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璞归真,情诗大王写给妻子的最美家书

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亏大了!

大唐的泾州节度使王茂元怎么也没想到,他仅仅因为慕名而聘请的一位幕僚,会让他连最宝贝的女儿都赔出去了。

这位幕僚不是别人,正是年方25,就已经誉满京城、才华横溢的李商隐。

李商隐当年最出名、最拉风的事,就是在京城,与比他大41岁的“乐天居士”白居易,居然成了忘年之交,酒桌上称兄道弟。白居易对李商隐的感情,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竟然对李商隐说:“小李呀,我俩相逢恨晚呀!希望下半辈子我能做你的儿子,那样你就可以好好教我了。”

李商隐是唐朝晚期诗人中数一数二的巨匠,文坛上把他和李白、李贺合称为唐诗“三李”,又把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的文采光芒之盛,在他众多作品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果唐代要评选一位“情诗大王”,非李商隐莫属。

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些诗词纵使跨越了千年的距离,依然能够莫名打动着万千读者的心。

初夏的某一天,泾州王茂元的府中,在种满荷花的院子里,一袭白衫、满腹才情的李商隐,偶遇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晏媄,一位青春秀丽且温柔如水的女子。那一刻,25岁遇上了17岁。

“年轻的朋友一相会,比什么都快乐!”风流倜傥的李商隐,才思泉涌般不假思索地为她写诗:

《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世间的人啊,往往都只爱观赏花朵,却不大理睬绿叶。漂亮的花朵被移入精美的花盆里,叶子却被丢弃在泥土里碾作尘土。世上只有一种花,是红花搭配绿叶,相映成趣,这就是荷花!荷花开合,荷叶舒卷,花与叶长长久久、相映成趣。只可惜终有一日,花色凋零,叶绿衰减,想到这儿,真是愁死个人了。

哪个17岁的怀春少女经得住如此地撩拨?本就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崇拜的王晏媄更是如此。父亲王茂元看在眼里,也是放在心上。在第二年的元宵节,刚好李商隐登进士第,正值仕途顺遂,他便将女儿嫁给了名满长安、学富五车的李商隐。

但是有才却不一定有财,李商隐有着文人恃才傲物的性格,加上妻子是李党派系王茂元的女儿,而他的恩师令狐楚却是牛党成员。造化弄人,被卷入党派之争的漩涡之后,李商隐一再被调任、贬谪,夫妻聚少离多。短短的十多年里,他辗转五六个省份,不停打工做幕僚,却只能维持着贫困的生活。最难堪的时候,甚至需要典当妻子的嫁妆才能吃得上饭。

这样的日子受够了,已经38岁的李商隐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混出个人模狗样,让妻子过几年舒坦、富奢的日子。他再次接到西川(四川)节度使柳仲郢的邀请,到梓州幕府里担任参军。为了美好的明天,他不得不再次告别自己的爱妻王晏媄,辗转入川。

巴蜀之地物产丰硕,从贫瘠的甘肃来到富裕的天府之国,李商隐度过了人生中相对愉快的一年时光。饮酒作赋的同时,也非常牵挂自己远在甘肃泾州的妻子王晏媄。虽然身处偏远之地,很久没有妻子的消息,可李商隐相信,二人情比金坚,都在思念彼此。

这一天秋分刚过,李商隐终于接到了甘肃的一封来信,是妻子王晏媄写的,信里问李商隐什么时候能回去?回想多年以来,王宴媄不嫌弃他一无所有而下嫁于他。而婚后李商隐一直为了追求功名,常年奔波在外,聚少离多,也不曾对妻子有过好好的陪伴。这一次,妻子终于忍不住对丈夫的思念,写信询问他的归期。

妻子的来信,也勾起了李商隐的无限相思。此时巴山的傍晚黄昏又下起了秋雨,那缠绵淅沥的雨声,滴答在屋檐上,也一声声敲打着李商隐的心门。这让他无法入眠,整晚站在异乡的窗前,静静地听雨,任雨滴颤落在芭蕉叶上,心里却在思念如狂。然而那门外的池塘,雨水之后早已是秋水盈盈。但在李商隐心目中,那盈盈的不是秋水,而是数不尽的点点离人泪……

于是,李商隐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家书: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写下这封家书时,身在边远的巴蜀,而妻独守京城长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车马太慢,书信难通。一别经年,他回信时哪里想得到,早在两月前,爱妻王晏媄已在草木葱葱的夏末离开人世,永远地看不到这封家书了。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笔者觉得,这首《锦瑟》就是李商隐悼念亡妻王晏媄所作。自李商隐被卷入政党之争后,便开始漂泊,仕途困顿,一生郁郁不得志。而在他生命中的女子,即使一生相许,也如林花谢了春红,归去太匆匆。

悲欢离合本来就是人生中的常态,李商隐追忆一生的所遇所失,难免有难言之痛,有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只能换得一声叹息。我们哪一个人又不是这样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