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元年,唐至德二年,淮口县衙门。
衙门公堂上,一紫衣官员正襟危坐,目光深,若有所思。府吏手持廷杖分立两旁,屏声憋气,整个公堂弥漫着一股肃杀气息。
啪!一声巨响,惊堂木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寂。
“把罪犯闾丘晓带上来”!紫衣官员一声令下。一条像死狗样的犯人被两府吏押摔到公堂中间。
“大人饶命呀,我上有八十岁老母需要抚养,下有……”,闾丘晓磕头捣蒜,秀出了“经典”求生大法。
“王昌龄的老母亲谁来抚养乎?”紫衣官员不耐烦打断闾丘晓的求饶。
闾丘晓无言以对,无奈的垂下一会儿即将搬家的脑袋。
…………
②
公元年,京兆长安。
王昌龄小手攥着一把小锄头呱呱坠地------天生的农二代。
如果以王昌齡为主角拍一部电视剧,那么他的前二十年一二个镜头就可以搞定,因为这二十年来他一直很专业做一件事,那就是种地,只是偶尔业余时间读读书。
公元年,18岁的李白已名满四川,家喻户晓,我们的王同学在种地;公元年,21岁的王维状元及第,骚动京师,已经24岁王同学却还在念经求道。用现在的话讲,王昌齡早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这是王同学多年后给出的答案,太穷了,跟李白、王维这些大户有钱人家是根本没法比的。
贫穷的生活没有磨灭王同学那颗文艺的心,看看王同学在家门口附近“郊游”的生活日记。
题灞池二首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
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开门望长川,落暮见渔者。
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秋天,晨曦微露,王同学腰里别着镰刀,去东边的小菜园割点韭菜,邻家大爷也哼着山歌打柴归来,傍晚推开小院柴扉,夕阳西斜,暮江东流,渔歌唱晚。
偶遇白发钓者,又逮着人家一通猛唠。(看来我们的王同学还是个小话痨呢)。
靠,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吗,王同学家真的很穷吗?我深表怀疑,这困顿不堪的日子硬是让他过成了诗。
…………
是雄鹰就要展翅高飞,王同学你起飞时间到了!
“龄儿,你说的嵩山学道几时成行?”
王昌龄的耳边又响起了母亲的催促声,他不记得母亲第几次对他说这样的话了。
“娘,孩儿舍不得离开你和爹呀”
“傻孩子,到了嵩山好好修道复习,早点考取功名,带娘和你爹到大城市去看看,我和你爹还从未出过远门呢。”
“嗯,听娘的,明儿我就出发,这次绝不骗娘。”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村东头十字路口,王昌龄和父老乡亲依依惜别。
从此这只起步的雏鹰,飞向了茫茫的夜空,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③
公元年,唐玄宗开元八年,嵩山,和堂村。
“给我作一首,给我作一首……….”
“别挤,大家排好队呀,每个人都会有的。”
一蓬头垢面年轻人安慰道。
哦,原来是有人在卖艺。
这一切都被远远的一个身着青袍,头戴道巾,手持拂尘的道姑看在眼里。
“居士,请留步”
“请问美女道长有何见教?”
“这样的,贫道书童因家中变故辞职了,不知居士是否愿意屈就到道观工作?”
我愿意!年轻人脱口而出,甚至都有点失态了。
好巧不巧!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这个年轻人就是我们的王昌龄同学,此时已经23岁啦。
说到学道,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好像很不靠谱,好好的不去长安考公务员,学什么道呢,其实不是这样的,自道教被李唐定为国教以来,当道士也是一种时尚。
你看当朝皇帝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都入了道,还有“谪仙人”李白也是道中人,再说了修道也不影响读书和备考。
嵩山作为道教圣地和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那风景自然也是杠杠的,《诗经》云:“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王同学得偿所愿,在这风景如画的国家5A级风景区暂时安顿下来。
看一下王同学当时写的日记:
谒焦炼师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有缘偶遇焦大师,这嵩山就是美呀,青峰摩天,云雾缭绕,松影摇曳,玉阶斑驳,简真人间仙境,关键是吃了焦大师给的不老药后,我轻如羽毛,飘飘欲仙,好像要飞到西海和神仙约会呢。
…………
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王同学已在此修道三年了,作个总结吧,因为王同学准备自我毕业,想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想想在这里的生活,真的好幸福,早上上山采点香草,顺便看一下嵩山的日出,偶尔还能看见长耳朵的仙人,人家的座驾是白鹿,你说拉不拉风?“发我入太行”,王同学决定北上“太行”,再玩一玩什么是“北漂”。
④
生命不息,搓揉不止,搓揉才是人生的真谛。
进山时还略显稚嫩,出山时已是脸上透着刚毅、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王同学骑着小毛驴,尽管“排量”小一点,但毕竟是“四驱”,可比“11路”好使多了,看来焦炼师给王同学发了不少银子,都能买起毛驴啦!
嵩山三年好像把王同学给憋坏了,但见他驾着小毛驴纵横中原大地,晓行夜宿处处拍照,河南,河北,河东很快就被王同学“染指”了。
尽管也经常遇到“路长人困蹇驴嘶”的狼狈,但这些对王同学来说都是小case,因为咱们王同学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怕“搓揉”。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干巴的。
离开家乡有六、七个年头了,洛阳看花,嵩山学道,北上太行,玩得那叫一个嗨,把国家公务员考试这一“初心”好像都给忘了,是不是觉得王同学忒“没心没肺”呀,其实有点冤枉王同学了。
在唐朝“游学”基本上是规定动作,至于你在外“浪”几年,那就属于自选动作了,你想“学而优则仕”,那么身体和灵魂都必须在路上。
诗仙李白的“驴史”就不用多说了,就连参禅悟佛、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也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千古名句。试想,如果你总是毕加索或居里夫人,天天不出门,怎么也“憋”不出这样的名句的。
怎么还不去国考?我们这一千多年后的粉丝都有点着急了。
王同学似乎也很给面子------他决定去长安考公务员了,只是这“激情”的决定相当于现在的裸考呀,毕竟玩得有点太嗨了,身体和灵魂有点脱节。果然,王同学被“翠菊”了。
⑤
公元年,长安,入夜,万籁俱寂。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
“谁,谁………….”
王同学猛地坐起,额头上大颗大颗汗珠簌簌下坠,哦,原来是在做梦呢。
我星你个大星星的,哥们,你们不要大半夜的吓我好不好,不就是出个塞当个兵,用得着这样吗?
长安国考失利,王同学心情自然不好,整天借酒浇愁,前辈的“鬼”话一下子提醒了王同学,这次国考失分最多就是申论,其中《论大唐军队的边塞建设》一题干脆留白了。
走,出塞!
王同学屁股一拍,大腿一拧,头脑一热就定下来了。
雄关漫道,风沙似刀,王昌齡踏雪而行,经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穿越戈壁荒漠,最远抵达西域碎叶城(李白疑似出生地,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不到西部,你就不知道中国有多大,这是多少旅游达人发出的由衷感叹。我们的王同学当然不是一般的“驴友”,作为一名渴望功名,兼济天下的有痣志青年,他看到的不只是自然之美,更多的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的伟大情怀。
《望临洮》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黄尘秋水,千古依旧,蓬蒿白骨,寂寂无言,是无言吗?长安城里孤儿寡母的呜咽啼泣,谁说又不是她们无言的控诉?
营帐绵绵,旌旗猎猎,热血与落霞争辉,狼嚎与战鼓齐鸣,这是与关内截然不同的异域风情。
白天王同学与战士们策马戍边,傍晚就和他们篝火派对。
夜深千帐灯。
军营里篝火熏天,一群像胡杨一样坚韧的战士,长年坚守在这里,他们团坐在王同学身边,听他讲家乡的故事,讲嵩山的修道生活……
让昌齡哥哥给我们作首诗怎么样?有人提议。
好呀,好呀,战士们齐声附和。
王同学并不推辞,起身拽步,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捻着胡须,写点什么呢?他回头看看战士们那期盼的目光,再回首仰目,一轮明月孤挂夜空,那明月仿佛也在看着他,同样也是期许的目光。
这轮明月见证过李广、卫青横扫匈奴,霍去病犁庭扫穴,封狼居胥,再看看不远处戍楼关隘,王同学杯中酒一饮而尽,铿锵高吟,这首后来被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就这样诞生了。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真正的神品无需解释,千年后的我们再读此诗,仿佛又回到了那血脉偾张、激情燃烧的岁月。
掌声雷动,战士们一下子围了上来,眼中噙着泪花,争相拥抱,久久不愿放开。此时的王同学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感,胸中块垒,倾泻而出,再次吟唱: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折戟沉沙,誓言如铁,没有战士们浴血沙场,哪来长安城里的万邦朝拜?没有战士们汗水浇灌,又哪来的洛阳花开?用一句话老掉牙的鸡汤来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忆古思今,我们今天的幸福小康生活,不也是边关人民子弟兵用青春、用热血,甚至用生命换来的吗?
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三十年风雨兼程,八千里路云和月,那个农耕少年、嵩山道士,漫游中原,再到边陲这三年艰苦卓绝的军旅生涯,还有谁比他更硬核,他就是大唐独一无二的歌者,无愧“边塞诗先驱”的光荣称号,七绝圣手、诗家夫子已然诞生。
⑥
公元---,这三年西部边陲相对安宁,少无战事,王同学没有实现上马杀敌、建功立业的愿望,于公元年,离开边塞,回到家乡,隐居长安蓝田县石门谷,准备国考。
这时候王同学已名声在外,他的一些诗歌频频刷爆长安朋友圈,吸粉无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更是雄霸大唐金曲排行榜Top1。
王同学这几年兵没白当,心态已成熟多了,对于突然“蹿红”没有沾沾自喜,同时吸取了上次国考失利的教训,没有仓促上阵,而是“头悬梁,锥刺股”潜心备考。
万事俱备,只欠开考。
公元年,年近而立之年的王同学再次踏上考场,在应试的学子中上有六七十岁的白发老翁,下有十五六岁的青涩少年。王同学不敢大意,沉着冷静,稳定发挥。
这次王同学没有让机会溜走,中进士及第,旋即在长安城里名声大噪,求签名、求合影的粉丝前堵后截,一时风头无两。
王昌齡这次运气还不错,没多久就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大唐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官是小了点,但此刻王同学意气风发,并不介意,至少进了编制,有了长安户口,再说在什么岗位不都是为人民服务嘛。
或许初入官场,并不谙官场各种“潜规则”,不久即迁职龙标尉(相当于湖南怀化公安局长),从京城一小官一下子变成地方一小官,并且龙标远在岭南,在当时可是不折不扣的“瘴疠”之地,王同学的心中郁闷可想而知了。
长安未央湖公园,春光明媚,游人如织。昌齡被人流裹挟着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明天就要离开长安到龙标了,他有点留恋。
杨柳依依,莺鸣凄凄。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蓦然,昌齡发现不远处二楼上一年轻少妇,高髻云鬟,浓妆艳抺,脸上写着淡淡的忧伤,看着楚楚可怜,好像在想着什么人。
都说诗人的内心是敏感的,柔软的,昌齡此时由钢铁直男化身暖男一枚。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她打扮的这么漂亮,可心爱的人却远在边关无法欣赏,当初真的不该让他弄什么“觅封侯”。这何尝不是说自己呢,空有一身才华,却无人赏识。
⑦
公元年,在龙标当了四年公安局长的昌齡再次回长安应试。
这次他参考的是博学宏词科考试,一举荣登魁首,这相当于基层公务员参加中央机关公务员遴选,属优中选优,其难度不亚于进士及第。
中唐文坛大V韩愈曾两次参加这一科目考试,均是铩羽而归,这也佐证了昌齡的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绝非浪得虚名。
按照大唐干部人事任免规定,考中博学宏词科的须安排工作,不像进士,考完了,正常情况下还得再等待,再考试,有很多进士等了一辈子都没能等到offer。
要知道唐朝每年录取的进士不过20多人,录取率1%左右,你说难不?可让人郁闷的是,考上了进士也不一定有班上,就像你考上了清华、北大一毕业就失业,这是不是有点“活久见”?
有点小跑题,再跑回来,该给昌齡同志重新安排工作了,这次该提拔了吧。
呵呵----汜水县尉(河南荥阳县公安局长),平调,还是公安局长,只是地理位置提拔了,其码汜水位居中原,纳入了东都洛阳城市圈,又可以和诗朋酒友们喝酒撸串了。
好景不长,连这小县城的公安局长也不让当了,公元年,一纸调令-------迁江宁丞(南京市江宁县副县长),从县尉到县丞,貌似升了一级,其实是明升暗降,毕竟和政治中心长安渐行渐远。
昌齡心里明白,有人诬称他“不护细行”,何谓“不护细行”,不过就是翘个班,迟个到,见到领导没微笑。
其实真正的原因不过是昌齡才华横溢,且不加收敛,有些人怕被淹到而已。
“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昌齡带着几分无奈,几分惆怅上任江宁。从年—年,昌齡在江宁过的并不开心,“不应百尺松,空老钟山霭”,他不愿意就这样终老江宁。
公元—年十年间,昌齡从长安→龙标→长安→汜水→江宁,这官当的像心电图一样,昌齡被“搓揉”得体无完肤。
尽管昌齡为盛世添砖献瓦的理想一次次被浇灭,但他一直是个有操守、爱祖国、爱人民、爱朋友的读书人,为了自己毕生追求,一路龟行,决不犬蹭,决不向权贵乞怜。
唐朝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齡被小人构陷,远贬岭南,昌齡这位钢铁直男,没有趋炎附势,落井下石,而是逆风而上,抨击权贵,声援九齡,这实在是污浊官场难得的一股清流。
昌齡这种“直男”性格虽然不适合做官,但我坚决要为他点赞,干的漂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做官只是一时,做人才是一世,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昌齡理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昌齡心知肚明,不久就因为站队张九齡而得罪权臣李林甫,再次远贬岭南。
⑧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昌齡还未到岭南,遇到朝廷大赦,半路上昌齡又被召回长安。
好巧不巧,年,昌齡在返回长安途中,在岳阳楼偶遇李白,两人都是当时文坛大咖,彼此神交已久,一见如故。
李白此时也是在长安求职未果,郁闷而归,二人也算是“同病相怜”吧,于是乎携手泛舟洞庭湖,喝酒撸串,好不快乐,临别昌齡作诗相赠。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送别李白,昌齡继续北上,路过襄阳时,自然想到了孟浩然。孟浩然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连诗仙李白都露骨地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图片来自网络遥想当年长安秘书省即景联句赛诗大会上,老孟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两句诗技惊四座,倾倒了众大神,给当时还是校书郎的昌齡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去会会这孟大夫子。
老友相见,老泪纵横,昌齡官途蹭蹬,孟浩然更是襄阳布衣一“布”到底,终生不得仕,彼此都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喝酒,喝酒,喝酒不谈工作。
都在酒中,二人开启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模式,其中有一道襄阳特产红烧查头鳊,更是孟浩然平时最爱。
只是因为老孟最近背生毒疮刚刚痊愈,遵医嘱忌食河鲜,已经好久没有吃了,可能老孟觉得背疮好得差不多了,又或许是遇到老朋友一高兴把忌口这事给忘了,反正一连几日和昌齡胡吃海喝,完全忘记自己是一个大病初愈的人。
很遗憾,河鲜乃发物,没几日孟浩然旧病复发,一代文宗猝然离世。
尚未到长安,昌齡就听到孟浩然死讯。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读着孟浩然给自己的送别诗,昌齡捶胸顿足,悲痛不已。还没有从失去朋友的悲伤中走出来,一路舟车劳顿抵达长安没几天的昌齡,接到吏部任职通知----迁江宁丞。
我去,又是江宁,昌齡彻底无语了,你特么的就知道江宁。
昌齡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尊严的,你们这么肆无忌惮地“搓揉”人家,人家也会骂娘的。
昌齡的小迷弟,比他小20多岁的岑参写诗相送。
送王昌齡赴江宁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月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
…………………………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老大呀,你暂时没得到朝廷重用,不要紧的,你有蛟龙鸿鹄之志,吃好睡好,早晚有一天会杀回长安的。
算了,不和长安那帮龟孙子计较了,老子就当公费旅游了,昌齡一路走走停停,观光赏月,途经洛阳时一住就是半年。
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时,请辛渐代向洛阳朋友问好,并写诗相送。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的朋友们,我王昌齡还是王昌齡,不要为我担心呀。表面是对洛阳亲友的宽慰之语,又何尝不是对自己遭遇不公的一种“王之蔑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公元年,唐玄宗天宝三载,47岁的昌齡再任江宁丞。4月回长安汇报工作,免不了又挨了不少批,对此昌齡已做到“心如止水”,表示坚决改正错误,端正态度,好好工作。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不?”
昌齡、高适、王之涣三位死党又约上了。
酒店外雨雪霏霏,酒店内春意盎然。
“五魁首呀,六六呀……”三人围着红泥小火炉又嗨起来了。
“来了,来了”,酒店里一阵骚动。
哥仨抬头一看,只见四个梨园女子,玉饰珠裹,凹凸有致,正款款上楼。
哦,有人点歌,哥仨一阵兴奋。
我们哥仨在诗坛也算著名人物了,一直未分个高下,不如让小姐姐们做个评判,她们唱谁的诗最多,谁就是老大,如何?有人提议。
好!大家一致同意。
话毕,一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昌齡哈哈一笑,伸手在墙壁画一杠。
不好意思了,先拔头筹,绝句一首。
紧接着第二位歌女出场: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属悼亡诗,靠,连追悼词都能谱曲流唱,可见写得有多悲切,高适听后,也顾不上悲切了,赶紧为自己画上一杠。
继续,第三位歌女接着唱: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昌齡再次伸手画壁,喜得合不拢嘴。
承让,承让,两首了。
这时,昌齡和高适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王之涣。
大哥,可就差你啦。
王之涣一脸淡定(还是假装淡定?),想当年哥凭着一首《登鹳雀楼》红遍大江南北,还怕你俩不成。
刚才前面的几个丫头片子只不过会唱些“下里巴人”的曲子,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岂是她们能唱的,瞧好喽,那位最漂亮的小姐姐肯定唱我的,如果唱的不是我的,我就从此封笔,退出江湖。
接着,又用充满挑衅的眼光盯着王、高二人。
如果是我的,那可就要委屈二位拜我为师啦。
那下面我们就竖耳以待大哥的“阳春白雪”了。
王、高二人一阵坏笑。
只见第四位那位最美小姐姐缓步而出,素手纤纤,轻拨琵琶,朱唇微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侬侬软语,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果然不同凡响,此曲正是王之涣的传世名作《凉州词》。
你这俩土包子,我说的没错吧,快过来叩首拜师吧。
王之涣对二人一阵揶揄。
三位诗人开怀大笑。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⑨
至年,昌齡前前后后一共在江宁待了八年,这也是后世将其称之为王江宁的原因。这一年还是因言再贬为龙标尉,他这辈子算是和湘西结下不解之缘了。
在去龙标途中,李白闻讯写诗安慰,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闻王昌齡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怜君何事到天涯,月亮代表我的心,真正的友谊在微末之时犹显珍贵。李白的心,昌齡读的懂。
从公元年----年昌齡在龙标整整待了8年,所以又为自己赢得了王龙标的称号。
昌齡在龙标的深山老林过着异常清苦的生活,虽然自己仕途不顺,但他体恤民情,为政以宽,达观豁达,深得当地民众爱戴。这期间他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精彩诗篇。
好友要从龙标去武冈,昌齡写诗相送。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也因疫情更为大家所熟知,它出现在日本对我国捐赠的抗疫物资上,一方面说明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唐诗影响之深远。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首诗也算是给他的一众朋友一个回应了,弟兄们,我在这过的很好,青山明月,恣酒竹林,弦歌悠扬。其实他内心的痛他自己知道,朋友也知道。
⑩
母在巢中望子归,折翅宵小梦不成。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公元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江山摇摇欲坠,长安、洛阳朝不保夕。
此时远处龙标的昌齡心急如焚,牵挂着长安老母亲,当初离家起飞的雏鹰此时已年近花甲,也该回家了。
一路碾转,公元年昌齡路过亳州,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呜呼,终未归全孝道,不亦痛哉!
闾丘晓和王昌齡两人属八杆子都打不到的那种,生活中没任何交集,非要说认识,可能闾丘晓是王昌齡的“黑粉丝”吧。
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齡?!
史书记载甚少,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云王昌齡:“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杀”。
善恶终有报,苍天饶过谁。
公元年,当朝宰相兼河南节度使张镐奉命平叛,闾丘晓因贻误军机罪被处以“杖刑”(所谓杖刑,就是用乱棍打死)。
这就是文章开头部分所讲的故事,那紫衣官员便是张镐,他主持了公道,为昌齡伸了冤,报了仇,也让千年后的我们内心得到了一丝安慰。
王昌齡的一生是被“搓揉”的一生,他弱冠之齡离家,纵横大唐诗坛40年,存诗首,他的边塞诗、宫怨诗、送别诗件件精品,在唐诗坛享有崇高的声誉,是个“零差评”、足以比肩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
《唐才子传》:“王稍声峻,奇句俊格,惊耳骇目。”
明文学家王士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近代诗人学者闻一多:“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孟浩然)。”
…………
诚然如斯,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乃实至名归也。
终
参考资料:
《唐才子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李立朴译注
王昌齡诗歌研究.知网空间[—6—2]
王昌齡—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