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解仙”:处于神仙品阶中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人间有官阶,相对应的,天上的仙人也有品阶,其中,尸解仙处于神仙品阶中的最底层。
“尸解”一词源自远古时期原始宗教信仰的不死观念。所谓尸解,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在研究原始民族死亡起源神话的时候,将其归为“蛇蜕皮类型”。
这一类型神话的产生,主要是原始人观察蛇或蜥蜴等爬行动物蜕皮后获得新生命而产生的联想。他们认为,如果人能像蛇一样蜕去皮壳,也能获得再生能力。
古代的中国,也有类似的不死信念。现在考古挖掘出土的一些文物,常常发现蝉、蛇、蜥蜴等形状的器物,即基于蝉蜕的再生信仰。这是神仙尸解的一种原始形式。
两汉时期,道教盛行,神仙思想盛极一时,蝉蜕、蛇蜕的不死信仰普遍流传。刘安和其门下方士集体编写的《淮南子》,将蝉、蛇的蜕皮当作成仙的依据,相信神仙通过尸解获得新的生命:“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忽然入冥。”
东汉仲长统在《述志诗》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神仙通过尸解变化获得永生:“飞鸟遗迹,蝉蜕亡壳。腾蛇弃鳞,神龙丧角。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这种观念被中国古代小说所继承。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八中的李预仿效古人,长期食用蓝田玉,死后成为尸解仙:
李预得到古人食用玉石的秘法,亲自到盛产玉石的蓝田开采,获得了约一百块玉石。他将其中的七十块碾成粉末,每天按时食用。有一天,他病重将死,对妻子说:“我死后尸体不同于常人,不要马上将我安葬,要让世间的人看到我尸体的奇妙,明白食用玉石的好处。”果然,他在炎热的七月死去后,尸体停留在家中四天,看上去跟活着的时候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丈夫死后的奇异,让妻子坚信食用玉石可以成仙。她用嘴含着两枚玉石喂给丈夫,丈夫的嘴巴像活人一样打开,将玉石服下。道士们都认为,李预已经得道成为尸解仙了。
服食炼制的丹药,加上道教的吸气导引等健身术,也可以让人修炼成仙。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十一中的葛洪就是如此:
葛洪年轻的时候,学习儒家思想,但他最感兴趣的却是道教的呼吸吐纳等强身健体之术。晋元帝年间,葛洪担任散骑常侍的官职,因平定叛乱有功,被赐予关内侯的爵号。他主动请求到勾漏当一个小小的县令,主要是为了能在罗浮山炼丹。他写完《抱朴子》这本书后,便尸解成仙了。
尸解仙品阶虽低,也属于神仙。人生前如果德行善良、坚持清修、炼制丹药等,死后都可以重生,再一次获得生命。相比天仙,普通人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修炼而成尸解仙,这是一种神仙速成的方法。
根据北宋年间张君房编写的《云笈七签》,尸解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火解、水解、兵解、杖解、剑解:
“夫解化之道,其有万途……或坐死空谷,或立化幽岩,或髻发但存,或衣结不解。乃至水火荡炼,经千载而复生;兵杖伤残,断四肢而犹活。”
同卷《太极真人遗带散》进一步说明:“凡尸解者,皆寄一物而后去。或刀,或剑,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
尸解遗弃肉体而仙去,往往要假托某一物体,如杖、剑、刀等才能升天。
唐代戴孚《广异记·丁约》,道士丁约因叛乱罪被抓获,法场上他遇到了多年前的好朋友子威。丁约在众目睽睽之下,褪去身体皮囊,卸下镣铐,与子威畅谈,告诉子威成为尸解仙的途径:“道中有尸解、兵解、水解、火解,实繁有徒。”
凡人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某一物体可以速成神仙,为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藉。
结语:
尸解以宗教信念解释死亡现象,是远古时期人们的一种神灵信仰。这种信仰被道教所利用,为失意、困惑的人们找到了精神的依靠,安慰、满足了处于不同困境的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