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阿房宫是秦朝统一后修建的天下朝宫,是中国国家第一次大统一和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志,历经年的沧桑,如今看来依然令人震撼和感动。
不过遗憾的是,这座秦始皇心目中恢宏的建筑并没有建成。
但其留下的种种谜团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阿房宫到底建在哪里?项羽真的火烧了阿房宫吗?
随着不断地考古勘探和发掘,关于阿房宫的迷雾也在逐渐消散,展露出这座宏伟建筑最真实的模样,而这一切,都被记录进了《考古中国》一书中。
在文献中寻找阿房宫那么,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阿房何在?阿房宫何在?
阿房宫的位置,除《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的“渭南上林苑中”外,以下文献的记载则较为详细。
《水经注》卷一九载“池水北迳镐京东,秦阿房宫西”,表明阿房宫地处镐京东北。
《魏书·高祖记》载“幸未央殿、阿房宫,遂幸昆明池”,从前后顺序看,阿房宫位于未央宫与昆明池之间。
也就是说,阿房宫应位于汉长安城的西南、昆明池以北之间,对此历来学者均无异议。
从文献看,阿房宫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1.长条形建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建筑。
2.三面有墙。根据文献记载“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则阿房宫墙周长.69米、墙体上阔1.米、下阔4.米、高2.米。
在考古中发现阿房宫年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开始了在陕西地区的考古工作。
年后,关于阿房宫遗址的调查和保护逐渐展开。
年,西安市文物局对阿房宫开展大面积勘探调查,这是自阿房宫被焚弃以来,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勘探。
这次勘探为研究阿房宫基本布局,及对后代宫殿建筑设计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物资料。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秦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
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之后,在前殿上没有发现红烧土的任何迹象,只是在台基北侧边缘发现了宽厚的夯土墙体。
在经过一系列综合分析之后,“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确认“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就是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之夯土台基”,并判定“阿房宫前殿遗址没有遭到大火焚烧”。
同时,确认“阿房宫前殿并没有最终建成,只建成了夯土台基及其北墙、东墙和西墙(墙顶部有建筑)”。
阿房宫测绘图()
阿房宫考古遗存分布图()
阿房宫遗址前殿台基平面图()
—年,为进一步在更大空间内寻找、确定阿房宫遗址的范围,阿房宫考古队以前殿为中心,对西至沣河、北至渭河、东至皂河、南至汉昆明池北岸的平方千米内的现存夯土台基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试掘。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阿房宫考古工作队的基础上组成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在选址中解密阿房宫选址与布局,是阿房宫研究中两个有着密切关联的关键性问题。
因为阿房宫没有建成,因此《史记》中记载的内容,就普遍被判定为是秦始皇设计的阿房宫布局。
通过现代绘制的等高线图观测,阿房宫是渭河向南望去视线中最高的建筑,北侧地势均低于阿房宫。
从更大范围看,阿房宫南边存在一个东西宽约米、南北长约米宽阔平坦的“广场”。
再向南到南山,有条宽约米、通畅的视觉廊道。也就是说,从阿房宫向南的视线非常开阔。
因此,考古人员推测阿房宫的布局有可能存在一条南向轴线。
为了进一步确定阿房宫营建之前的地貌,解决阿房宫选址及相关问题,年考古队在阿房宫台基上,以15—20米的间距进行了直接将阿房宫夯土台基打穿的穿透性的深孔勘探。
正是这一措施,使得我们彻底改变了之前阿房宫建于高地上的认识。
阿房宫深孔钻探探孔土样
事实上,该区域在建造阿房宫之前,为河流和河流边的水湿环境。
经测量,南北向的“南山—阿房宫—嵯峨山”轴线,向西至“汧河入渭口—渭河入黄口”轴线的西端汧河入渭口约千米,至东端渭河入黄口约.6千米,两者几乎相等。也就是说,阿房宫处于关中平原最宽阔之处。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秦始皇咸阳轴线示意
同时,这条东西向轴线与阿房宫将南北向轴线几乎三分!而秦人恰好以六为纪,从这些近乎巧合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后进行首都咸阳布局设计的宏大理想。
因此,秦始皇之所以选择一个河流、湿地、湖泊等的水湿环境,在此地营建朝宫,是因为这是唯一的“帝国之心”。
70多年后,汉武帝即位,“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在自己南郊游猎遇阻后,决定扩修上林苑,他所扩上林苑的北界,就是阿房宫。
他将阿房宫向南直至南山、东至蓝田、西起周至的庞大空间,建成了统一的上林苑。
此后,阿房宫就成为宏大上林苑中一个“不起眼”的土台子,在“门禁森严”的上林苑中慢慢地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