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善于利用各种意象,构造出一种含蓄凄美的意境,所以他的诗,读来总有一种凄美又伤感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大多描写一种感受,而不是具体的情感,因此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方能感受到那种如醉如梦的美好。
1.
“楼高”也作“楼南/楼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听到大雁南飞的鸣叫声时,蝉的鸣声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纵目远眺,看到远方天水相接,茫茫一片。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霜月》,诗曰: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李商隐所描绘的是深秋的月景,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冷艳凄美的意境。大雁、衰蝉,本是秋景最常见的事物,但在李商隐细腻的笔触下,却成为了深秋景色最好的代名词,在这种毫无生气的秋色中,诗人登楼远眺,可想而知,其心境何等凄凉。
诗人在楼上眺望什么?诗人不明说,只描绘自己所见的景象:天水相接,无穷无尽似哀愁,如泣如诉,茫茫一片。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月色撩人,夜空辽阔,诗人独立高楼,阵阵寒意袭来,李商隐抬头望月,不禁想到月中的“青女素娥”,或许她们并不怕寒冷,尚在月宫中争奇斗艳,比较谁更加冰清玉洁呢。
不耐寒的,岂止是青女素娥呢?李商隐在深秋时,登楼远眺,不同样是耐寒的吗?所以,诗人那颗冰清玉洁的心,也无疑是毫无保留地展露给读者的,奈何环境寒冷迫人,让人憔悴。李商隐总是能够用凄美含蓄的意象,写最细腻的心思。
2.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等到客人散尽,深夜酒醒之后,又举着红烛去欣赏那残败的花儿。出自唐代李商隐的《花下醉》,诗曰: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李商隐因母丧而闲居,在这段时间里,李商隐的生活是落寞和颓废的,他内心痛苦而孤独,流连于山水和花木之中以期排解,与酒相伴,与孤独为邻,这首《花下醉》便是这段时间所写下的一首小诗。
诗人无疑是爱花的,所以借着美好的花色,饮酒至醉,醉后的诗人,或许也念念不忘白日里所欣赏的花色,所以他酒醒后,就又拿着红烛再去赏花,诗人爱花之情由此可见,但因夜半、红烛、残花等意象,却让人感觉到一种凄美感伤的味道。
李商隐总有一种将任何事物都写出感伤的本领。要知道,赏花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雅事,即便是加以“残花”、“败叶”等词,也只会显出淡淡地哀伤而已,但李商隐却别出心裁,要在夜半酒醒客散之后,举着红烛欣赏残花,从而将气氛营造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感觉,让人读罢感到无比的惆怅和哀愁,同时亦产生好景易逝的悲凉。
3.
沧海,即大海;月明珠有泪,根据《博物志》的记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蓝田,蓝田山在长安县(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30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正所谓,“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也。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想到昔日的悲伤,就会像沧海中的鲛人在月下泣珠一样,如果追忆过去的欢乐,就犹如和煦的蓝田美玉,会生出缕缕青烟。出自于唐代李商隐的名诗《锦瑟》,诗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鲛人泣泪而成珠,美好的民间传说,有着凄美奇丽的意境;蓝田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远望会冉冉而升,近观则如镜中花水中月,消失不见矣。李商隐在这短短的十四字中,运用了如此多的典故和传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妙在所营造之意境,有如此美艳动人。
悠远空灵的情思,尽见于此句矣。
当然,此诗好句并非只有这一联,整首诗,几乎都是名句,但李商隐的这首诗历来被认为非常难解,因此历史上产生了很多种说法,不同的大家,解读出了不同的感受,感兴趣的不妨搜索一下,此处只是抛砖引玉,稍稍解读。每个人的理解或许都有不同!不知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