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普通的山东汉子,为了5箱国宝,在山洞

白癜风怎么食补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150080.html

《炮火下的国宝》在央视播出之后得到了百分百的好评,很多人都看哭了。

影片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讲述了抗战期间,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为了保护国宝而付出和牺牲的故事,有很多古书都是孤本,都是真正的国宝,我们要说的这一位英雄,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山东大汉,为了5箱国宝,他在山洞里面藏了10年!

李义贵,一个普通的山东大汉,最开始的时候是拉黄包车的,简单的体力活,也是当时最简单的人,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变成了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的一个私人秘书,因为没有太多的能力,所以工作就是一些简单的事情,放在如今,或许就是一个普通的临时工。

可就是这样一个临时工,却付出了自己的10年。

年的时候,战争爆发了,为了保护国宝,李义贵接到了一份工作,那就是把上万本古籍珍本还有各种名家字画等国宝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李义贵一个人想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很难想象这一路他都是怎么走的,从山东一直走到了乐山,走了多里路之后,李义贵停了下来,躲在一个山洞里面,老老实实的守护着5箱国宝,这时候已经是年了!

在山洞里面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没吃没喝,没睡的地方,再加上当时处于战乱状态,想要安安稳稳的生活都是不现实的,这时候他面临的唯一问题就是活下去,这一躲就是10年的时间,虽然日子很苦,但李义贵却从来都没有把国宝据为己有的想法,就这么坚持下去了!

10年时间里,李义贵没有传出一点消息,10年后已经是年了,他彻底完成了任务,也彻底安全了,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老婆改嫁,孩子对他没有一点感情。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国宝,真的是太难了,但李义贵做到了,还有很多人也都做到了,向这些忠义尽责的前辈致以最高的敬意!

--------------

文盲李义贵13年守护瑰宝

关键词:[提要]日寇侵华,抗战爆发,时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担心馆藏善本图书与文物精品落于敌手,或毁于战火,乃将文物珍品于年10月起迁出济南,这批图书文物首运曲阜,后战事逼紧,王献唐等携5箱至四川乐山大佛寺保护,余26箱留存曲阜。

记者济南时报钱欢青

从左到右依次为:王献唐、屈万里、李义贵

■王献唐、屈万里、李义贵远徙七千里,历时13年守护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册古籍珍善本、件珍贵书画、件金石器物多属稀世文物图籍,是山东省图书馆数代人几十年珍藏。

写文物传奇,最应该写的,是抗战时期王献唐、屈万里、李义贵携带山东文物精华前往四川这一“传奇”故事。

日寇侵华,抗战爆发,时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担心馆藏善本图书与文物精品落于敌手,或毁于战火,乃将文物珍品于年10月起迁出济南,这批图书文物首运曲阜,后战事逼紧,王献唐等携5箱至四川乐山大佛寺保护,余26箱留存曲阜。

年11月,原留存曲阜图书、文物回济;年12月,存放四川图书、文物回济。

从年出济南开始,王献唐护宝十载(年11月至年6月)。期间,运书、护书费用多由王献唐以研究经费维持。守护人李义贵做小贩等维持生活费用。

在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王献唐研究专家李勇慧眼里,王献唐三人南下护宝的举动,无异于是“另一种抗战”。日前,记者数次专访李勇慧,请她揭示王献唐三人南下护宝的历史动因、曲折过程和历史意义。

韩复榘在王献唐呈文上批了两个字———“不理”

李勇慧介绍,年7月抗战开始,为防馆藏图书与文物精品毁于战火,王献唐向政府请款保护文物,并作防空准备。随战局日益激化,他准备将馆藏善本及重要文物南迁。8月14日,编藏部主任屈万里奉王献唐命,开始装箱。王献唐呈报当时的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请求政府派车运文物南下并拨付经费。未料想,韩复榘在呈文上批了两个字“不理”。

此事在抗战胜利后不久,著名学者黄裳在南京报纸上发表的《访“钵山精舍”》将韩对抢救文化之“不作为”曝光。

在曲阜奉祀官府的文物安然躲过战祸

李勇慧介绍,王献唐载书播迁之际,虽未得韩复榘支持,却得到多位爱国人士鼎力相助。其中国民党元老丁惟汾,孔子第77代嫡孙、最后一任“衍圣公”孔德成,当年的济南市财政局局长邢蓝田,医院院长尹莘农,济南书商彭辑五,著名学者傅斯年、黄炎培等人皆给予支持与帮助。

初选南迁地点时,山东省教育厅希望迁至故宫博物院在南京的保存所。王献唐认为以曲阜奉祀官府最为妥当。济南陷落前,他与屈万里选馆中善本经籍暨文物书画砖瓦之属,与屈万里及工友李义贵,冒敌机轰炸津浦路之险,将10巨箱运至兖州继转曲阜,妥存奉祀官府。后又运两次计31箱。在王献唐护书南迁时,孔德成协助安置与保护山东馆古籍与文物居功至伟。

其后局势危急,国民政府特派官员护送孔奉祀官至汉口。王献唐三人,将第一次所运10箱中精选其半迁至四川;其余存放奉祀官府。据称当时王献唐与孔德成有约:若国亡,存留的26箱古籍文物,则为奉祀官府所有;若光复,则归还省图。

抗战期间,在曲阜奉祀官府的文物安然无恙躲过战祸。

在宜昌,三人险丧敌机狂轰滥炸中

李勇慧说,年12月27日,王献唐与屈万里、李义贵携文物5箱,搭乘尹莘医院专车,离开曲阜南下。这一天济南陷落。此后,“过铜山,经汴郑,出武胜关,凡八日行程,三遇空袭,而抵汉口。”在汉口行将装船入川时,运费无着,幸遇山东大学在汉口奉命迁校四川万县,校长林济清聘王献唐为中文系教授,预付银元酬金,才解燃眉之急。

李勇慧说:“逆江而上一路艰辛。在宜昌,三人险些丧生于敌机狂轰乱炸之中;在离开宜昌时,天尚未明,街头烛火点点,行人稀少,及到码头发现无工人装船,方知此日是旧历新年。佳节蒙离乱,游子之情,凄楚难言;在重庆以小舟运书至火轮时,屈万里先生失足跌下驳船,幸身体健捷,得以攀览,免于难。时入川鲁籍同乡溺死汉水者已达20余人,忆起令人悚然。为寻一安全之处,王献唐访丁惟汾,请其托王子壮向教育部次长张道藩说项,同意将馆中物品移乐山。直至年12月29日,在黄炎培等人帮助下,始将珍贵文物安全地存于乐山大佛寺天后宫中。前后时逾一载,地迁近七千里。屈万里后来曾写过一篇长文《载书播迁记》,详细记载了三人南迁过程中的艰辛。”

在流寓岩洞佛寺护书期间,王献唐以馆长自任。在政府经费几尽断绝下,用自己在大学和学术团体任职的微簿收入,维持保护图书费用的开支。

清贫困苦中,王献唐衣食不继,而志守弥坚。书斋署“那罗延室”。“那罗延”,梵语“坚牢”,意在牢守齐鲁图书文物之决心。在乐山,时有敌机轰炸,每遇空袭警报,大家四散于防空洞中,唯独王献唐坚守书籍文物。别人劝其暂时躲避,他笑着说:“这些东西是我的生命,一个人不能舍了自己的生命。”

李勇慧说,年9月济南解放后王献唐去职,仍积极配合,终使分存于孔府奉祀官府、乐山大佛寺的图书文物于年12月11日、年12月25日,完整无缺地返回故里,由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代为保存。

护书十载,身无长物,重病缠身,亲人生离死别,犹未悔也

李勇慧说,王献唐离乡十载,思乡之绪荥绕心头,“然比思乡更痛的是亲人阴阳永隔。献唐有四子,其中两个死在四川。

根据著名史学家赵俪生先生资料记载,王献唐的大儿子是地下共产党员,被捕之后关在渣滓洞。后来挖出来王献唐大儿子两口子的尸体,女朋友还怀着孕。二儿子是他最心爱的,华西医科大学优秀毕业生,已预先订妥公费资送留学,可是谁会想到,突然感染脑膜炎,一两天就没了。献唐非常悲痛。”与王献唐一同护书南下的屈万里、李义贵,其亲属亦天各一方。

王献唐在四川期间,身体每况愈下,神经痉挛症时常发作,脑疾日重,目不能见光,头不能见风,失眠更甚。年6月中旬,因脑疾重,王医院作开颅手术。

护书十载,身无长物,而重病缠身,亲人生离死别,献唐悔乎?在王献唐所作的《自箴》中,鲜明表达了保护齐鲁文脉而问心无愧之态度:“学以致知,求诸近,求之远;行贵克己,不怨天,不尤人。”

“行贵克己”,道出王献唐为人处世之道。“不怨天,不尤人”,更表示其保护齐鲁文脉“舍我其谁”的姿态。其年11月20日致当时的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李泰华函云“此项物品已为山东文物之精华,献唐既为山东从敌机轰炸中抢运而出,亦当负责使其归还山东,虽劳病至此,无怼也”之语,更是其毕生爱国之最好体现。

保护齐鲁文化瑰宝,堪称“另一种抗战”

李勇慧说,王献唐南迁文物,包括山东省图书馆、山东金石保存所成立30年来收藏之金石古物、书籍珍本及字画精品。因此这次载书远播,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与抢救齐鲁文脉与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运往四川的图书文物有三大类。第一类为古籍珍善本,种册,珍稀者有:宋赣州州学刊本《文选》、宋宝佑赵节斋刊本《通鉴纪事本末》等;第二类为书画类,种件,珍贵者:王渔洋行书诗笺、刘石庵小楷五福颂、郑板桥行书堂幅、高南阜书画屏、石涛山水堂幅、恽南田山水画等;第三类为金石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砖瓦、甲骨等件,珍奇如商父乙鼎、商五戈足形鼎、商甲骨、周明我鼎、周五敦、秦二世元年诏版等,多属稀世文物图籍。留存曲阜者多为山东文献,也非常珍贵,皆是山东省图书馆与山东金石保存所数代人几十年的珍藏,也是齐鲁文化的瑰宝精华与中华文明之所在。

王献唐保存珍籍于炮火之中,其功绩无法估量。这是山东乃至中国文化史、抗战史上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故事。年11月18日,在王献唐去世后的第三天,山东省政府在省民政厅礼厅由副省长余修主持举行公祭王献唐活动。《大众日报》年11月18日刊发公祭通告,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当月在《考古》上发表纪念性文章,这是对王献唐道德品行的充分肯定。

“使命意识”、“独立思想”与“严谨学风”

李勇慧说,现在少有人了解王献唐,但他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后人继承。王献唐出生,山东日照人,现代杰出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金石考古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是山东地区考古、文物事业的奠基人。其一生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山左文献不遗余力,贡献卓著;于近代图书馆管理及文字、音韵、训诂、金石、考古、史学、版本、目录、校勘、书画、篆刻多个学术与艺术领域皆有斩获,成就斐然。昔王鸣盛序《十七史商榷》有言曰:“予任其劳而使人受其逸,予居其难而使人乐其易。”献唐之功,实在于兹。其有功于中国学术文化者,可谓“虽百世而下,必将与日月同光,山河并寿。”

李勇慧说,王献唐从青年时代即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从头说起”的魄力和胆识。王献唐与章炳麟、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近现代国学大师道德学问相一致,终生信守维护“国学”当在“吸取世界文化同时保存国粹”、文献乃“民族之命脉”、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治学当“实事求是”不能“讨巧”、“文与史本相表里”等思想,具备中国传统学人的“使命意识”、“独立思想”与“严谨学风”,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抗战时期跟随王献唐、屈万里远赴四川保护齐鲁文化瑰宝的李义贵,是当时山东省图书馆的工友,这位不识字的济南汉子,抛弃妻子,战火纷飞中远赴四川,在异乡守护瑰宝13年。

8月5日上午,记者见到李义贵小女儿、去年从山东博物馆退休的李连英。说起父亲,李连英数次潸然泪下,不善言辞的她说:“父亲从小不识字,在扫盲班上学过一阵子,到四川保护齐鲁文化瑰宝,说起来是几句话的事,但做起来,很不容易。

抛妻别子———离开济南时,儿子还没满一岁

济南时报:您父亲是从哪年到山东省图书馆工作的?

李连英:年父亲出生在济南南部山区一个偏僻小山村———罗伽村。父亲小小年纪就失去双亲,为了生活,干过地主家的长工,在烧酒作坊打过工。后来到济南混日子,在济南打短工、拉洋车。

父亲常到省图书馆门口拉洋车,时任省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常坐父亲拉的洋车,王先生给多少钱,父亲从不多说,久而久之,王先生看父亲忠厚老实,就让他到省图书馆干杂务,从此父亲才过上安静的日子并在济南娶妻安家。年生下大儿子李连发。

济南时报:去四川的过程是怎样的?

李连英:“七七事变”后华北危急,济南也成危城,王献唐为了使馆藏珍贵图书、文物免遭战火和落于敌手,决定将其转移至大后方。父亲跟随王先生和省图书馆编藏部主任屈万里抛妻别子,在狼烟烽火中开始了漫长艰难的旅程。父亲离开济南的时候,儿子还没满一岁。

济南时报:前往四川的过程中有没有遭遇特别的危险?

李连英:父亲他们先是运送十箱图书、文物到曲阜,后来又精简成五箱运往四川,行程余公里,曾遭受敌人追击、敌机轰炸,在三峡险滩险些触礁,还遭遇土豪兵痞的觊觎侵吞,大雨中在船舷失足等,颠沛流离间历经了千辛万苦。

屈万里后来曾回忆途中遇险的经历:“旋闻轧轧机声,自南而至,视之凡四架,予乃避入丛林,则见冢上洞孔密布,盖敌度林中必有匿人,以机枪射击所致也。因复趋出,偃卧道侧,以察其肆虐之状。是时我高射炮齐发,烟花缀空,如白云朵朵。机枪则密如连珠,时杂以轰炸声,俨置身战阵间也。”

十余载艰难守护———挨饿也没动过变卖藏品的念头

济南时报:十余年在异乡守护文物,对常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李连英:这些文物图书,是山东省图书馆数代人几十年的心血珍藏,父亲虽没文化,但知道它们的重要。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忍饥挨饿也没有动过变卖藏品求生年头。父亲的想法很朴素———那是国家的宝贝,是公家的东西,不能动。

济南时报:在四川13年,您父亲经历了哪些艰难?

李连英:在路上走了一年多才到四川。年,文物运抵四川乐山,存入大佛寺天后宫中。王献唐、屈万里去学术机构任职赚经费,父亲专门负责看管。在四川,起初他还能定期收到津贴,但随着战乱加剧,他和王献唐失去了联系,生活来源断绝了。迫于生计,父亲去江边搬运货物、清淤除污、担沙扛石,还摆过地摊,卖过香烟、水果,以微薄的收入糊口。

江岸上的行会,街市里的把头、无赖一听我父亲是外地口音,就想敲诈勒索,甚至拳脚相加,用父亲的话来说:“弄不好,就可能被撞入江底,来一个身首不见。”所幸父亲个头很高,有一米八多,人又老实,渐渐就扎下根来。

四川气候潮湿,为了不让古籍受潮,父亲时不时拿出来晾晒,但又要保密,其中艰难,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就这样,父亲守着那些珍宝,熬过了13个春秋。

王献唐三儿媳在年到济南看望李义贵

护宝归来———他的生活依旧十分艰难

济南时报:从年离开济南算起,13年后回到济南,应该是年了。

李连英:是的。乐山解放后,父亲拿着所藏文物目录去报告解放军,由于文物珍贵、数量巨大,解放军立即上报中央。在国家文物部门、山东省政府、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王献唐等人努力下,政府派两名同志到乐山接收了文物,将它们和我父亲一起接到北京。返回济南时,已是年的12月。13年之后,这批齐鲁文化瑰宝重回济南。

济南时报:当年离别的妻子和儿子找到了吗?

李连英:父亲离开济南时,儿子还未满一岁,家里没法维持生活,父亲的结发妻子就带着年幼的儿子改嫁他人。年底,父亲费尽周折找回了失散13年的大儿子,后来送儿子参加了解放军。

之前,王献唐曾回济南帮我父亲寻亲,无果。在四川的父亲知道消息后很悲痛,回乡无望的情况下,在乐山重新娶妻成家。生了一儿一女,也就是我大姐和我小哥哥。我是父亲回济南后才出生的,我在家里排行老小。

济南时报:回到济南后,生活是不是有所好转?

李连英:回到家乡后父亲一直在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博物馆工作。一家六口,四个孩子,只靠父亲的工资生活。我母亲一直到50多岁时还去马路上砸石子补贴家用,直到年病故。父亲有时候去给母亲帮忙,博物馆的人还会说他搞第二职业,弄得他心里很难受。

上世纪50年代,王献唐看到我们家生活困难,每月从自己工资里拿5块钱来补贴我们。年王先生病重住院,我父母忙前忙后帮忙,那时候我才5岁,也给王先生送过饭。

由于种种原因,父亲年69岁时才办理退休,其实父亲应该是离休,但当时认为济南解放时,乐山还没解放,父亲在乐山那段时间不能算工龄里。可父亲守护的毕竟是山东的珍贵图书文物,13年不仅没有丢失一件,还从四川买了几件有当地特色的瓷器,后来一并捐给山东博物馆。艰苦的护宝过程没能被当时的领导认可,没能离休,是父亲心里永远的遗憾。希望人们不仅能记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大人物,也能记住我父亲这样的小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