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聊起羊脂玉,大家的反应肯定是点头如捣蒜。如今再说起羊脂玉,恐怕就变成了摇头如风扇。
“羊脂玉”究竟经历了什么?让这个和田玉中的王者,变得还不如青铜呢?
“羊脂玉”的称呼从何而来?
“羊脂玉”第一次见于文字,是在三国时期曹丕的《与钟繇谢玉玦书》中:“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
白玉像切开的脂肪,墨玉像漆一样黑,红玉如鸡冠般艳丽,黄玉好似蒸熟的板栗。
能有这样的陈述,至少说明在东汉末年,人们对玉制品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其中对白玉的形容方式,是将其比作刀切的油脂。半凝半油,温润柔和,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人心中羊脂玉的质感。
古人口中的“羊脂玉”就是和田玉吗?
和田玉在古代的意义,其实更像一种地域化名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狭义和田玉,即新疆和田地区所出产的玉石。
而这一地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并没有完全纳入我国的政治版图。
相比起稀有的和田玉,岫岩玉、蓝田玉、汉白玉,甚至田黄或玛瑙,倒更可能被认为是“羊脂玉”。
比如传说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很可能就是秦相李斯以蓝田美玉雕琢而成,而不是我们印象中更加珍贵的和田白玉。
和田玉因何与“羊脂玉”结缘?
虽然我们的主流玉种可能并不是和田玉,但中华民族与和田玉的渊源却很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朝武丁时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石文物,其中大部分都是和田玉材质。
这些三千年前的和田玉制品,与其他同时代的玉器相比,无论玉质、器型、工艺、以及保存的完整性上都明显高出一头。
相信从那个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和田玉优秀的玉质,并把它视为最尊贵的玉中至宝。
而直到清乾隆年间,历经数十年的大小和卓之战,才终将新疆地区纳入版图。
这一壮举不但成就了高宗的“十全武功”,也让和田玉这一珍品成为了玉器之首。“羊脂玉”的头衔至此落在了和田玉身上,再无人能与之争锋。
为何现在的羊脂玉“一代不如一代”?
令人感到无比讽刺的是,“羊脂玉”没落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和田玉最疯狂的这二三十年。
八九十年代,文玩行业方兴未艾,宝玉石行业逐渐抬头。那时的羊脂玉,更像是对狭义和田玉概念的一种补充说明。
之后和田玉市场异军突起,虽然这时已经有人注意到羊脂玉定义的模糊性,但由于当时仍是新疆料为主,所以还不至于太过离谱。
直到广义和田玉概念横空出世,青海料、俄料、广西料、贵州料杀入市场。和田玉全面洗牌,羊脂玉也被拖入乱局。
面对这种局面,玩家们不得已搬出“产地论”,将和田玉以地区标准划出三六九等。但这种有些偏激的方法管得了和田玉,却管不了羊脂玉。
至此“羊脂玉”变成了那些说不清,也不愿说清的商家最好的挡箭牌,在玉石圈里的口碑从此一落千丈。
中华玉文化立起“羊脂玉”这个牌子,用了至少两千年。资本市场推倒这面旗帜,只需短短二十余载。
不知下一个又会轮到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