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众多的重阳诗中,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提起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那么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和王维成名之后的田园隐逸诗歌,风格迥异,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十七岁的少年王维,因为亲身经历有感而发,以浅白的口语,直抒胸臆。

虽然这首诗既谈不上“隐秀”之美,又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它却恰好道出了中国人一直盼望“团圆”的心声。

古往今来,有不少大诗人都写过重阳诗。其中更不乏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这样顶级诗人。可是,他们的“重阳诗”在民间,都不如王维这首诗有影响力。

那么,是他们的水平不及少年时代的王维吗?显然不是这样!其实,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原来也有写得很好的“重阳诗”,可是主题大多“跑偏”了,民间的百姓很难与之产生“共情”。

一、唐代的重阳诗

古代的重阳节,起源于巫术活动,在民间主要就是为了“驱邪”。因为《周易》中的“九”代表的是“阳”,所以九月初九就叫“重阳”,民间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因此,古人会在这一天做一些祈福的活动,比如插茱萸,登高等等。但是在唐代以前,“重阳节”,只有极少的一些固定习俗。

唐王朝建立以后,国家经济繁荣,实力强盛,于是国家制定并规范了许多节假日。最典型的就是寒食与清明两个节日,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合流”的。

同时,唐王朝还通过官方的形式,举办一些节庆相关的娱乐活动,把蹴鞠、荡秋千等民俗活动,全部纳入了“清明”的节俗里。

“重阳节”是唐王朝官方推崇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原来在民间,倾向于庆祝丰收和长寿。唐朝皇帝为了笼络大臣,树立权威,特别恢复了古代的“三九射礼”。

事实上,就是唐朝皇帝找个由头拉臣子来搞“团建”,顺便发赏钱。因此之故,唐代诗人写的大量“重阳诗”,都是在重阳宴会上的酬唱答谢,取悦君主的诗。

比如,唐代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就写过一首《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屠,群臣上菊花寿酒》:

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携萸入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

这首诗的内容,是描写皇帝驾幸慈恩寺,百官佩带茱萸陪同的场景。主题只是在歌颂帝王的功德,完全不涉及“佳节思乡”等情感。因此,民间的百姓很难与之产生共情。

像宋之问、李昪等诗人,同样作了很多这类重阳应制诗。臣子要巴结皇帝,所以写出来的重阳诗,主要内容自然也就是歌颂古代帝王功德的文章。

除了应酬皇帝以外,唐代的士人们偶尔也会趁重阳节,写一些带有“魏晋风度”的隐逸诗。比如,李白就写过《九日龙山饮》: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从这首诗的内容就可以看出,重阳节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诗仙明显是在借“节”发挥,写自己平常热爱的主题罢了。

孟浩然的诗里,也总爱提到“重阳节”和“菊花酒”。他有一首《秋登兰山寄张五》,又名《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很是不错。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样的诗,看似是在写“重阳节”,其实只是随便提到“重阳”罢了。这和他们平时写那些诗的主题,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当然,诗圣“”杜甫也有不少写重阳节思乡的作品。不过,他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九日曲江》,要么是写自己的宦游生涯,要么就是写得比较婉曲。

显然,士大夫内心的这种忧愁,老百姓是很难共情的。所以士大夫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重阳诗,也就很难获得老百姓的传播了。

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何能独占鳌头?

有人归纳唐代文人的“重阳诗”通用体裁,除了歌功颂德以外,另外还有两大类,一曰:“白衣送酒”,一曰“孟嘉落帽”!

“白衣送酒”出自《续晋阳秋》,故事大概是说,陶渊明隐居南山,到了重阳节的时候,他想喝酒却没有,于是就坐在门前的菊花丛里面发呆。

这个时候,有一个叫王弘的人,穿着白衣服,载着美酒来找他。接着,二人就开怀共饮,酩酊大醉。后来人们就把“白衣送酒”,当成是雪中送炭的友情。

孟浩然写《过故人庄》的时候,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是反用“白衣送酒”的典故。意思是重阳节的时候,我要来喝你这个“白衣人”送的菊花酒。

“孟嘉落帽”出自《晋书》,书中记载,九月九日这一天,东晋权臣桓温在龙山大摆宴席。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在席上喝醉了,被风吹落了帽子。

桓温看到这一幕之后,就找了一个叫孙胜的人写诗去嘲笑他。没想到孟嘉“酒醉心明白”,当即写了一首诗反击,结果技惊四座。

唐代文人非常羡慕孟嘉的洒脱不羁,才思敏捷。所以写重阳诗的时候,总是会提到他。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李白的《九日龙山饮》,就是在“致敬”孟嘉老前辈。

另外,唐代名相张九龄曾经写过一首《九月九日登龙山》,诗中也是在讲述“孟嘉脱帽”的故事。所以,纯属以“思亲”为主题的重阳诗,相对就要少一些了。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御宴上的应制诗、士大夫们的隐逸诗,都失去了民间市场。此时,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亲”,并且表达手法也有一些特殊。因为它的首联用了一“警句”,直接把所有同类诗想要表达的内涵,全部总结完毕了。

从前流行在重阳节里写的应制诗、士大夫诗,后来不流行了,或者这些诗人想回头再想写一些有民间烟火气的重阳诗时,却发现——“完蛋,已经被那个姓王的写掉了”!

这个情形,就有一点像李白登“黄鹤楼”,看见崔颢题诗的感受了。那个姓崔的都已经把黄鹤楼写完了,我还写个什么呢?

同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大团圆”情结的民族。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诗,亦或是现代拍电视剧,绝大部分的观众,还是只喜欢看“大团圆”。

王维这首重阳诗,正是渴望团圆的诗,老百姓读得懂,也爱读。所以,重阳诗的代表作,舍它其谁呢?

结语

“重阳节”虽然早在汉代的文献中就有记载了,但是事实上它却是在唐朝以后,才由国家大力推广形成的。这个节日,忽然让我联想到了每年所谓的“光棍节”。

每年11月11日叫“光棍节”,这本来是一些单身网民开的玩笑。谁知道被一些商家利用,搞出了一个所谓的“双11大促”。日子是对上了,可是“节日”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了。

“重阳节”也是如此,它在民间,是一个祛邪、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庆祝丰收的节日;在宫廷,又是皇帝和大臣搞“团建”的日子;在士大夫的圈子里,是一个缅怀竹林隐逸者的日子。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和士大夫都消失不见了。重阳节的节俗,又向民间回流。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成为了这个节日里的代表诗。

遗憾的是,现代没有王维了,所以让“双11”白白给某些商家“抢”去搞了促销,从此网民们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光棍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