成了党委书记,接着一干就是三年。
三年里,茅草丛生的荒山,种上了玉米和各种药材,作为南山牧场的前身,这个集体农场开始初具规模。
后来,石崇斌又去了其它农场任职。再后来,他又两次回到这里。如今,退休多时的他,还是南山牧场的顾问。眼看着荒山变农场,农场变牧场,牧场又换上了优质草种,牧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老书记的自豪溢于言表。
“我三入南山,见证了,也参与了南山牧场的筹备、建设和发展。”86岁的石崇斌说起话来声如洪钟。身旁的后辈告诉记者,长年穿山越岭的工作生活,让石老身强体健,直到现在,倒立仍是他的健身方式。
“在这里的60多年,就是我从一个听着长征故事成长的青年,变成一个讲述长征故事的老人的60多年。长征精神,就是一往无前,艰苦奋斗的精神。”石崇斌说。
老山界。
南山牧场。
求证与笔耕不辍,党史工作者的长征
红军长征所到之处,留下无数感人事迹,经典传奇。但要让这些故事和历史画上等号,对于从事党史研究的杨宗兴来说,意味着数年如一日的调查、求证和笔耕不辍。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宗兴说,这也是他的“长征”。
他学中文出身,当过中学老师,干过当地报社的负责人。年,才开始奉命接手县里的党史工作。杨宗兴在党史研究室完成的第一桩大事,就是考证大南山老山界到底是不是陆定一著作同名的“老山界”。
城步及周边,叫“老山界”的地方有好几个。陆老笔下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老山界究竟在哪,存在争议。上世纪80年代,面对求证,陆老在回信中说:“你们如要查清,一可查上有无‘雷公岩’,二下山后的地方是否‘塘坊边’。如果有,就对了。”
查阅了一系列史料,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杨宗兴花了一年的时间,不但走访了城步周边几个“老山界”,还实地考证了老山界上下游雷公岩和塘坊边的存在。
然而就在亲手为“老山界”正名后,杨宗兴却几乎“放弃”了手里的求证成果。面对各地依然存在的争议,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其实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地方都打下红军的烙印。80多年过去,人民永远铭记住那座光荣的山,铭记住那段峥嵘的岁月,铭记住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对于他自己而言,最大的收获是,自那时起,他便形成了凡有关历史,必躬亲求证。几年前,他开始“重走长征路”的计划,走遍了红军在湖南、广西、贵州经过的大部分路线。一边学习外地党史工作的先进经验,一边为自己的文字创作积累灵感。杨宗兴告诉记者,他准备再花一两年把这几条线路走完。
红军桥。
记者陈普庄何佳洁实习生刘品贝航拍童迪
[责编: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