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井村位于少陵原北部,东西南北分别于中兆村、西北村、曹北村、三益村相邻,雁引路从村东擦肩而过,是著名的长安九井十八寨之一,因此,二府井的历史同样和明朝藩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村东原有明朝安裕王朱诚洌(liè)墓,“十年浩劫”前有三座封土,一大二小,大居其中,二小居东西侧,大者即王墓,小者疑为陪葬墓,之后大小墓俱遭损,只留大墓土冢,墓前原有石碑一座,其碎石埋于墓不远处的汤房(祭祀用的祠堂),曾有一碑锥,被村民置于村中涝池边作捣衣之用,字迹模糊不可辨认,因涝池被填而埋其中。
说到这个朱诚洌,他生前的事情也是相当有意思。朱诚洌是汧阳端懿王朱公鏳(zhēng)嫡子,弘治十年袭封,十五年薨。朱诚洌侍奉父母非常恭敬,父亲病了,一直谨慎侍奉,甚至到了不敢睡觉的地步,父亲死了以后,他难过得吃不下东西,令这位有名的孝子意想不到的是,父亲去世的第二年,他的陵墓上竟长出了奇花异草,并且一次结出双穗,还有非常漂亮的小鸟在封土上鸣叫。
这个故事的真假暂且不论,但这位大孝子父亲的“遗迹”,却在随后的文物发掘中被发现。朱公鏳是太祖朱元璋的四世孙,秦康王庶五子,其墓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金滹沱村旧址西约米处,年,西安文物局经过勘查,对汧阳王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在已经发掘汧阳王朱公鏳的墓葬旁边,又发现并发掘了汧阳王朱秉楱墓、朱秉楱妃嵇氏墓、朱公鏳妃(即朱秉楱的祖母)马氏墓。
除安裕王外,还曾在二府井村北井台发现永兴懿简王朱尚烈祖墓残碑。朱尚烈,是第一代秦王朱樉嫡出次子,生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于永乐元年()封为永兴郡王,其郡王府据说在今天西安钟楼的西南角附近,永乐十五年薨,追封永兴懿简王。
据明嘉靖《陕西通志》记载:永兴懿简王墓、永兴恭宪王墓,俱在城南三十里高望原,但因其墓碑发现于二府井村内,故在此提及。
同众多的守陵人村寨一样,二府井村同样有世代的守陵人。据村民口口相传,村内原有叶姓守墓家族,是村中李、叶、党三大姓之一,清末还出了一个秀才,名叫叶寿昌,被聘为先生,民国时曾在西安所封“太学”教习“皇学”,只是因其后代人丁不旺,至今叶姓在村中所占比例仍然不大。
唐代京兆府下辖长安、万年等八县,宋宣和七年改万年为樊州,金大定二十一年再次改名咸宁。明初西安府辖6州、31县,现在的长安区主要与当时的长安、咸宁两县辖境大体相当。
两县东、西分治,清代改乡为仓、廒,二府井属当时的大兆仓管辖。
大兆仓亦称“大兆社”,是清咸宁县南乡十社之一,位于府城东南三十里,明地方政府还在此设“大兆铺司”,清雍正年间设“大兆镇”,清末又设“大兆社”“大兆仓”,原为所设义仓,清中后期大兆社为乡村基层组织。
年撤销咸宁县,辖境划归长安县,后于年5月,长安县政府由西安西大街迁至大兆镇大兴福寺。新中国成立前二府井村内原有六十余户人家,年曾与小井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年后又分成两个生产大队,年下辖1个村民小组,现属于长安区大兆街道。
据相关回忆资料,村子东、西两头原来各建有村庙一座,一座名为观音庙,一座名为马王庙。每逢天旱年间,便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组织各户出资,耍神取水,进行“耍马角”。所谓“耍马角”,又称“伐马角”“扎马角”,是旧时一种祈雨的民俗活动,因西安地区春夏多旱,故而周边乡村多有求雨的民俗活动,二府井村的取水活动之大、花样之繁,在当时周围的各村之中算得上是独占鳌头。关于“耍马角”,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有过详细的介绍,至今在蓝田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了很多形成规制的民间习俗,在之后的文章中,小家再做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同时,二府井村人早年间便很有生意头脑,解放前村中便有以毛驴贩运粮食的“毛驴队”,村民经常赶着毛驴,从引镇、王曲、杜曲等地把收购的粮食贩至西安以赚取差价。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在年陕西省委组织多个部门在城乡开展宣传贯彻婚姻法的活动中,二府井村表现也是极为亮眼,村民经过婚姻法教育后,下地劳动的妇女人数,由头一年的18名,增加到52人,全村的锄地任务提前13天完成,许多妇女更是争当劳动模范。
二是50年代末至60年初,中兆村内的大庙成为中兆小学,二府井村的学生和周边的东曹村、兆寨村、西曹村的学生一同在此读书上学,60年代中期后,学校迁移到现在的中兆小学南。
改革开放后,村内的经济、文化、民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除改善住房、硬化道路外,还先后建设村办二井砖厂、改造饮水工程等。
年10月,因地铁四号线建设,二府井村进行了整体拆迁,眼下,安置项目在快速的建设中,二府井村的历史也至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