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蓝田一位老人挑担子走村串户给人剃头,

陕西蓝田一位老人挑担子走村串户给人剃头,价格3元40余年未变文·段宏刚9月份,从关中环线回家路上,遇到一位挑着担子在公路上独自行走的老人。老人大约60多岁,脸如老树皮,头戴草帽,鼻梁上架着石头镜。肩上的担子少说也有40斤。老人肩上担子引起我们的兴趣。喂,大爷,您挑的是什么东西,能让我们看看吗?我们好奇地问。老人摘掉墨镜,用目光把我们打量一番,摆摆手说:没问题!老人又指了指担子,接着说:这些是我剃头的家当,我刚从集市上给人剃头回来。担子一边是箱子,箱子里有许多抽斗。老人介绍说,抽斗是用来放置剃刀、刮布以及其它东西的。箱子外层用铜带紧箍。铜带表面雕刻的花纹古朴而精美,吸引我们观看了半天。没有被铜带包住的木头,呈现出一种古老的深褐色,证明它们有些年头。担子另一边是一个漏斗形的铜壶。老人说:铜壶用来烧热水用,剃头时需用热水浇湿头发,这样,剃刀才走得快,头发才能剃得干净利落。用温水洗头,也不会给客人身体里渗入寒气,而落下病根。老人蹲下来把铜壶抚摸了一下,接着说:烧热水一直用煤油,现在煤油涨价到6块了,我剃头40多年,费用却一直是3块钱,从来没有变过。你们看,箱子盖上有个小开口,是用来“投币”的。那时人们都使用铜元和文钱,那个小槽也做得恰到好处,正好一次可以投进去一枚铜元或文钱,整个箱子就像一只大储蓄罐,等它存满了,就取出来腾空接着再用。现在人们用纸币,用来投币的箱子已经派不上用场了。我们惊讶地问:大爷,您这套工具用了多长时间了?老人嘿嘿一笑说:我这套工具是祖传的,超过年了。我们不禁目瞪口呆,却又不得不肃然起敬。同行的乔总喜欢收藏老家具,对老大爷这套剃头工具有了想法。乔总说:大爷,我们想收藏您的宝贝,您开个价吧?老人瞅了我们几眼,摇着头说:你们年轻人不识货,给不上价。我们说:那您说个价。最低一万。老人一边说一边伸出一只指头。我们确实也没有带这么多现金。老人把我们又看了几眼,断定我们不是坏人后,就打开了话匣子。老人说:这套工具是光绪年间制作的,从那时起,他们家族就有人开始以剃头谋生了。族人把工具和手艺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他手中。这套工具足足有年的历史了。老人接着说,他已经老胳膊老腿,早该把手艺和工具传授给儿子。但儿子不喜欢干这事,孙子更指望不上。他虽然60多岁,却不得不亲自上阵,整天挑着担子在附近走街串巷,延续着先人的传统谋生方式。这种理发方式让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接受,目前他给人剃头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营生,而是闲不住,想找个事干,他不想让老祖先的手艺毁在他手上。他的顾客都是方圆几里跟他年龄差不多的老熟人,他隔段时间给他们剃头,像是为了专门去会会老友,跟他们拉拉话、聊聊天。在老人看来,这套工具是他们家族的精神象征和财富,侵染了他们家族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是他们祖祖辈辈的寄托和信仰。他不能在他手里葬送它。老人接着又骄傲地说,他很早就是这片地方的名人,很多人都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许多媒体也曾经报道过他。这大半辈子,他挑着担子走了很多路,比很多人走过的路都要多。老人说完话,挑着担子大踏步离去,身影在夕阳中拉得老长。很快,老人像一位迟暮英雄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三秦大地上,有的是历史的厚度和遗韵。像剃头老艺人那样,饱受岁月浸润的老者不计其数,他们默默无闻的劳苦一生,然后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本身成为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如果不是一些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被毁灭,供人以瞻仰,能有几个后人会想起他们,想起那个年代的真实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