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白马独家译诗:清澈的溪水绵绵远流,不见尽头。先生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非常幽僻。松林的林稍上微微露出一牙月亮,这皎洁的月色是独为先生而照啊。茅草亭子旁的花影恬静不动,犹如安眠一般。种了药草的院子里四处滋生着苔藓,浓绿似溢。看到先生这般幽栖的居所,我也想远离世俗的喧哗了。我想隐居西山,过上和西山的鸾鹤结为群伍的生活。
常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但他留下来的作品数量不多,只有五十多首,质量比较高。因此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里列为第一。常建的诗主要以山水田园为主,风格恬淡清远,语言洗练自然,接近于王维,、孟浩然。他的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吊王将军墓》。我们主要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宿王昌龄隐居》。
王昌龄一生结交广泛,许多著名是人都是他的好朋友,比如说李白,孟浩然,王维,岑参,王之涣。常建和王昌龄也是老朋友。王昌龄二十九岁的时候在蓝田县石门沟隐居。次年赴长安城参加了开元十五年的科举考试,和常建一起中榜。和王昌龄相比,常建的仕途更不得意。
王昌龄进士及第以后,被朝廷授职校书郎,七年后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授职汜水尉,后来又迁升江宁丞。而常建只当过盱眙尉,后来就隐居了。常建在赴长安考试前曾去拜访王昌龄隐居的蓝田县石门沟的故居,没见王昌龄。他在王所隐居的院子里住了一晚,感到隐居之地十分合心,便写下这首五言古诗《宿王昌龄隐居》。
这首诗一开头便使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来描绘王昌龄所居住的处所清幽高洁,仿佛一片神仙洞天。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清清的山溪看不见源头,也不见尽头。王昌龄的院子就傍着这清溪,具体在溪水边哪个位置呢?不明了。诗人得缘溪而行,看到有云朵笼罩的地方有人家时,近前才得知这便是王昌龄隐居之地。真的是好地方。
南北朝时齐梁号称“山中宰相”的文学家陶弘景曾写过诗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增君。因为陶弘景也曾隐居,从此山上的白云,便成为隐者处所的标识。陶弘景当过大官,是有钱人;王昌龄则一贫如洗。常建说王的居所处惟有孤云,这更能烘托出王昌龄清高绝俗的秉性。
隐处惟孤云,也说出了王昌龄已经不在这里隐居,空见孤云袅袅。但常建很羡慕这片处所,他所见之处,无不是心中所想: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松树林林荫蔽天,月亮偶尔露一点头,从林稍的缝隙里透出几束月光。第四句诗意说看看这清亮的月辉和我一样,都是在为王先生你而来呀。言外之意也在为王昌龄因做官却放弃了这么一片好地方而惋惜。
前四句诗乍一读仿佛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里面所写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同出一辙,都有松有月有清溪,给人以闲雅高洁的情怀体验。王维的句子主要体现了自己在山村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从而表达出一种更贴近人心的亲和境界。常建的则用以烘托王昌龄居所的僻静绝尘,意境高迥,深遂,古雅。
这首诗前四句写的是诗人在院子外,由远至近的所见光景。接下来的第五、六句则描写王昌龄住处的院内景观:茅亭宿花影,药院溢苔纹。人住的地方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情趣与修养。诗人走进王昌龄所居处,见到有茅草亭子,亭外的花簇在月下投影到亭中。种药草的园子里已经长了苔藓满地,说明这里也很久没人住了。
这主人之前在这里种花又种药,听溪又看云,邻松又伴月,这么大一片隐居的山水田园,放弃实在是可惜啊!再次为王昌龄入世为官,不再归隐而怜惜的同时,令诗人常建隐居的念头更坚定了:余也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这首诗最后两句意思在说,我也要学王先生当初那般出世隐居了。去哪隐居呢?西山鸾鹤群。常建后来果然隐居了,他隐居在鄂渚,今天湖北的鄂州。本诗句中的西山就在鄂渚西部,挨着长江边上。鸾即鸾凤,神话里的一种凤凰。鸾凤与白鹤都是仙人遨游四方所骑的神鸟。这里体现出诗人与鸾鹤为伴侣的隐逸志向和美好的想象,典出南朝文学家江淹《登庐山香庐峰》里的诗句“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常建这一首诗既可以看作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劝隐诗,即劝王昌龄隐居的诗。你说常建你想归隐也就算了,还想拉着别人和你一起去,无非是你们玩得比较好,好有个伴。但这首诗写得比较隐晦,含蓄,比裴迪的那一首《送崔九》要好太多:“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总感觉裴迪有些强人所难,生拉硬扯着朋友去归隐,让人不觉好笑。