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是大诗人,资治通鉴中多次记载了白居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司马迁所编著的《史记》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也被宋神宗及历代统治者评价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顾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历史经验描述警示后人。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政治家、学者的推崇。

那么,同是大诗人的李白和白居易,《资治通鉴》对白居易多有提及,而对李白则吝啬笔墨呢?难道是李白文学地位和影响力不如白居易吗?

李白今天留下更多的是文学作品,比如代表作《将进酒》等;而《资治通鉴》紧紧围绕历史发展主脉络——王朝兴衰,治国者学以资政,百姓也可从中洞察事态人情。加上李白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一辈子更多的是寄情于山水,所以《资治通鉴》里没有提到他。

而白居易则不一样,除了是我们所熟知的大诗人身份外,白居易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最高官职曾任太子少傅、刑部尚书,这可是二品官员,比李白和杜甫的官职要高得多。而且曾多次上书,时时评论朝政,其政治影响力和建树也要大得多。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载:白居易曾经在同皇上(宪宗)讨论问题的时候,说了一句:“陛下是错误的。”皇上当时没有言语,但他的表情却十分冷漠严肃。

随后,宪宗对首席翰林学士李绛说,“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赶紧维护着说:“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宪宗点头称是,“由是多见听纳”。

白居易故去以后,唐宣宗曾亲自为其作悼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可见白居易的地位是何等之高,白居易的《长恨歌》还流传到了日本,受到上自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爱。然而,白居易如此的才华,如此的地位,交朋结友时却并不拘泥。

他一生中最好的知己应该是比自己小7岁的元稹。他们在科考场上相逢,一同喝酒作诗,一同寄书遣怀,互相唱和的诗歌,多达多首。然而,元稹虽然年轻,却比白居易早去世15年。

白居易晚年,失去了元稹这样的好友,但意外又结识一位忘年之交。那就是比他小41岁的李商隐。白居易和元稹关系好,还并不奇怪,两人毕竟是同科,在诗歌创作上还有共同的语言,因此他们很多诗文被共同列为“元和体”,而且他们还认为诗歌应该像诗经时代一样,有讽喻时事、“补察时政”的功能,所以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但李商隐的诗,是出了名的艰涩难懂,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比如其代表作《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实,这本应该是白居易最为痛恨的,他就认为诗歌应该老少皆宜,每写完一首诗,都要让老妇人听得懂才行。但是,缘分就是这样一个不可琢磨的东西,偏偏李商隐的诗,就是打动了白居易,偏偏让白居易屈尊与他结交。

在唐朝,人过世之后写墓志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大才子元稹死后,他的墓志铭自然是白居易来写。那么白居易死后,墓志铭归谁写呢?

当白居易遇到李商隐之后,却改变了主意。他认为唯有李商隐,能够支撑起唐朝诗坛,因此也请求他为自己写墓志铭。要知道,作为晚辈的李商隐,能给文坛宗师写墓志铭,这简直是白居易临死还要送他一个大人情,送他一个名扬天下的机会。只不过,机会是有了,李商隐也名扬天下了,却对他的仕途并没有什么改善。

《唐才子传》记载,李商隐成名时,白居易早就告老还乡,看见李商隐的文章一下就成为他的老“粉丝”,竟然对李商隐说:我死后,能够转世投胎当你儿子就心满意足了。

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干脆把这个儿子取名叫“白老”。可惜此儿智商不高,长大之后更无半点诗情。温庭筠就跟这个愚钝的小子开玩笑:“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太辱没他了!”

结束语:

白居易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这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圆融佛、道等学问。为官正直、政绩卓越却并不迂腐,得意则踏实做事,失意则通达放旷。年少得意,老去偕隐,可无论出世也好,归隐也罢,白居易将人生的各种经历都处理得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白居易的一生,可谓是古代士大夫标杆式的存在。

一句话,白居易是历史上少有的官做得大,文章写得好,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一般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