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古说古珠第三十七篇中亚丝绸之路上的珠

虽然丝绸之路是因为张骞初十西域而被载入史册,但早在张骞西行之前就已经有中西贸易往来(图)。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的定义,中原与西方往来的通道有四条:北方(草原)通道;西北(沙漠)通道;西南(佛教)通道;南方(海上)通道。这些贸易通道最早始于什么时候已经很难考证准确时间,但是对遥远外邦的好奇以及冒险和利益的驱动,使人类从远古时候就开始了长途的旅行。那些未知的世界也许不是理想的世界,但却是创造理想的世界,这种想象的天性直到今天仍旧是我们去远方旅行的原动力。

图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据司马迁记載,经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分别有南北两道,北道经车师(今吐鲁番)、焉者(今焉者)、疏勒(今喀什),过葱岭可到大宛和康居国(今撒马尔汗);南道经楼兰(今楼兰)、于闻(今和田)、莎车(今莎车),过葱岭可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和安息(今伊朗)。

汉代中原人称为“西域”的地方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新疆和中亚。“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与张赛的名字是分不开的。西域是丝路上最精彩的一段,在当时,那里可能是全世界最吸引人的地方,因为那里充满冒险和机会。不同肤色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里。这些人中不乏身怀绝技的工匠,他们把各种可以用以维持生计甚或发财的技术和技艺到这星来、其中玻璃工艺是常见的一种。在新疆、各个绿洲小国出土的玻璃珠或其他小装饰都有各自比较明显的尺格、在技艺上也有一些小的差别、但均出自中亚美术系,坊间多称为“楼兰珠”(图)。这些有着强烈西域风格的珠子、跟早些时候的斯基泰美术作品比如黄金饰品样、同样受到东端中原文明的过、这是中原地区出土新和中亚珠子不多,而在“边地半月形传”上总能看见这样的珠于的原因。于是,这些球子带着自己的风格和技艺沿着斯基泰美术曾经走过的路线南下、然沿着我们所调的“民族走廊”从川西北一直到云南;也许还通过海上丝路到过广和广东、因为我们在南越王的组偏上看见过与西域相同形制、色彩和技艺的玻璃珠。

图西城新疆出土的各式玻璃珠。它们有些装饰有眼睛图案,有些是随意的水波纹,而这些珠子无论是形制和装饰纹样,大多在西亚和地中海沿岸都有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珠子出土。私人收藏,藏品由蔡红阳先生提供。

汉代是玻璃制造技术比较普及的时期,汉代新疆的珠子无论形制还是材质都很丰富、它们的制作看上去非常和随意,仿那些制作珠子的工匠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将珠子信手拈来。除了各种花色的璃联,这里的珠子几乎用上了任何可以用来制作珠子的人工和天然材料,那些千奇百怪的小东西是:天然的小海贝、小海爆、玉石、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珊瑚、青铜珠、银珠子、金珠子和各种地方材质等;当然还有玻璃珠和工艺古老的费昂斯珠,而这两种人工制品可以被来自不同地方的率性的工匠制作成任何可能的样子和风格,它们可以是镶有眼圈或者其他各种纹饰的珠子.也可以是仿半宝石的样子,还可以是仿干枯的植物、色彩艳丽的小鸟、各种小坠饰,这些珠子造型可爱、工艺精湛、不求规矩、意趣天成,还有些珠子小到毫厘之间,如果不是因为艳丽的色彩和细小的穿孔,真让人怀疑这些细小的东西究意是珠子还是沙漠中的沙粒。这里没有中原王朝的礼仪,珠子的搭配和形制都是如此自由,可以说是我们在之前和之后都再也不能看到的最丰富多彩和率性自然的样子。

汉代的新疆和阿富汗都出土一种独特的珠子,形制是一只小拳头的样子,它的独特之处除了让人印象深刻的造型,还有制作工艺(图)。这种珠子的胎体是一种天然的白色石料,很可能是印度河谷经常使用的皂石,胎体成型后再在表面着色,色彩多用群青和湖蓝,着色效果类似陶瓷釉面。我们没有这种珠子的工艺复原和成分分析资料,很难知道它所使用的具体材料、工艺和步骤。但是我们知道古代埃及最早发明了给滑石珠子上釉的工艺,并有早期的实物出土,印度河谷文明也出土了相同工艺的珠子,即在滑石珠表面施釉,然后加热滑石使釉面发色并与胎体结合,加热的同时也加强了滑石的硬度。阿富汗自古就出产各种古老形制和工艺的珠子,《汉书西域传》记载,屬宾(印度北部和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国出产“珠现、珊瑚、虎魄、璧琉璃”,新疆和阿富汗出土的这种小拳头形制的釉面珠很可能是来自印度河谷那种古老的釉色工艺。

图形制为小拳头状的“釉面石珠”。这种珠子独特的外观和工艺让人印象深刻,它出现在汉代的新疆和阿富汗等中亚地区。这种拳头形制的珠子还有用青金石和其他材料制作的,目前还不清楚这种独特形制的含义。埃及在公元前年左右发明了给滑石珠上釉的工艺,印度河谷文明也有滑石上釉的珠子出土,波斯高原也出土了公元前的有釉面的石珠。私人收藏,藏品由作者提供。

汉代乐府诗有一首《羽林郎》,描写汉庭重臣霍光的家奴冯子都调笑西域来的胡人女子的故事,其中对胡姬的个人装饰描写得生动细致:“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大秦可能是当时远在西端的罗马帝国或者地中海沿岸的某个港口城市,大秦珠是来自地中海的珠子,除了罗马,腓尼基人也是制作玻璃珠子的能手。按照国外珠子的编年来看,这种珠子很可能是所谓“罗马眼”珠子,它的工艺和形制都可追溯到年前的地中海,而出现在中原的时间早可到战国,即我们在“战国蜻蜓眼”一节中提到的舶来的“蜻蜓眼”。中原人自己制作眼圈纹珠子的时间并不长,战国流行之后基本消失。而此时的新和中亚仍广泛流传这种玻璃球,由于它们来自地中海和罗马国,国外一些装饰品研究者也称其为“罗马眼”、其工艺、色彩和质地与中原战国时期风行的蜻蜓眼玻璃珠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然而这种所谓“大奏珠”未必一定来自地中海,它们也可以是来自地中海沿岸的工匠在中亚和新疆当地制作的(图)。亚历山大东征曾将希腊文化带入中亚并强烈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的艺术造型甚至工艺手段,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始于纪元初的佛教造像。地中海的玻璃工艺是否就是跟随近历山大的希腊士兵一同进入中亚的不得而知,但此时中亚开始出现地中海风格的玻璃珠是事实。最近几年在新的考古调查丰富了这一地区的实物资料,现在可知的出土有眼圈图案的玻璃珠的地方有: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且末县扎滚鲁克基地、罗布泊西北的楼兰遗址、洛浦县山普拉墓地、罗布泊西侧的营基地等,这些玻璃珠子的编年从汉代一直到南北朝甚至可能到隋唐,持续近年时间,直到公元6世纪突质人进人新量并开始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伊斯兰化才最终消失。我们在战国封眼”一节里讨论过眼睛纹饰的起源和流传,这种图案的用意是护身符的目的,而汉代的新盛行教,这些玻璃珠可能大多保有信仰的内涵,《法苑珠林》所记佛教七宝是“金、银琉璃、我离、赤珠、阵硬、玛瑙”,其他佛教经典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多将玻璃视为七宝的必选。

图西域新疆的珠子。它们形制丰富,材质多样,装饰风格自由而充满异国风情,是汉代丝編之路上那些精彩故事的缩影。私人收藏,藏品由蔡红阳先生提供。

一种个体细小、色彩丰富的玻璃珠子经常在新疆被发现,这种被称为“印度一太平洋珠”。Inde-pacificbeads)的玻璃珠最早于纪元初在印度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开始生产,那里是罗马帝国在东方的贸易中心(图)。作为贸易珠,这种珠子历时千年,从中亚到中原、从南非到地中等、几乎在任何加入到海上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流传,堪称贸易珠之冠。直到公元13世纪还出现在菲津宾等南亚诸岛,而印度本土的少数工匠将这种技艺一直保存到了16世纪。这种珠子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最早可到汉代、除了新疆大量出土,同时还广泛流传于中原及周边,云南滇文化和广州南越王基都有出土记录,而最晚的出土资料是北魏时期的洛阳永宁寺。这种个体细小的珠子除了穿系佩,多用作“珠”,洛阳水宁寺出土的正是用作佛教绣像,我们将在“洛阳永宁寺的玻璃珠”一节里专门讨论。

图印度一太平洋(Indo-Pacificbeads)玻璃珠。最早在纪元前后的印度东南沿海港ロ开始生产,在世界各个地方广泛流传了数百年,是最著名的贸易珠品种之一。这种珠子色彩丰富,个体很小,有些甚至外径不足1毫米,显示出娴熟高超的制作技艺。这种珠子除了战国时期出现在四川石棺葬、云南滇文化,汉代出现在新疆、南越王墓等,在北魏洛阳永宁寺也有出土记录。私人收藏,藏品由作者提供。

以上文本由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