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老餮原创内容
每次到学校食堂与学生们济济一堂,端着餐盘吃饭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老碗会”。这种陕西乡村独有的聚餐形式,恐怕其他省份是找不到的。
为什么会在反差这么大的地方会想到这个名词,这种民俗呢。其实二者之间相似之处很多。首先,大家都在吃饭。其次,大家都在聊天,二到三人,三到四人都有,一个人的也有,对着手机聊。边吃边聊,上天下地,左邻右舍,家长里短,内容丰富。唯一不同的地方,乡村的老碗会是蹲着,或坐在小板凳上。而学校食堂是统一的桌椅。还有一个不同,就是餐具,学校是统一的餐盘,而乡村是形状各异的老碗。在陕西关中,人们把大碗叫“老碗”。
关中乡民特别是食量较大的青壮年人,喜欢端老碗吃饭,为的是减少再次盛饭的麻烦。喜欢到老碗会上来吃饭的人,端老碗的更多。与城市相比乡村的老碗会多舒服啊,场院上,街巷中,自然形成,无拘无束。一般夏天多在宽敞、通风、树荫比较浓密的凉爽之处;深秋和冬天,则必在避风、向阳的暖处。一个村子往往有几个场所,十几户至二三十户聚集的区域总有一个会址。除了下雨和寒风呼啸的天气外,几乎每天早饭、午饭时,都有不少人到“老碗会”场来吃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饮食习俗。
至于这种习俗的由来,因为没有史料记载,所以都是口耳相传,版本很多,有人说这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成员围在一起进餐的遗风,私有产生三千多年,各家吃各家的饭,但进餐方式继承和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有人说关中在兵荒马乱之时,往往人们正在家吃饭,乱兵闯入,来不及收藏饭馍,被乱兵抢食一空,于是每次吃饭时,家家都派一人端着饭碗蹲在门外,边吃边放哨,后来演变成“老碗会”。
蓝田紧邻西安,是关中历史悠久的名县,地理上大致分为川、原、岭、山四类地区,物产有别,饮食相异。川原以小麦、玉米为主,岭区以麦、豆混合为主,山区以玉米、土豆为主。早、午两餐,以稀饭和面食为主,俗称“吃饭”。晚餐主食汤(白开水或茶水)、馍,俗称“喝汤”。富户吃饭讲究围桌而坐,配几盘菜,主杂搭配。普通人家早晚以醋和辣子蘸馍或就自腌酸菜吃为主,午餐面食,拌入少许炒熟的菜。近些年,经济发展,蓝田的饮食也是吃饭主副食搭配,荤素菜调节。除山岭部分地方外,城乡终年以小麦、大米为主食,副食蔬菜随时购买。一日食三餐的形式一直未变,早、晚餐仍以稀饭、馍为主,炒菜成为主流。午餐多为面食、米饭,但品种也在增加,面皮、煎饼、饺子、臊子面等也是隔三差五的换着吃。逢年过节或来客,一般都炒菜上酒。
关中人性格开朗,饭量也大,同村人沾亲带故。蓝田虽不是长安,但皇都之气还是感染了不少,关心国事,家事,平时都忙,只有吃饭的时候能聚在一起,所以乡村民众喜欢端碗串门或聚集一处,边吃边谝,“老碗会”在蓝田也是非常普遍。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老碗会”可是一个交流平台,有人们喜听的故事、资讯,或者本村外村发生的新鲜事,其中不乏有益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知识以及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镇,家家都盖新房,吃的也比以前好多了,但交流少了,所以“老碗会”这种习俗正逐步消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习俗,与吃馍喝稀饭相比,人们还是更喜欢“九大碗”。九大碗是蓝田地区红白喜事的宴席。品种繁多,有荤有素,大致有红烧肉肘子,木梳背子(就是条子肉,底下垫的红苕),焦岱牛肉,八宝甜盘子,泼汁老豆腐,炖白豆腐,黄花木耳丸子汤,熬白菜,熬萝卜片子,芥末萝卜丝,还有甑蒸的红豆米饭,手工糕子衣馍,荞麦饸饹、锅盔、臊子面等大餐后的小吃面食。整个宴席是老碗粗盘,原汁原味的蓝田气息。吃饱再喝点带醪糟味的稠酒,刚端上来时,凝乳般圆润,不一会,水与米酒分成两层,上层水亮,下层乳白,甜而不腻,厚重醇香。
虽然“老碗会”没有了,但“老碗”还在,文化还在,精髓还在,蓝田的“勺勺客”们将食文化带到全陕西,全国,随着信息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在接近,一个全国,全世界性质的“老碗会”正在形成。也许有一天,我和你就会重返蓝田,蹲在白鹿塬上的一棵树下,端着一个大老碗,吸溜吸溜地吃着面,或着盘腿坐在席上,面对九大碗,喝酒聊天,再不想其他事了。
陕西发布西安发布长安食光and朱立挺西安美食达人圈吃在西安纵横三秦作者/来源:长安食光
内容如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