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诗歌里,总有

王维是诗人里面的一个全才,他多才多艺,除了儒家经典以外,信佛修道,精通诗书画音乐。和同时期的李白、杜甫、孟浩然等大诗人比起来,他的仕途还算顺风顺水。

但是王维也遭受了两次较大的磨难。一次是任太乐丞时,因为在岐王府教习黄狮子舞触怒了唐玄宗,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次是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强任以伪职给事中,差一点性命难保。

王维受此打击,加上他母亲崔氏笃信佛教,自己又崇拜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好朋友孟浩然接着又归隐襄阳鹿门山,耳濡目染,于是他自己也逐渐产生了出世的念头。

但是王维自幼就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而且又是家中老大,有弟妹需要抚养,所以他还不能放弃一官半职。就这样他做官又不很顺利,归隐又怕断了经济来源,在入世和出世中左右徘徊。

幸好朝廷中有张说、张九龄等人的举荐,他先后担任右拾遗、给事中和尚书右臣等职务。但是他的那颗归隐的心始终没有泯灭,甚至后来在蓝田西南建造辋川别业,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上朝回来,他就住在辋川山庄,把一颗提心吊胆的心平静下来,抛开尘世纷扰,不再过问政治。或徜徉山水,或绘画弹琴,或诵经念佛,或与朋友裴迪等吟诗作对。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就是王维遇到皇恩大赦回到长安后写的,诗歌借写终南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厌恶朝廷政治斗争,希望回归自然的出世和隐逸愿望。终南山和辋川别业一样,就是作者心中清净避世的桃花源。

诗歌题目里的终南山,使人联想到一个成语,终南捷径。虽然最初说的是卢藏用等人的待价而沽,是入世的跳板。但仍然有很多名人厌倦了俗世功名,以这里为归宿。

诗歌的首联很夸张,前句写的是山之高,高到与天相接。后句写山之大,大到与海相连。但是诗中不说终南山或南山,而是用“太乙”代之。太乙更有一种道教的色彩,可见作者修道参禅的出世之意。

诗的颔联从近处回看,写山的混沌巍峨和虚无缥缈。对仗工整,“白云”和“青霭”既是指山中树木云气的开合和蒸腾,也是暗喻一种隐逸闲适的氛围。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看到的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南朝隐士陶弘景有诗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可见这白云多是指的隐居之所。

颈联和尾联亮出登山主人公,写有我之境,借投宿表达归隐之意。诗人站立“中峰”俯瞰,群山万壑或朝阳或背阴,阳光或浓或淡,景色或明或暗,可见这山色和人间事态一样,也是千变万化。

从中峰下来,表面是写隔着山涧呼唤樵夫,欲在山中住宿一晚。实际上这种借宿是一种隐喻,表达的是作者对山中隐逸生活的向往。就樵夫这个意象而言,本身就含有一种归隐的意思。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仕途失意,最后往往多是选择出世,回归自然。无非归隐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陶渊明回归山水田园,晨昏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自食其力,是小隐。

而王维可算是大隐了。他拿着朝廷的俸禄,享受着荣华富贵,还能在辋川别业隐居,过着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这是古往今来很少人能够做到的。

读王维的诗歌《终南山》,山虽然岿巍,但感觉缺少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由于他的意志已被朝廷生活所消磨,字里行间里跳跃着一颗归隐的心,这也是自然。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