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天仙配》,千百年来在舞台上长期上演,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与《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等齐名的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它不仅在民间长期口头流传,还被记入著名的《二十四孝图》。像所有的民间传说一样,董永故事的发生地遍布数省,跨越十余省。
位于山西万荣县小淮村,就是董永传说的真正源头。董永是山西省万荣小淮村人,附近的怀介庄还有董永的墓。据有关专家考证,董姓起源于舜时,当时有一位为舜帝养龙的人,养龙的技艺非常高超,深得舜帝的赏识,便被赐姓董名父。董姓一直活动于河东。西汉时,出了大儒董仲舒。据家谱记载,董仲舒的六子,生活在闻喜一代。七子则迁移至陕西蓝田县,后来认祖归宗,又迁回到现在的万荣县小淮村。东汉时,其后代中出了董永。
据专家介绍,董永属于汉代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为什么小淮村,是董永活动的地区呢?因帝王山与此村一山之隔。其人本为孝子,却在岁月和朝代的更迭中,变为了一名最下层的雇工,因父亲去世无力买棺,才无奈卖身葬父。
田家窑有一个姑娘叫田仙,看中了董永的勤劳和忠厚,于是发下了要嫁给他的心愿。怎奈父母嫌贫爱富极力阻拦,田仙执拗不过,只好与董永在槐树下私定终身。董永找邻村付员外借钱成婚,付员外肯出银两,但有一条件,让董永卖至付家,而田姑娘要用织布所得的报仇,作为赎人的赎金。田姑娘不负众望,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两人随即成婚。而她所织的布,被当地人称为合婚布,一代代的传了下来。两千多年直至今日,小淮村还保留着这种结婚送布的习俗。
“田仙”谐音是“天仙”,这个故事长上了神话的翅膀。随着历代不断的移民,也传到了全国各地。经过两千年时间的洗刷,万荣闻喜安邑一带的老百姓,至今仍然清晰地记着,那个田家窑田仙的故事。
董永墓,位于万荣县怀介庄下窑村。年万荣县文物普查时,紧靠墓的南侧,还存有一个碑座和半块石碑。此地总面积大约是一亩,正中央有个五尺多高,朝北向南的墓碑。年开荒垦地,就将原本面积巨大的此墓,也就随着种地功能而被去除了。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既然是两位男女,为何只有董永墓,却不见田仙的坟呢?这个问题在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说法一:此墓为董永田仙合葬墓;说法二:田仙最后幻化为仙,所以也就不存在墓地一说了。
在小淮村西巷口农民董本林家中,有一块横放在枣树下的石碑。因为风雨剥蚀,碑上的字迹已经不太醒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本来立在村西官门牌坊上的石碑,被拆下来了。几个老人说这是文物,劝董本林抬回了家。这块董永故里的断碑,一放就是几十年。
在年届八旬的村民董宗义家中,有一套六本线装的竹纸——《董氏家谱》。在第一册以“孝”命名的家谱的最前页,写有“孝子董永”等字样。这套祖传下来的家谱,董宗义一直小心地保存着,目前仅存这一份。
在村委大院,有六块雕刻精美的石基座。据介绍,这就是董公祠遗留下来的唯一物证。以前的董公祠非常的宏伟,进去之后有供奉董公的大殿。过去人们逢年过节,都会来祭拜。当时烧的是黄表,敲的是云板。这种技法是“祭神法”,后人一直把董永当神仙来敬奉的。
而那有字的碑尽管断了,但是“董永故里”字迹犹存。那竹纸的家谱尽管已是孤本,但毕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那发生在两千年前的故事,尽管没有了人证,但是人们世代口头相传精神不灭。感谢传承历史的人们,是他们留住了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光辉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