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写到了气候对于人类繁衍生息及文明历程的影响,但影响人类文明的自然因素不仅仅是气候。
在历史上,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水源、地理、交通、气候、矿产、土地等等因素都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大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人类的繁衍、进化、发展,也因此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人类生命之“水”
虽然不是所有的动物,但绝大多数的动物都需要足够丰富的水源。同样,人类出于自身对于水的直接需求,以及狩猎采集的需要,从诞生那一刻起就从未远离过水源,即使是沙漠民族,也离不开绿洲的存在。所以,数百万年来,就算不是大江大河,人们也总是傍水而居,说到底,水赋予了我们生命。古人类在选择聚居地时总是会考虑到当地的地形、气温、降水、水源等等因素,甚至为此进行迁徙,进行生死搏杀也在所不惜。
比如,考古学家们在考察澳大利3万年前古人类遗址时发现,其中84%都在现代水源地方圆20公里以内。而就我国国内而言:
比如,我的老家陕西发现的蓝田人遗址就位于灞河南岸的高地上,历史上,那里气候温暖湿润,栖息着很多种动物,在考古中就发现了42种原始人捕猎的动物。
八水绕长安
又比如,十三朝古都西安号称“八水绕长安”,同时位于关中平原之上;古都洛阳也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经过,也同样位于平原地区;另外,我国大多数省会城市都临近大江大河,由此也可以看到人类栖息与自然的关系。
楼兰古城
反面的例子也有:
比如,大家是否还记得古老的丝绸之路上那颗明珠,曾经的楼兰古国?楼兰古国就是因为附近的孔雀河改道,曾经的罗布泊萎缩干涸,国家因遭遇严重的干旱而被迫在大约公元年之后迁移,只剩下楼兰古城被淹没在沙尘之中。
比如,虽然无法否认人类自身因素的影响,但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年前开始,因太阳活动减弱导致季风减弱,热带南移,这使得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季风衰退,季风雨量锐减,气候干冷,土壤趋于沙漠化——这些自然因素的变化导致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逐渐衰退,这是造成古埃及文明、古阿卡德帝国和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水源的作用还不仅体现在以上:
当人类学会种植作物,蓄养牲畜之后,水源对于人类的意义更加重大,唯有充足的水源、丰沛的降水,肥沃的土地才能够支撑人口的增加,才能够支撑村落、城市、国家的诞生和存在,也由此才有了“大河文明”。
为什么在工业革命之前,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大河文明?
我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在工业文明使得人们能够克服自然的限制之前,唯有农耕文明才能主宰世界,才能闪耀光华。
气候、地理与交通
除了水资源的影响之外,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形地貌也会导致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交通条件,从而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早期人类迁徙路线图
比如,撒哈拉沙漠虽然已经形成多万年,但并非一直如此干旱。在历史是,撒哈拉沙漠曾屡次发生干旱与湿润的交替。7万年前,人类之所以能够穿越撒哈拉沙漠,走出非洲,原因在于当时的撒哈拉并非沙漠绝地,而是稀树草原,也正因此,人类的祖先才能够走出非洲,最终发展出璀璨的文明。
印加文明之马丘比丘遗址
比如,倘若不曾有冰川覆盖,早期人类也无法徒步穿越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更不会有机会创造出后来的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与阿兹特克文明,而倘若如此,或许我们也不会有机会享受到土豆、红薯、玉米、西红柿、辣椒等等,整个人类世界将会有很大的不同。
黄河
比如,气候温和,阳光和雨水充足,土地肥沃平坦的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人类更容易获取食物,也有利于农业耕种,所以,人们会更倾向于聚居于此。与此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丰富而唾手可得的资源会令人们更倾向于内向型的发展,相对保守、缺乏对外的进取心,从而影响到文明发展。
成吉思汗
比如,游牧民族必须要“逐水草而居”,必须要忍受漂泊的生活、寒冷的北风和艰难的生存环境。在生活环境的逼迫下,他们也因此一年年四处抢掠——想想历史上的匈奴、蒙古,其中,蒙古铁骑甚至深入到欧洲的多瑙河畔,在欧洲留下“黄祸”的传说。
比如,真正孕育了欧洲海洋文明,孕育了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的,除了广袤的海洋之外,就是欧洲独特的地理环境。
是欧洲支离破碎的山川河流的阻隔,令人们不得不生活在狭小的地理区域,忍受欠发达的农业。难以从内部获取充足的食物等资源,充满危机感的人们不得不通过商业贸易交换物产,不得不向外开拓冒险——这是海洋文明真正的发端,由此才有了辉煌的希腊、伟大的罗马,有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核。
有时想想,所谓契约精神、重商主义、西方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乃至整个西方文明史,都与上述自然条件不无关系吧?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小不点城邦呢?
再继续想想,是不是农业的发展兴盛令农耕文明自给自足,也因此缺乏了企图心和侵略性,所以忘战必危?而草原文明及海洋文明,又是否因农业不够发达,生存条件不够稳定,人们不得不生存在忧患之中,不得不求诸于外,所以更具侵略性,给世界带来战争和杀戮?
相关的逻辑或许也可以应用的许多别的国家和民族,比如日本:狭小的地域、资源匮乏、地震等自然灾害频仍——这一切令他们永远不知道安宁的滋味,内心始终充满了危机感,所以,他们无法拥有和平健全的头脑和性格;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和本能地去拓展、去侵略,这或许就是他们的因果。
地质活动、地震与自然资源
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水源、气候、地理交通等等,地质活动也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对于聚居地的选择等等。
唐山地震
比如,地质运动所引发的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等都是可怕的自然现象,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无比脆弱,而人类也只能对此低头——按说,人类应该想办法远离地质运动活跃,地震活动较多的地域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亚利桑那大学地质学家埃里克·福尔斯对于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分布图进行了研究,他发现,15个著名的欧亚古文明发源地中,竟然有13个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带这个地球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分布,而只有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出现在了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带以外的地区,其他文明则几乎全部分布在距离地质运动带7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对此,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原因之一:气候、水源与土壤
板块运动、碰撞的地区,往往发生地块的隆起和沉降。隆起的地方成为高地山脉,而沉降的地域则成为平原、盆地。
隆起的山脉会影响到气候、降水,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环境:隆起的地方容易干旱,而沉降的地方自然会水源丰富。丰富的水资源和沉降地势会带来河流、冲积平原和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农业发展,这吸引着人们繁衍生息——比如中国的宁夏和河套地区,天府之国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汾渭断裂带的关中平原等等。
其中的关中平原(即渭河平原)在汉朝以前气候湿润、水草丰盈,水土植被保护的很好,是司马迁称颂的天府之国。关中地区用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耕地,收获了全国60%的粮食,无怪乎西安是十三朝古都。
原因之二:军事意义
地质运动所造就的山脉河流易守难攻,自然成为平原地区的屏障,令居住于此的人们既可以享受到平坦地形、肥沃土壤、丰富水源等等优势,又可以在军事上获得保障,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了。
秦函谷关复原图
崤山山脉呈南北走向,六国只能在函谷关前望关兴叹
比如,陕西关中之所以成为秦始皇龙兴之地,与其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有很大关系。这里北有滔滔黄河天险,南有巍巍秦岭阻隔,西有高耸的祁连山脉,东有陡峭的崤山及函谷关可供防御,真的是山河险要,稳如泰山。
我的老家就在陕西关中一带,就算在抗日战争期间,依托山脉阻隔,加上黄河天险及当时的时局等因素,日本人最终也未能侵入陕西。
原因之三:矿产等自然资源
铜矿石
由于地壳及岩浆运动,在板块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矿藏,这些宝贵的矿产也是古代人类生产生活及军事防御所必须的资源。
在网上看到有位网名叫做“大脚跑跑”的朋友说:他的家乡在石家庄,在石家庄市西南15公里处,有三个历史久远的寨子,分别叫做南寨、北寨和上寨。在历史上,这三个寨子拱卫着中间的铜矿,而在铜矿往下游三公里是个叫做石邑的、古代的重工业城镇,其产品曾远销辽东。该城在历史上等被窦建德占据,后为李唐所毁,但与此同时,附近有一个城镇,称为“铜冶”,铜矿犹在,传承未绝。
地质运动引发岩浆运动,岩浆及火山的运动导致大量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在形成矿藏的同时,也将地下矿藏顺着地壳的裂隙带到地表,冷却凝固析出铜矿等矿藏。人类对铜矿的需求造就城镇,城镇的出现造就了文明,从而吸引更多的民众前来谋生,形成一个循环——这就是矿藏等自然资源对于我们人类文明所造成的影响。
原因之四:科技发展及历史的局限
在人类无法抗衡自然的年代,基于以上这些眼前可以看得到的利益,由地壳运动所引发的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就远没有那么可怕。与此同时,古代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也远不及现在,无法清晰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规律等等。在选择生活地点的时候,人类根本无法考虑得那么深入全面,所以,人们聚集生活在地震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结语
数百万年来,历史的车轮就这样规律地转动着,一切改变都源于人类生产力的提升,源于工业革命使得人们拥有了新的科技、更有效的组织、更高的效率、创新的产品和更强大的武器。
工业革命帮助人们克服了大自然在地理、交通、气候等方面的限制,也使得海洋文明得以凭借热武器和坚船利炮殖民世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大河文明和草原文明。
是科技的力量引领人类发展并超越以往:农耕文明超越了之前的时代,工业文明超越了农业文明,信息革命超越了工业革命,但这一切还不是终点,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但就可见的未来而言,我们人类还远远无法摆脱对于自然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