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两年,似乎专门为了揭晓此次盛会的吉祥物与会徽,央视还搞了一次大型的活动,我刚好在家,就和父母打了个赌,猜测这回的logo应该与印章有关。
并非是笔者有什么未卜先知的超能力,实在是经过了一番缜密的逻辑推理,咱华夏民族头一次办这么大的赛事,会徽必然要体现几千年来的文明,将之具象化便得是文房用品,可笔、墨、纸、砚似乎又都不太合适。
再往周边拓展一下,就想到了尤为重要又长期被忽视的印章。首先它原本就是最古老的标志,不存在使用的功能障碍,其次是它意味着信用,也是彼时我们希望向国际社会传达的内容,所以用印玺作为会徽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印章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但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那时候尚且没发明纸张,用这平直的印玺如何盖在同样坚硬的简牍上呢?其实那时的钤印多是着落在文件的封泥上,然后再用火烤干,用以保密传输的。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印玺当属李斯用蓝田玉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制成的传国玉玺。它身上的另一佳话便是王莽篡位时王皇后摔坏,之后又用黄金镶嵌的边角。但其后的故事实在太过错综复杂,我们在此就不作展开了。
但此后两千多年的历代王朝都延用和田玉琢制象征自己最高权力的印玺,这已然成了铁律,直至清代的二十五玺才告终结。比之略低一个等级的军权、财权则用金印掌控。
这足可见和田玉作为一种物料的名贵地位,至于为什么要把它推到如此高的位置上,除了五德等官方解释以外,参玉认为还由于在那时代优质玉材更不易得,也更不易被仿冒。而作为身份象征,基层群众即使不认识首长,见到了如此超凡脱俗的印信恐怕也不敢小觑。
至于我们今天更为熟悉的青田、昌化、寿山等印石,那都是在明代文彭篆刻之后的事情了(文徵明之子)。其优点在于细润多彩,质软而便于文人自行操刀,但这也造成了此类石材的高度易损性。
此前笔者也曾四处搜罗过上述的印石,品相稍好的昌化鸡血几千块偶尔还能捡到小漏,巴林鸡血则后来居上,一两万也买不到什么精品,至于说田黄,那已经不是价钱的问题了,寻遍福州也难觅踪迹。
在此做个横向比较,现在花三两万块就能入手一枚质量不错的新疆和田子玉印章,难道还很贵么?这在过去,可是小民百姓们再有钱,也不敢奢望僭越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