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乳娘》剧照
话剧《乳娘》我看了两个版本,这次在济南首演,挺感人,剧本修改得好,演员在状态,节奏控制、感情渲染都可圈可点,音乐、舞美等都做得不错。乳娘形象在舞台上立起来了。不过,我觉得还缺那么一点儿味道。什么味道呢?想了半天,没想明白,倒是想起了年秋在济南看的话剧《白鹿原》。
那晚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在济南首演,我连看了两场。热情的济南观众起立鼓掌,每场演员谢幕都四五次。《白鹿原》制作人李宣说,她最高兴的事儿是,散场了,混在观众人流中,听着观众五花八门的评论,学说白鹿村方言(蓝田话):“揍丝滴、揍丝滴”(就是的、就是的)。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用的是有味道的方言。话剧《乳娘》可否也来个方言版,突出《乳娘》的原生性呢?
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准确地说,应该叫陕西人艺方言版话剧。它的最大亮点是演员采用陕西白鹿村方言,而不是普通话与方言混搭。“演员选出来了,再根据语言归类,陕西方言一个村一个样,有很微妙的差距,外地人听不出来。我们话剧要的方言,一定是白鹿原这个村里的,也就是蓝田话。我们这个团队经过了四十天的方言训练。指导老师是一个卖羊血泡馍的,他是蓝田人,特土、特到位的那一种,咬字啊,吐音啊,都是标准的白鹿原上的味儿。”就方言这个问题,我专门采访过李宣。
为什么要坚持用方言?李宣说:“我们的首演在陕西,这是一道关。首先是方言,这个戏叫方言话剧。如果观众看了,觉得你说的是宝鸡话,第一印象就不认可。所以既然要做到细致,就得精益求精,做到有良心。走到祖国各地,大家听了觉得,这就是陕西话啊,他们分不清陕西话有不同的腔调,不会过于挑剔。但你敢保证这里面没有蓝田人吗,没有家乡人吗?如果家乡人也觉得没问题,就没问题了。”
《乳娘》突出塑造了姜守贞、于三娘、王秀英三位乳娘形象。她们都是土生土长的乳山人,她们都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八路军为了打鬼子,连命都不要了,一定要照顾好他们的孩子。一心一意跟党走,舍其所有,倾其所能。面对嗷嗷待哺的革命后代,敞开宽大的胸襟,用滴血的乳汁连缀起荡气回肠的国家记忆,她们那超越血缘、舍己为人的选择感天动地,宅心仁厚的她们用放大了的母爱,把乳娘形象写进了中国妇女运动史。但她们又都是那么普通,操着带有泥土气息的方言,一点一滴地做着一个母亲该做的一切。方言是母亲的一部分,是母乳的一部分,怎么好舍弃呢?
我就想,可否让乳娘自始至终说正宗的乳山话,为方便外地观众,可以配上字幕。必须是正宗的乳山话,不是荣成话、文登话、威海话。而其他角色比如八路军、村干部等可用普通话,与乳娘的方言混搭。这样原汁原味的方言,肯定能引起当地观众的强烈共鸣,外地观众也有一种好奇。说白了,方言本身就能把乳娘的泼辣、热情、果断、干脆、直爽的劲儿突显出来,那独一无二的语调、语气,还有肢体语言,是普通话所无法替代的。用普通话说,总觉得像是在“演”,是“就像”而不是“就是”,隔着一层。方言是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的。方言会动心,调动你心底难以忘却的一些记忆和情感。方言会传染,乳山的方言会唤起其他地方的人对自己家乡方言的回味。
土得掉渣儿,却又亲切、富有个性的乡音,一定能刻画出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乳娘面孔。我跟乳山的朋友开玩笑,方言版《乳娘》一定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让人看完,觉得要不找个乳山媳妇,一辈子就亏了。说话像鸟鸣一样,真好听。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