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胡孝伯出生于现涟源市石马山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地主放牛,饥寒交迫,饱受虐待。13岁那年,他偶尔听人说红军是给穷人打天下的,便暗自记在心里。没多久,红军来到他家乡附近的蓝田镇,很守纪律,待人和气,对穷人格外亲热,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播开来。胡孝伯听说后,也没跟家人商量,扔下放牛鞭,就往蓝田方向去找红军。
胡孝伯一下午跑了20里,赶到蓝田一打听,红军已经走了。他拔腿又往60里外的锡矿山跑,渴了喝几口稻田里的水,累了困了就趴在路边迷糊一下。跑了整整一夜,终于赶到了锡矿山。可是一打听,得知红军又开往百里之外的新化县去了。
这个13岁的细伢子就是不肯放弃,继续往前追。饿得受不了,他就在地上拾了一个别人扔掉的梨核,边啃边走,连籽带核都吞进了肚子。终于,在离新化县城还有20里的地方,他追上了日思夜想的红军。
别看胡孝伯人小,还挺有心眼儿,他事先打听到红军不收15岁以下的,于是报名参军时就说自己已经15岁了,果然就被收下了。报完名,他马上跟着红军进了新化县城,吃上了两天来的第一顿饭: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米饭。
胡孝伯参军后,成了红六军团一名护士,14岁就走上了长征路。在过草地时,他奉命照顾一位重伤员。由于雨雪交加,泥泞难行,不久,他俩就落在了队伍后面。
第二天,天开始下雨,他们俩人相互搀扶着继续走。见到一棵树,他们就在树底下避雨休息。天色渐晚,又饿又冷,他俩就偎依在一块休息,不知不觉就睡过去了。第三天早上,当他挣扎着醒来时,发现自己身上紧紧地裹着一条被单——那是他看护的那名伤员的被单!上面补丁摞补丁,还有斑斑血渍,有的地方已凝成了血痂。在草地冰冷的夜里,就是这条带血的旧被单救了他的命。
胡孝伯连忙去看身边的伤员,却发现战友的躯体已经冰冷僵硬了!他哭着想把战友拉起来,可是拉不动。天寒地冻,没有工具,他也无法掩埋这位不知名的战友。他跪在战友身边大哭,最后,他把被单轻轻地盖在战友身上,循着部队足迹继续前行。
“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当年红军中的很多人就是这么做的!”这条带血的被单一辈子萦绕在胡孝伯心头,给了他无穷的勇气,也成为他后来讲得最多、最动情的长征故事。
部队行进到毛尔盖大草地深处,断粮多日,连野菜、树皮都被先前经过的红军队伍吃光了。为了充饥,胡孝伯和战友们甚至嚼过马粪。途中不断有战士倒下,将忠骨永远留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
年幼的胡孝伯渐渐跟不上队伍了,但他坚信,只要红军在,就不能掉队,就一定需要他。生死线上,他在一个草坑边发现了一只烂马蹄,连忙捡起,用石头砸开上面的马蹄铁和硬甲,就这么啃了起来。又硬又臭的烂马蹄难以下口,也很难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可饿急了的胡孝伯已顾不上许多了,啃不动,就舔一舔,算是有点儿吃了东西的感觉,不觉增添了一点儿体力。这只烂马蹄,他整整揣了3天,饿急了就掏出来舔几下,啃几口。就这样,凭着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用自己稚嫩的双脚完成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万里长征。
在爬雪山过草地前,胡孝伯所在的护士排一共有15个“红小鬼”,到这时,只剩下了两个。
后来,胡孝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还为朱德、王震担任过警卫员。新中国成立后,胡孝伯到山东工作。
年,胡孝伯与妻子结婚。那张发黄的结婚证,他一直收藏着。结婚证上写着:“兹有胡孝伯赵桂兰二同志双方同意,请求批准结婚,经组织考虑合乎结婚条件,特予批准。胡孝伯赵桂兰同志收执。”落款是:“第五抗校政治部组织科公历一九五二年四月五日。”
胡孝伯与老伴婚后共育有六个子女,其中三人先后参军,三儿子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
胡孝伯年离休,年1月在山东淄博逝世。这个“虚报”年龄参加红军的红小鬼,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争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把毕生热血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