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俄罗斯和乌克兰开战的消息刷屏了,每天一睁眼就是满眼的战报。可在这战火与硝烟中,我想的却是另一场战事,那场让我们民族与和田玉结缘,三千年前的“玉石战争”。
这一切的发生要从一场年的考古发掘讲起,当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一座大型墓葬群。该墓共出土随葬物品件,其中仅玉器就有件。
而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次出土的玉器温和光洁,细腻油润,与以往出土的岫岩玉或蓝田玉截然不同。为谨慎起见,中国社科院对玉器样本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让所有人震惊。这些玉器的材质确定为和田玉,而且是白玉河与墨玉河出产的和田籽料!
这一考古发现将我国和田玉史向前推进了上千年,而墓主人的身份同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是一座身份清晰、保存完整的王室墓葬,墓葬的主人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妇好是商王武丁六十四位妻子中最受宠爱的一位,武丁在位五十九年间征伐不断。而这位第一夫人能征善战,骁勇非常。她亲自远征打败了西北部族,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军事家。
可惜这位女英雄在三十多岁时便去世了,武丁悲痛万分,下令将大量和田玉器作为随葬品为妇好陪葬,这才有了今日的考古发现。
我们知道殷商古都位于河南而临近陕西,这两个地区都属于当时的玉石主产地,那么武丁为什么还要专门选择和田玉呢?
如果对比一下不同产地玉器出土后的表现就会一目了然,无论是岫岩玉的玉琮,还是蓝田玉的玉玺,在时间的流逝中和自然的侵蚀下,都出现了明显的风化与色变。
而唯有和田玉,在历经千年沧桑、万年尘封之后,仍然能够保持其温和光洁、细腻油润的完美品质。这也证明了和田玉相比其他玉种,具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考古研究发现,当时和田玉的交易主要发生在昆仑山附近的游牧部族之间,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商王武丁雄心万丈,自然不愿受制于人,便不惜代价的征讨西域各部,其中以“征伐鬼方”最为艰苦卓绝。
鬼方,是游牧于商之西北的西域部族,其活动范围在今陕北及河套地区,自武丁二十九年,商朝开始征讨鬼方。战事一度十分焦灼,武丁曾七次下令增调援军,鬼方也与周边部落联盟共同对抗商军,战争规模日益扩大。
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鏖战之后,商朝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战是商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苦战,此后数百年间再没有这样大规模的战事发生。
也许有人会觉得把这场战事叫作“玉石战争”有些过于草率,但在当时遗存的甲骨文中,却明确记载着这场战争发起的直接动机。
“征玉”,征收和田玉为岁贡;“取玉”,夺取和田玉玉料玉材。这样非常具有指向性的文字的出现,直接印证了统治者对打通王城至昆仑山脚下玉石通道的迫切需要。
而周易中先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记载,其后又有“鬼方受佑”甲骨文出现。后世研究普遍认为,鬼方在战败后以和田美玉入贡,敬献商朝,商君便由祭司祈福,保佑玉道通畅平安。这也从侧面证明这场战争确实起到了掌控和田玉输送的目的,“玉石战争”的说法确实有其背后的历史渊源。
谈起商王武丁,大家知道的大概都是“武丁中兴”,想起的也是他的雄才伟略、征战天下。作为炎黄子孙,对他的伟大功业也当然尊崇敬仰、顶礼膜拜。但在这个战事四起、硝烟弥漫的时刻,想到这场“玉石战争”,我的感觉十分复杂。
战争是资源的争夺,是经济的博弈,是政治版图的再划分。虽然会常常会推动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但背后的代价却无比残酷。那些快马弯刀下的悲魂,哪个不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哪个不是这世间的芸芸众生?
“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如果非要给战争一个理由,那就是为了制止战争!因为这世间的每个生命,都值得珍惜与尊重!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