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中最经典的10首七言律诗,都是千古名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那家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怀古诗,黄鹤楼也因为这首诗而声名远播。

诗歌写道,历史传说里的仙人已经驾鹤仙游了,这里只剩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自从飞去之后就不再回来了,千载之后的今天,当年的朵朵白云依旧空荡荡地飘来飘去。放眼望去,晴空之下,长江对岸的平原上一棵棵绿树郁郁葱葱,鹦鹉洲上的芳草也欣欣向荣。转眼到了黄昏,故乡消失在视野之外,只能看到江面上迷茫的烟雾的波浪,让人寂寥、哀愁。

李白读到此诗后,曾感慨“三拳打倒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表示自己只得“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也就是后世的诗人想要再题咏黄鹤楼的话,无论如何也很难超越崔颢的成就了。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是一首王维抒写自己在辋川别业隐居生活图景的诗歌。

诗歌写道,连绵不断地雨水使空林中积满了潮湿的水气,让烟火的上升都变得缓慢了,我准备好粮食和蔬菜区犒赏在田地中干活儿的农民。白鹭在广漠的水田上飞来飞去,黄鹂在高大茂密的树林间婉转啼鸣。我久在山中隐居,习惯了在闲静中观看朝槿花的荣谢;每天在松树下采摘露葵,作素斋来享用。作为一个山林野老,我早就退出了世俗的烦扰纷争,海鸥有什么理由再来猜疑我呢。

诗歌的前四句以写景为主,描述辋川山林中雨后炊烟缭绕、朦胧清丽又充满生机的美景,还有人间的温情。后四句转入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展现,作者在山中静观朝槿的变化,在松林下采集露葵作为每天食用的素斋,则共同展现了他宁静、淡泊的心境,并且和最后两句流畅衔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被胡应麟称赞为“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诗歌写道,我在这高台之上,感受凛冽的秋风、高旷的寒空和凄厉的猿鸣,眼前是清澈的水面、乳白的沙滩和低回的飞鸟。一望无垠的落叶在秋风中瑟瑟飘落,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在我的面前滚滚而来。在这万里之外的深秋,我一个人长年漂泊在外;衰老的身躯本来就体弱多病,此番又孤独地登上这座高台极目远望。时势是如此艰难,我长年惆怅惋惜,早已两鬓斑白;因为穷困潦倒还体弱多病,又刚刚戒掉了一直聊以为寄托的那杯浊酒。

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八句均为对仗,但并不显露出着意为之的痕迹。能在流畅的语言表述和酣畅淋漓的情感抒发中不着痕迹地实现句法的严整对仗。颈联的两句,则在14个字的对偶句中传达了至少八层含义。“万里”形容地理的偏远,“悲秋”是自然节气的凄凉,“作客”是漂泊在外的寂寞,“常作客”是这种寂寞状态持续已久的酸楚;“百年”是老年人的悲哀,“多病”是久病者的无奈,“登台”意味着登高之后目睹秋景的萧瑟,“独登台”又意味着这种萧瑟只能由自己一个人默默品尝,没有亲朋好友帮助他分担。尾联被一些人认为略显“微弱”,但胡应麟认为前六句已经极其“飞扬震动”,因此需要这种“软冷”的结语以形成语言的张力,这样正好可以使“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杜甫诗歌苍凉雄浑、沉郁顿挫的特色,都可以在这首诗中充分领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在成都武侯祠前缅怀、歌颂诸葛亮功绩的诗歌,创作于杜甫初到成都之时。

诗歌写道,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丞相的祠堂呢?就在那锦官城郊外翠柏森森的地方。那里碧绿的青草孤独地长满台阶,虽洋溢着春色但依旧荒凉寂寞;黄鹂隔着树叶在婉转歌唱,却空有一副歌喉,无人聆赏。遥想当年,蜀汉先主刘备三顾茅庐,反复向丞相求教平定天下的谋略;丞相协助蜀汉两代帝王奠定并完善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业,鞠躬尽瘁地奉献忠臣的心血。可惜他在出师北伐尚未胜利的时候就早早去世了,让古往今来多少壮志未酬的英雄都泪流满襟。

诗歌的前四句是对丞相祠堂肃穆、寂寞景象的直观描摹,满园的绿草、鸣唱的黄鹂都在孤独、寂寞地生长,传递出“不胜寥落”的意境。颈联开始转入对诸葛亮一生贡献和功绩的追忆,结尾则抒发了对诸葛亮功败垂成的极度悲慨之情。传说,北宋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就悲愤地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语,这两句诗也成为了所有壮志未酬者的惆怅心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当时杜甫流寓梓州,听得安史之乱平定的捷报,写下了这首千载之后仍令人倍感振奋的诗篇。

诗歌写道,我在遥远的剑门关外忽然听到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捷报,刚听说的时候激动得涕泪流满了衣裳。转过头来一看,妻子儿女平日的愁容也都不见了,我情不自禁地胡乱卷起手边的诗书,欣喜欲狂。乘着晴空纵情高歌,还要开怀畅饮;趁着春意盎然的时节,正好可以重回故乡。我想即刻就从这巴峡出发穿过巫侠,再取道襄阳回到心念的洛阳。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浓郁的爱国情怀,而且在艺术上也极为精湛。作者初次听到捷报的时候,并不是瞬间狂喜,而是“涕泪满衣裳”,因为这场浩劫给国家、全社会和作者自己带来了太大的灾难和难以抚平的创痛。后来看到妻子儿女的欣喜之后,才从对痛苦的追忆中走了出来,变得喜不自胜,这种情绪的转化既自然,也熔铸了浓郁的亲情。并且,颔联极为流畅地叙述了连续的动作和心情变化的过程,语义贯通而下同时对仗严谨整饬,是极其自然娴熟的“流水对”。颈联由此刻的狂喜过渡到归家的计划,同样对仗工整但看不出匠气。尾联连用四个地名,并且是与颔联同样圆熟的“流水对”,被诗评家评为“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凭吊长沙的贾谊故宅,借贾谊的命运来伤悼自己的遭际。

诗歌写道,当年的贾谊被贬官以后,有三年的时间都羁留在这个偏远的地方,一直到现在,楚地始终回荡着这位客居者的悲情。贾谊早已作古,只有秋草在他的故园中孤独地生长;凄凉的树林里只剩下西斜的落日洒下的余晖。汉文帝是古往今来难得的有道之君,但他对贾谊仍然刻薄寡恩;眼前这湘水无情地流逝,又怎能体会我如今凭吊的深意呢。在这江山寂寞荒凉的地方,我伤悼贾谊也怜惜自己,究竟为何被发落到如此遥远的天涯。

作为一首怀古诗,这首诗借古人的命运来感怀个人身世的含义十分明显,因为此时的作者正与贾谊经历类似的“谪宦”生涯。但如果拿这首诗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来比较的话,就可以发现刘长卿和杜甫的视野、高度和胸怀都是相距甚远的。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一首怀古诗,写作于穆宗长庆四年()自夔州赴和州途中。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的长江南岸,曾是三国时期东吴重要的水上防线。

诗歌写道,当年王濬率领着西晋的舰队从益州浩荡出发征讨东吴,金陵城的帝王之气在那一时刻黯然失色。吴国布置的足有千寻之长的铁链顷刻沉入江底,随后一支战败请降的旗帜无可奈何地树在了石头城上。这个地方,几百年来见证了多少回像这样的兴衰荣辱的变迁,可是这西塞山仍然像沉睡了一样,头枕着寒冷的江流无声伫立。从今往后将是天下大同的岁月,这旧日的军事营垒也将伴着这秋日的芦荻丛一同萧瑟破败。

作为一首怀古诗,表达历史已成往事,人事已经变迁的沧桑与悲凉感,是惯常的写作范式。这首诗基本上不脱离这一范式的框架,但在细节上也有诸多可称道之处。第二句写吴国帝王之气的消歇,采用了“黯然收”这一动词,一方面有押韵的考虑,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金陵的王气只是遭到了挫败,而并没有真正的消失、断绝。这也扣住了第五句的“人世几回伤往事”。颔联两句是语义衔接的流水对,比较凝练地概括了王濬灭吴的历史经过,而“千寻铁锁”与“一片降幡”在数字与重量上的鲜明对比,更抒发了了历史无情变迁的深切感慨。颈联两句,感怀的对象不止于西晋灭吴这一件史事,而是涵括了数百年来在长江两岸发生的所有军事争斗与政权更迭。尾联既传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也包含了对天下一统的安定形势的期待。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一首阐释空间很大的诗。“锦瑟”是托物起兴,用于抒发作者内心中较为隐秘的一种情怀。

这只锦瑟不知为何拥有五十根弦,它的每一根弦、每一条柱都让我想到了自己逝去的美好岁月。过去的日子就像庄周梦蝶那样奇幻缥缈,有时也像望帝悲鸣魂化杜鹃那样使我伤心凄楚。回望过去,那种感受就好比一颗璀璨的鲛人泪珠被遗弃在大海之中,在月光的映衬下默默发亮;又好像阳光照耀下的蓝田玉山生出层层烟霭,那样朦胧虚无。这种惆怅的情感并不是追忆时才有的,而是在过去的时刻就已经如此惘然。

一般认为,作者写作此诗时已经将近五十岁,因此由锦瑟的“五十弦”产生了由衷的触动,并且由此开始了对“华年”的追忆。作者感到自己的才华和命运,就如同散发着光亮却没有被世人珍惜的沧海明珠;而心中的理想则像蓝田日暖之下袅袅生烟的良玉,那样可望而不可即。作者在追思旧日的、已经回不去的生活场景和状态,但具体确指过去的什么,却在诗中没有明确解释,诗评家也很难给出确切的说法。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写道,在昨夜的星光和清风之下,我们相会在那富丽堂皇的画楼和桂堂之间。我虽然身上没有长出彩凤的双翅,飞到你身边与你相偎相依,但我们的心却像灵犀一样彼此相通默契。昨晚在筵席上,我们在美酒的暖意里隔座传钩,在蜡烛的灯光下射覆猜谜,尽情嬉戏。可叹我身不由己,听到报晓的钟鼓声后不得不赶去上朝,仓促间跑到秘书省去的情形就好比蓬草一样。

从文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的语义并不难于理解,但在指涉的对象、内容上却很难被坐实。这首无题诗,其实是与另一首七言绝句构成一组,那首诗写道“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应该说,两首诗的内容都是对某一事件、场景的回忆性描述,在叙述中渗透并表达出情感。将此两首诗参照阅读,则可证明该诗记录的是作者与一位富贵之家女子相遇、传情的经过和细节。在一次家宴上,作者与这位女子相遇,两人很快就有了互相吸引的默契,在觥筹交错与各种游戏之间默默地传递着情感。但是时间飞快,欢宴的时刻很快就结束了,作者不得不迎着第二天清晨的钟鼓回到官场,他由此感到深深遗憾,并嗟叹自己身不由己的处境。此诗的内容,也呼应了组诗中另外一首中的“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秦楼客”是作者的自称,而宴席上的眉目传情也与“偷看”相对应。当然,根据另一首的前两句交代,这位贵家女子很可能早就声名在外,作者对她的仰慕也已很久,一直无缘得见,即所谓“昔年相望抵天涯”。那么,这次在筵席上的眉目传情,带给作者的心灵体验一定极其深刻、震撼。这也就是作者对自己不得不在匆忙之间离开筵席“听鼓应官去”备感失落的原因。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也是一首抒发相思之情的诗歌。诗歌写道,我们每次相见都如此艰难,因此分别时总会更加难舍难分,眼下这东风也这样绵软无力,百花都跟着凋零了。我炽热的情感,就像那缠绵不绝的蚕丝,会倾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像那长流不止的烛泪,会伴随着我的生命直到化为灰烬。想必你每天清晨,都担心照镜子时会陡然发现自己的鬓发已悄悄变白;每天夜里,你也一定会伴着寒冷的月光苦吟诗句,才能捱过这孤独的漫漫长夜吧。幸好这里距离蓬山并不太远,可以劳烦传情的青鸟,将我这份真诚、焦虑的思念殷勤送达。

古代不少解读者认为这首诗所写的内容肯定不止于爱情,应该包含了重要的政治寄托之意。人在爱情中的心理,确实有可能和他在其他情境下的心态和处境有类似之处,中国古代的诗歌可以借助爱情的语言与情境,来表达更为深远、广阔的含义,只要存在相通或类同的因素。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现在也有很多人在引用时抛开了“丝”的谐音,用以描摹人在事业奉献时的执着与坚定。这首诗表达的情感,第一是一种在压力之下的苦恋式的执着坚韧,第二是双方都对彼此的情感和处境感同身受。那么,具体的情感对象、情感属性为何,既然没有确切的文献依据,在逻辑上也可以有广阔的阐释空间。这是解读李商隐诗歌——特别是无题诗——时惯用的方法和模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8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