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一生隐居了四次,其中有三次在终南山隐居。王维于公元年首隐终南山,王维的第二次隐居是隐于嵩山,第三次是王维为母亲丁忧再隐终南山,最后一次隐居是王维晚年辞官隐于终南山。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蓝田,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它是秦岭山脉的一段,既有北方山脉的巍峨苍劲,又有南方山脉的清逸灵秀。它的独特地理位置更在于它是天子脚下的一座名山,北去长安城仅有八十里,很多文人在这里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在这里,进可以居于庙堂之上,退可以游戏于江湖之塌。终南山不仅是佛教、道教的名山,也因其坐落于天子脚下的特殊位置,和秀丽的风光吸引了一大批隐士。王维在十五岁的时候,从家乡山西永济始渡黄河至长安,初次隐居终南山。
首次隐居的王维,身上带着一种报效祖国的少年精神,这次隐居主要是想走终南捷径这条道路,迅速地走向仕途。这时候的王维与祖自虚往来。嵩山之隐是王维的第二次隐居,王维因为与孟浩然的交游和开元十八年的丧妻之痛隐居嵩山。王维的第三次隐居是天宝九年,因为丁母忧而再隐终南山。王维丁母忧在开元九载,唐代的丧制制定,子为母服丧,名为三年,实为27个月。王维第三次隐居的地点在蓝田辋川,王维隐居辋川,在这里,王维完成了《辋川集》的杰作。这是王维在终南山的第二次隐居。
王维的第四次隐居是王维晚年的年,他为了请求呈帝把自己的弟弟王绪调回京城而隐居。这是王维在终南山的第三次隐居。年7月,王维卒于这个给他许多灵感的终南山,后来安葬在了蓝田辋川别业—清源寺西。王维祖籍太原,后迁河东蒲州。王维的祖父朗胄,任协律郎。协律郎是掌管音律的官,属太常寺。王维精通音律就是从祖父这里世袭的。父处廉,任滨州司马。王维母崔氏,博陵名族崔氏之女。王维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们分别是:王绪,字夏卿,相代宗;王禪,任江陵少尹;王统,任太常少卿;王紘,广德间在世。
王维还有一个妹妹,没有留下名字。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其母亲正是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的虔诚信徒。受家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王维平生虔诚,且素服长斋。曾皈依菏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归隐后,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佛教养成了王维的人生哲学,“灭想成无记,生心坐有求”,他在诗里说只有消灭内心妄想,才能证得非善非恶的“境界”;而只是由于贪求,才生起妄念。所以他主张混世同俗,任运随缘,而不主张向佛求福佑,也不希望如孔夫子理想的那样“求仁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